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军(86)

(2007-09-28 11:18:40)
标签:

人文/历史

湘军

1856年

咸丰六年(86)

分类: 湘军
湘军(86)
1856年,咸丰六年
 

86

    罗泽南是清末一个典型的科班出身的汉人知识分子。在他以四十九岁的年纪战死疆场之前不久,他还在设馆授徒,弟子众多。他还著书立说,影响后人。这样一个读书人,死在刀光剑影之下,人们不禁要为他惋惜。人们不禁要问:他这样死去,究竟值不值?他之所以名留青史,供后人观摩,究竟是因为他文名了得,还是因为他死后皇帝给了他巡抚的待遇?如果他不选择从军作战,而是继续育人著书,会不会在和平的事业中,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这些疑问,没有人能够回答。我们只知道,这种死法,是罗泽南本人的选择。

    从罗泽南生前留下的议论时政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知识分子不满清廷的政治,提出了很多改革的办法。他对清廷政治的态度和改革的愿望,其实是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中一个渴望呼吸新鲜空气的群体所特有的。

    湘军中带兵的书生,在从军之前,大多和罗泽南一样,是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满清统治的社会环境里,面对着官场的腐败和踏上仕途的艰难,无不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尤其是像左宗棠、罗泽南和王珍这样的穷书生,不仅仕途无望,而且从小备尝艰辛,生计都没有着落,其实对昏官、贪官和腐败的政治,以及奴颜媚膝的外交,内心是非常不满的。

    湖南的不少书生,试图冲破旧学术的桎梏,探求经世之学,用以富国强兵。这种学问,大致说来,不外乎经济、科技、军事和管理,贴近社会现实与国计民生,不是务虚的纯理论探讨,也无涉于宗教信仰与偶像崇拜,导致的是思想的解放和社会气象的更新。

    历代的知识分子,按照阶级划分的理论所作的社会分析,都不能独立为一个阶级,而是被划分到不同的阶级之中。他们没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经济来源和政治立场,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爱读书思考和著书立说,因此被阶级论者当作一个可塑性很强的阶层。

    太平天国运动要推翻的满清统治,正是这些不得志的读书人所不喜欢的封建政权。那么,为什么在洪秀全举起义旗以后,许多并未在清廷统治下拥有既得利益的书生,没有站到他的旗帜之下,反而组建起非常规的地方武装,去为清廷而战呢?

    从这些投笔从戎的书生们当时发表的意见中,我们大概可以找出两个原因。

    首先,在咸同时期钻研经世之学的书生,都觉得清廷的官场过于愚昧和腐败,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是非改不可了。但是,他们思考得最多的不是一场暴力革命,而是希望他们自身能够引起朝廷的重视,跻身官场,发挥所学,革除弊端,实行清明科学的政治。也就是说,他们指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进一场体制内的改革。

    其次,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初期发动群众的阶段,是采用传播西方宗教的方式来吸收信徒。洪秀全自称天神,他自己当然清楚那是一个谎言。但是为了使他的追随者们信以为真,当萧朝贵和杨秀清分别抛出天兄附身和天父附身的谎言后,他竟然屈服于杨秀清的挑战,对这个谎称天父附身的属下俯首听命。

    这样一种西方的宗教和建立在谎言上的权力逻辑,自然无法打动那些钻研经世之学的读书人。他们连中国的鬼神都不信,怎会去崇拜外国的上帝呢?

    此外,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制定了很得民心的土地革命政策,但是却一概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结果是书生们所说的“斯文扫地”,这也是洪秀全这个西方化的广东秀才无法得到多数中国书生认同的原因。

    这些书生空怀文韬武略,在清廷的仕途上举步维艰,又不愿意加入洪秀全拉起的造反武装,那么,他们怎样才能有一展抱负的机会呢?

    前面说过,江忠源的事迹给他们指明了一条道路,那就是训练兵勇,带兵打仗,替清廷对抗洪秀全的起义军,然后从清廷那里获得权柄,来推行他们所希望的社会变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湘军(85)
后一篇:湘军(87)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