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有个左宗棠:墓庐讲了什么

标签:
王纪卿清末有个左宗棠文化 |
分类: 清末有个左宗棠 |
墓庐讲了什么
一定要记住,人生不仅享受生命的苦乐于生前,还会延续到死后。
墓地的遭遇,也可算在其中。
距今一百二十二年前,1886年12月10日,左宗棠的灵柩,在善化八都杨梅河柏竹塘下葬。这个地方现在叫做长沙县跳马乡的柏竹村,在长沙市区的东南方,距市区不过十几公里。墓地俯瞰的杨梅河,现在已经建起了大桥。照现在的建设速度,估计只要十来年,城市化就会推进到这里。
左宗棠墓相邻的地方,有两个显赫的纪念地,一个是民主革命元勋黄兴的故居,还有一个是解放军大将许光达的故居。
与城市化的推进速度相比,历史知识的普及显然慢了许多。几个月前,当我前往这块墓地,路经许光达大将的故居通道前,请教一位年约五十的当地男人:左宗棠墓庐在何方?他反问我:左宗棠是何村人氏?我答曰:是个历史人物。他说:此地没人姓左。
左臣相的下葬,在当年一定是一件盛事。一百多年过去,人事全非,不足为奇。但对历史的反顾,倘若也被推土机扫荡,被压路机轧平,我们这个民族,恐怕就没有什么可回忆的了。
幸得一位修车小师傅指点,我开完了最后几公里弯曲盘旋的山道,来到了目的地。左宗棠墓,静静地耸立在一条仅能容两车对过的山间公路旁侧。墓墙上有一块说明牌,表明此墓是省级保护的文物。门口有一道铁门,锁着,墓庐内外,阒无一人。把车向前开出几百米,询问在路边工作的农人:守墓看门者在哪里?没有结果。
我们一行三人,决定翻墙而入。进去了,登石梯而上,看到墓前的石台上摆着几枝香烛,表明有人来祭奠,只是不知,是否和我们一样,也是翻墙而入。
一个多月后,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们现在左宗棠墓地附近,在五十八岁的守墓人黄志清先生家里吃午饭。原来黄先生手掌墓庐门钥,在家候客。如果你问到了他的住处,他就可以给你打开墓地的门。这墓地是不出名的网站,不宣传自己,你找到了网址,才能把它打开,但是检索起来,绝无网络的方便。
朋友还说,他听了一些故事。
柏竹塘的这块墓地,据说是左宗棠在第一次率领楚军东进时亲自选定的。墓庐规模和建制的设定,大概与墓主无关,是后人的设计。左宗棠作为经世之学的集大成者,对于鬼神、风水之类,似无深信,也不斥为无稽之谈。
他的态度是,若信,则要按照规矩办,不信,则可自行其便。但凡记述怪异之事,神灵之说,他都持这种态度。但他为自己选择的墓地,位居山巅,周边苍松翠柏,东面河流,常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幽静开阔的处所,适合于身后长眠。
但是,他无法预料,他入土之后不到百年,身边就会响起爆炸声。
左宗棠墓园,原来不尽如现在所见的这样,堪称规模宏大。墓园起初占地广达百亩。墓道两旁,石雕林立,牌楼高过十三陵,阶梯直达河畔。1975年前后,一条战备公路途经跳马,将左公墓园一分为二,牌楼拆了,墓道麻石也征用了,用于修路搭桥,墓园面积大大缩水,只剩下原先的十分之一。
那些石雕,包括左宗棠的雕像,石人石马。1977年,“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当地的公社党委书记,因修石桥缺少石料,决定取之于墓庐。如今在当年所修的瓮桥之下,还埋着一些雕刻的残部,部分从泥土中露出了峥嵘。
至于墓园响起爆炸声,是重磅炸药造成的。
墓地所属地方的几名干部说,左宗棠是清朝的大官,他的墓室里面,肯定藏有大批珍宝。他们叫人埋下一百多斤炸药,用几十根雷管引爆,炸开了墓室。轰隆巨响,墓室洞开,扒开乱石,露出一副棺木。民工一拥而上,撬开棺盖。
打开棺盖,一阵香气扑鼻而来。眼前就是已逝的名人,依旧戎装披挂,面色如生,似在睡梦之中,令观者惊诧不已。但是,掘墓者更关心的是珍宝,一番搜索,大失所望。只在墓主口内找到一块小玉石,这块玉石从此下落不明。少顷,死者面色骤变,随即一阵恶臭袭来。围观者害怕了,作鸟兽散,扔下墓庐不管。
几天过去,残破的墓庐周边,仍是恶臭阵阵。黄志清先生的母亲当年已逾花甲,信佛行善。她对儿子说:“清伢子,左大人是朝廷大官,有功于国。如今抛尸露骨,怕是阴魂不散哪。快去把土平了,把左大人的尸骨重新埋好,磕几个头!”黄志清奉母之命,鼓起勇气,让左宗棠遗体重新入土。
这场闹剧就这样过去了,此事后来无人提及,因为大家都很健忘。
左宗棠生前,尽管因劳绩赫赫,风光无限,却未曾享受荣华富贵。原想找个清静之地,永远安歇。岂料九十年后,墓穴被炸。今日,这块墓地虽然贴着文物的标签,却是默默无闻,观者罕至。不论是出于什么理由,国人对这个历史人物,对这所墓庐下埋藏的千军万马的厮杀,南征北战的艰辛,抵御列强的抗争,寻求富强的努力,选择了集体的忘却。
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长的国度,对某些历史片段,对某些历史人物,抛尸弃骨,随手扔进集体无意识的垃圾箱。这究竟是学者们明智的缄默,还是媒体乖巧的抉择,抑或是整个民族不具备更大的承荷能力,宁愿把难得糊涂奉为圭臬?
我所见的左宗棠墓园,比之我所见的曾国藩墓,虽因缩水,规模格局较小,但通路顺畅,保护完好,都是曾国藩墓庐所不及的。其中透露着什么信息?
有一种解释颇为可信。据说,解放军的王震将军,建国后开发建设新疆的领军人物,看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景象,回想起左宗棠当年为收复和建设新疆所做的贡献,对这位前辈老乡甚为钦佩。有一天,他交代部下查询左宗棠亡灵栖息之地,听说墓园被炸,顿时眉头紧锁,郑重地说:“左公有功于国,他的墓园,应当修复啊。列为文物,供人瞻仰。”得到这个指示,长沙市政府拨款修复,并刻碑纪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在1985年。
1996年底,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园得到了高层的重视,显然是一个信号:这位历史名人,终究不会被时光埋没。2002年,以左宗棠为主人公的五部小说几乎同时问世,在小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左宗棠热。时隔六年,或许已有更多的一般读者,有意于回眸这个湘阴人生前的风采,会寻求纪实的读本。本书的写作,就是为了满足这样一个阅读群体的需求。
本书不采野史小说家言,试图将左宗棠的主要人生阅历,做一个清晰的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