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大纪实(3|4)
1851年,咸丰元年
3
新宁人江忠源是一个能够洞察社会的读书人。他在而立之年,就认识到嘉庆道光以来,社会危机四伏,于是预见到天下兵戈将动,形势将会大乱。客居京师时,他还关注着家乡的动态,留意湖南天地会党的动向。
这个年轻的新宁人,虽然身无官职,却能纵观全局,一点也不奇怪。他出身于秀才家庭,又考中了举人,自然会有些不凡的见识。难得的是,他并不满足于观察、思考和预见。他是一个实干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他将自己定位于经世之才,注重培养自身的执行能力。
江忠源想要的执行能力,就是建立和训练民间的武装力量。
应该说,江忠源本来是无意于做个军人的。他来到京城,是为了参加会试。和他一起赶考的一对师生,因感风寒,相继在京城的驿馆里病逝。江忠源与他们素不相识,但念在同乡情份,为不幸的死者募捐,将他们的灵柩送回原籍,自己误了三年一次的考试。此事在湖南人中传为美谈。
江忠源名落孙山,未能实现进士梦,失去了士人们渴望的进身之阶。他在失意之余,产生了另辟蹊径的想法。
江忠源讲义气,重乡谊,到了京城,少不得与湖南老乡结识往来。他拜会了曾国藩和郭嵩焘等人,为他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擅长识人的京官曾国藩,与江忠源相见恨晚,感叹不已。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江忠源这样优秀的人才。曾国藩预言,这个比自己年轻一岁的新宁人,将来一定会扬名天下,为操守和义气而献身。
江忠源客居京师期间,与曾国藩一起,被誉为当时操节最佳的两个湖南人。北京城里有个传闻,说是京城里只要死了人,曾国藩必送挽联,江忠源必会帮忙买棺材。这两个湖南人的古道热肠,在官员和学者中有口皆碑。
曾国藩后来离开京城时,向皇帝举荐了他所看中的这个英才。
4
曾国藩的预言是正确的。江忠源于1844年回到家乡,便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事情:联络乡绅,举办团练。
每到月初,江忠源便召集各村的丁壮,灌输忠孝礼义,教授兵法技勇。
江忠源组建的武装力量,不是临时凑拼的乌合之众。他在团练中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规定了一套列阵和搏杀的训练方法。江忠源熟读兵书,现在得以把书本上的知识用于实践。他的这套方法,人们笼统地称为“练勇”。这种方法一直影响到民国,甚至在当代的民兵预备役制度里,也能看到那段历史的影子。
江忠源建立的武装力量,在三年后检验了战斗力。
1847年10月,新宁会党雷再浩等人起义反清,江忠源率领两百名团丁,配合清廷正规军攻打起义军。雷再浩率部辗转走到广西全州的梅溪口、大埠头一带,江忠源率领部队据守要隘,切断起义军的供应,并向当局建议,湖南和广西进行“会剿”。
这年冬天,起义军被迫退回新宁,江忠源使用反间计,杀害了雷再浩,镇压了这次起义。从此,他在乡里博得了通晓军事的声名,清廷赏给他一顶蓝翎顶戴,任命他为浙江秀水的知县。
短短三年,江忠源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过,这和他日后升迁的速度比起来,简直就算不了什么。从1851年开始,江忠源也只用了三年时间,就由一个七品小官,靠着战功,跨越了许多人一辈子也爬不上去的十个台阶,成为朝廷的二品大员,令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也令湖南的读书人个个心痒,争相效仿。在这种意义上,江忠源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榜样。
但是,在1847年,江忠源刚刚步入官场的时候,并没有幻想以后的飞黄腾达,只是一心想着如何做好一个知县。
相关阅读:
湘军大纪实(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