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连载·192)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192
左宗棠奉调离开湖南以后,六十七岁的骆秉章也在招募部队,将要起行。这位老人以前不曾亲自打理军政事务,现在到四川去管军事,仍然需要一位左宗棠那样的高人来做幕客。但左宗棠现已领兵前往江西前线,他只能另请高明。
胡林翼早已给骆秉章写过一封密函,推荐时年四十四岁的湘乡人刘蓉,说他才干非凡,可以派上大用场。左宗棠在自己被官文弹劾的时候,也曾向骆秉章推荐过他。骆秉章其实早就从其他渠道听到过刘蓉的名声,便请他加入幕府,来做高参。
刘蓉是桐城派古文家,和郭嵩焘一样,也是曾国藩布衣之交的兄弟,曾在家乡操办团练,与郭嵩焘、罗泽南等人同为曾国藩湘军元勋,曾跟随曾国藩转战江西。他的弟弟刘蕃在蒲圻一役中身亡,刘蓉为送弟弟的尸骨回乡安葬,于是辞去军职。
祸不单行,不久刘蓉的父亲去世。家中亲人接二连三撒手而去,使刘蓉心中的伤痕久未平复。胡林翼请他到大营协助军事,他坚持不肯复出。曾国藩将他视为挚友,说他渊博沉静,严谨谦恭,清心寡欲,超然物外。骆秉章能够说动他出山,颇感荣幸。
湘军名将大多数跟随胡林翼、曾国藩和左宗棠,只有刘岳昭久在湖南,一直跟随骆秉章。骆秉章自然要带上刘岳昭同行。此外,骆秉章在咸丰三年起用的江西鄱阳人黄淳熙,和刘蓉关系亲近,于是他也作为大将,跟随骆秉章前往四川。
骆秉章还把三十八岁的醴陵人黄彭年请入了军幕。此人在十六岁就写过一篇七千字的《选将论》,对军事素有研究。后来他中了进士,选进了翰林院,仍然热心军务,于咸丰初年随父亲在贵州举办团练。
二十岁的耒阳人刘厚基也加入了骆秉章的队伍。他在十八岁那年以武童身份投入湘军萧启江营中,随军转战江西、广西和湖南,有了一些历练,可望成为湘军的一员大将。
清廷把湘军派向全国各地,就是不肯调湘军救援京城,宁愿让苗沛霖的团练去拱卫京师。于是形成一种的奇怪的局面:尽管京城危在旦夕,湘军仍在各地有条不紊地对付清廷的敌人,似乎京城里发生的事情,与这些手握重兵的将帅毫不相干。
曾国藩曾请求清廷允许他提兵北上,直到和议谈成也未接旨意,于是作罢。
英法联军于10月13日从永定门攻进京城。而各地的内战仍在照旧进行。
从安徽进入浙江的太平军,于10月20日攻占严州,分兵长驱北上,袭击富阳,再次接近杭州。清军将领刘季三和刘芳贵战死。
钦差大臣奕訢于10月24日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议的达成,对苗沛霖产生了刺激,因为清廷下诏,阻止他的团练北上。
恰在这时,安徽的太平军进兵淮北,苗沛霖和李世忠的部队屡次被太平军打败。有人说他们与太平军有所沟通,互相照顾。
苗沛霖见中原多变故,便纵兵四出,变本加厉地掠夺民圩,占据关卡。袁甲三和翁同书严加诘责,无法制止。他常率轻骑兵往来寿州,名义上是参见翁同书,言行之间却没把巡抚放在眼里。翁同书只得以温言抚慰。有人进谏说:“苗沛霖居心叵测,找个机会干掉他,不过费一点武力而已!”
翁同书认为苗沛霖势力太大,如果杀了他,恐怕激起兵变。苗沛霖更加横行霸道,派部队掠夺寿州和六安的民圩,堵塞南边的道路。
京城的动荡致使京畿以南起义军蜂起。捻军攻打山东济宁,清廷派僧格林沁领兵前去攻打。捻军纵横菏泽与济南之间,山东大乱,德楞额的部队在峄州战败。清廷专派道员联捷防守黄河,准许他专折上奏。
僧格林沁到达济宁后,上奏说,捻军部队很杂,兵力很多,其出兵袭扰,都是趁着清军兵力空虚,避开清军,焚烧抢掠,胁迫俘虏百姓,兵力日益增多,骑兵和步兵达到几万人,列队一百里。清军兵力少,捻军兵力多,众寡悬殊,如果想攻击捻军的根据地,则相距一二百里以外,就只有枯井和荒地。清军携带粮食和饮水,不能持久,撤退时又被捻军追踪,往往失利。十年以来,清军每次进军,都无法与捻军交战。
僧格林沁所部只有一万二千人,请求清廷批准他与傅振邦和德楞额两人的部队会合,一起直攻捻军根据地,一举消灭捻军。文宗亲笔写了诏书,告诫他作战不要虎头蛇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