云霞五彩

标签:
民族文学云霞多民族刊物少数民族文字中国 |
这些天,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再过几天,我们辛劳了多时的成果就要面世了.民族文学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刊物在下周将正式出版.我想到在应约给一家创刊60年的刊物撰文时,我提到阳光下的树和清澈的河。树的绿荫能给经过的人们一片阴凉,那是旅人焦渴的途中最宝贵的栖息地,而河的润泽则更为长久,水滋养着人的生命,渗透于人的身心,世界由此而灵动充实,而意味深长。
精良的文学刊物或许就是那树、那河。这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刊物将又会给多少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悸动呢?我期待着.
我自己体会到,所有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看见自已亲手写下的文章变为铅字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加剧了心跳,那一个个黑色的印刷体生气勃勃,真的是活龙活现,简直就像要蹦出来扑进人的怀里。你会恋恋不舍地读,像饥渴的人捧着一块松软的面包,舍不得大口地吃下去。
当目光离开那些洁净柔软的纸张,窗外如果有阳光,那将是金色和煦的;如果下着雨,则是清洌温情的,再或许走过一个人,如果熟悉的人,你会觉得多了些可亲,如果陌生,你投去的目光会彬彬有礼……,总而言之,文学会改变一个人对生活及世界的看法,当然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自拍
作为一个写作者,也作为一个读者,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咀嚼着纸质传媒给人们可能带来的感受。面对纯文学受到的猛烈冲击,坐落在北京后海的《民族文学》首先要做到的是坚守。在我们目前所经历的中国都市化进程中,城市在不断扩大,以一种幅射的方式逐渐改变着越来越大范围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及思维方式,某些民族经验随之消失或扭曲。柏拉图说:“一切认识都只是作为再认识的认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文学似乎更应该承担起再认识的认识,对于存留于我们身边丰繁而又在不断远去的民族经验,文学的传承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责无旁贷。
随着时代变革,作为纸质传媒的《民族文学》将注意到形式的更新与拓展,比如多媒体和网络的运用,再如与作者、读者的互动联系。近几年《民族文学》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改稿班,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座谈会,全国少数民族“祖国颂”创作研讨班等,从大江南北、雪山荒漠、边疆沿海走来的一位位民族作家相会在北京,他们的书写给中国文学的天空增添了一片片五彩云霞。
民族的古老与现实均在我们身边
事实上,无论科技发展将给文化传播增添多少日新月异的手段,阅读仍然需要载体,万变不离其宗,更为重要的仍然是内容。剧烈变化着的时代和中国的现实生活对文学充满了期待,文学是引领民族精神的火炬,多民族的文学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一种颜色难以构成最美好的图画,一个音符难以奏响最美妙的音乐,只有多民族的文学共同繁荣,才会带来中国文学的最大辉煌。
在如此壮观热烈的期待之中,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版《民族文学》在中国作协领导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正式出版了。一种文字可谓一个文化物种,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经验和独特的民族记忆,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世界多种文字的运用弥足珍贵并意味深长。我们将精心选择优秀的多民族文学作品,精心组织翻译,精心介绍给以这三种文字阅读书写的广大少数民族读者。
至此,《民族文学》成为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这是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值得记载的一页,是值得自豪于世界的五彩云霞。
朝前看去,还有天边的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