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连载·162)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162
1858年冬天,湘军阵营里又发生了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安徽庐州人李鸿章加盟湘军,为湘军今后的发展和延续,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伏笔。
李鸿章一生中最为庆幸的一件事情,也许就是他在1845年初次会试落榜后,便以“年家子”的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的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曾国藩当时身患肺病,居住在北京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人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一条“经济”,也就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李鸿章与曾国藩朝夕相处,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和帅远铎等人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曾国藩在家乡奉旨办团练,李鸿章也于1853年跟随吕贤基回乡办团练。曾国藩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函告李鸿章,对这位弟子寄予殷切的期望。
1857年,安徽巡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李鸿章结束了为时五年的团练军事活动。
李鸿章在本年携带家眷逃到南昌后,寓居其兄李翰章处。冬天,他本人投奔曾国藩设在建昌的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这一年,李鸿章三十五岁,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
时值李续宾三河战败之后,湘军急需补充人才。曾国藩对于李鸿章入营襄助,是非常欢迎的。但他深知这个安徽弟子自恃才高,年轻气盛,锋芒毕露,遇事沉不住气,真要独当一面,需要经过一番磨砺。
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湘军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胡林翼和李续宜等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士,如李元度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至于曾国藩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
李鸿章爱睡懒觉,曾国藩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才肯用餐,便逼着李鸿章起早床。李鸿章好讲虚夸大言,哗众取宠,曾国藩多次正言告诫:待人惟一个“诚”字。
每当遇到困难挫折,曾国藩大谈“挺经”。
曾国藩如此苦心孤诣,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在潜移默化。他自己说,他追随过许多老师,但没有一位老师能像这个老头子如此善于教诲,随时随地,针对每一件事,都有所指示。他还说,从前辅佐过一些大帅,茫然不知方向,到了曾国藩这里,犹如得到了指南针,获益匪浅。
曾国藩这个预言家,对李鸿章给予很高的评价,说他的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很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其实,无论曾国藩对李鸿章怎样打磨,仍然无法改变他固有的风格。这师生二人,一个生性懦缓,另一个明快果断,相得益彰。曾国藩每当要做出重大的决策,往往犹豫再三,而李鸿章在一旁寥寥数语,就能使他下定决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