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根红:读林新荣的散文诗

(2024-03-05 10:07:36)
分类: 评论

时光就在一些物件之间晃荡着

——读林新荣的散文诗

周根红

林新荣一直从事新诗创作,曾在《北京文学》《扬子江诗刊》《中国作家》《星星》《诗潮》《诗歌月刊》等杂志发表大量作品,也主编出版了《中国当代诗歌选本》《中国当代诗歌赏析》《震撼心灵的名家诗歌》等诗歌选本。近年来,林新荣执着于散文诗的创作,在《散文诗》《星星》《青岛文学》等刊物发表了大量散文诗作品,迅速成为散文诗坛的中坚力量。林新荣的散文诗作品,在诗歌与生活、情感、语言等关系的处理上有着独特的个性风格,为散文诗的创作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路径。

时光中的虚无、寂静、孤独等,是林新荣在散文诗创作中不断开掘的内容。这从他作品中的用词、意象和蕴含的情感就可以看出:一两只鸥鸟“用喙啄开”的是“那一段虚无”(《我常在河边走一天》);“那只爬上来的蟹,是孤独的;那朵飘过的云,是孤独的”(《孤独》);梅花是孤独的,阳光下的我们则“立在虚无处”,跨进春天看到的也是一片孤独,“当一片片轻盈的雪花落在掌心,形影相随,寂静是必然的,虚无也是必然的”(《那些远去的……》,《青岛文学》2023年第12期);梅花“从月华中来,到虚无中去”(《梅花藏在雨中》);“寒意凝在树枝上,一动不动,天空显得空洞”(《鸟,树的叶子》,《散文诗》2023年第7期);水鸟用喙画出的涟漪,“如虚无,慢慢荡到对岸去”(《水鸟》);一棵树在众鸟高飞尽的寂寥中,只有一只鸟窝是“一颗树结的果子”,留在天地间“孵着太阳”(《冬天的鸟窝》);晨风中“奔腾的蹄音一路撒向虚无中”(《晨风,在空旷的辽阔中》,《星星》2023年第12期)。诗人着眼于“虚无、寂静、孤独”的情感基调,既源于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更是诗人着意营造的一种诗意空间。

“虚无、寂静、孤独”只是诗人在散文诗创作中的一个情感支点。这些词语和意象、情感和基调,是一个“诗意的跳板”,诗人试图要借此挖掘出它们内在的意义和力量。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时光中一些物事的倔强、傲气和风骨,如“雪有雪的高傲,雪有雪的炽热”“在雪山之巅,在孤松顶上,一座悬崖俯瞰着大地的苍茫”(《初雪》);梅花是“孤绝”的,最终“吐出白色的瓣”(《梅花藏在雨中》)。有时候“虚无”里蕴含着思想,如“天空之空,在远方闪闪烁烁的,如哲者的思想。”(《天空之空》);有时也是一种力量,如“一把消失的二胡”“时而把春水拉上天,时而把白云压在地”(《一把消失的二胡》)。由是,林新荣的散文诗里充满着明亮、希望和信念。一场初雪,“把内心的一切,埋藏在明亮里”(《初雪》),也就不由得感叹:“煦风拂拂的日子多么好,多么好!”(《乌云被赶跑了》)。《时光被鸟声唤醒》就较能代表诗人的这种情感生成机理。这章散文诗通过“衰老、孤独、假发”等与“色彩、明亮、圣洁”等两组不同的词语来写“春天”,写“时光被鸟声唤醒”,在这些春天美好的景物中,“老去”是一种“明媚的老去”,“等待”也信心满满。《虚幻的人,独自在山中》也是如此。这章散文诗写了一位三十来岁小伙子在天地间读书,“四围的群山上,空空茫茫,只有一两朵小云飘过,只有一两只山雀被这个孤独的人惊起!”由是,“天地慢慢进入开阔”。

林新荣的散文诗题材基本上都来自于身边物事和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生活有着不同的面向:有学说话的女儿、熟睡的女儿、两人的合影等篇章中亲情、爱情的温暖,有饮酒的女人、夜店中的女人等群体的生活百态,有一个爱诗、写诗的人的自我描摹,也有对一只花瓶、一辆远去的自行车等的怅然若失和追忆。这些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思想火花、诗意的想象和生活的体悟,充满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这些题材来自于生活,而要将生活转化为诗歌,则考验着诗人的创作水平。以《都云作者痴(组章)》中的《她》《夜店》《杨梅酒》《在酒吧》这几章同主题散文诗为例,我们能够洞见诗人对同一/相似生活场景的不同诗意表达策略,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技巧。诗人在写《她》时,抓住了“她”的动作,如整理吊带袜、涂眼霜、转动纸烟等,最终落脚于“手里捏着一只高脚杯,把自己沉入夜色中”,展现出的“是空洞,浮泛与一些细碎”;《夜店》中的“她”则抓住了色彩,在光影下她是蓝幽幽的,“轻捏着酒杯,身上披着旋灯的光斑”,“沉入喧嚣与斑驳”;《杨梅酒》中的“她”,诗人抓住的是“她人生中的一小段空白”,一段想象的人生空白,然后突出对“她”的“原谅”——心在红尘,身在尘外;《在酒吧》中的“她”,诗人抓住的是“吸烟的女人”吐出的烟圈,并从其“透明的高脚杯”中体悟到她的“寂寞”,“一口烟喷过来,夜色散去,她玄紫的唇瓣闪烁着冷光”。这几章散文诗在不同的向度上展现不同的写作意图,不仅是诗人的心思细腻、观察缜密,也是诗人对“烟火人间”深入思考、将心比心之后的共情。

林新荣的散文诗在“情绪的渲染”“诗意的生活”等方面的细致书写,使得他没有停留于“物事的乡愁”式的轻描淡写和情感的简单呈现,而是对生活做了进一步追问,充满了对生命、存在和人生的思考。诗人在物是人非中感受到人生的悲欢离合,在细枝末节中思考“存在与虚无”。在《无题》中,面对“人生已过了大半”的忧虑,无论是回到疼痛、不甘,还是无处可去,诗人都提出要学会向风雨闪电、落叶、鸟雀和一场大雪找到人生的意义。一幅墙上的画,远山灰蓝,中景淡绿,辽阔、冷峻的色调中,点缀着褐红色的希望,“这分明是一种人生况味”(《一幅墙壁上的画》)。《忆父亲》既是对父亲的深情回忆,更是用寥寥数语展现了人生的无常、韧性和温情。这章散文诗选取了父亲的烟瘾、选墓地、凿碑文几个细节,逐渐引发出父亲走了后的悲伤,“大过一个南瓜,高过河边的一棵大榕树,渐渐变成了一条飞云江”。当然,身边的物事也会让诗人对人生充满忧虑和伤感。一只鸟蹲在村南那一座高大的草垛上,被农人遗忘了的草垛,“这真实处境给草垛造成伤害了吗?”(《村南的高大草垛》)。诗人担忧的是,那只鸟会不会也飞走,给草垛带来“二次伤害”?踱步江边时,“那些轻翔的云,飘逸的云,沉重的云,能承载生命的怅惘吗?”(《江边》)。《此在》是写的当下的场景,是“我”驻足溪边的所见所感。溪流、白鹭、远山、白云、蚱蜢舟、小船等都是“此在”的事物,而“我”“甩出的鱼钩钓起的却是一爿云雾的飘渺”。这是一种人生的禅意,是一种万物生存的禅意。

“时光就在一些物件之间晃荡着”或许是林新荣的创作状态,也是其诗歌里对词语、意象和情感的尺度。诗人就这样在虚无、孤独、生活等之间“晃荡着”无限的诗意。诗人在创作手记《独居小城》(见《星星》2023年第12期)里说:“几乎在30岁前,我都极少离开浙江,甚至居住的这座小县城。”正是他“独居小城”,涵养了诗人从身边物事中发现诗意之“大”的能力。其诗歌的题材给人信手拈来、俯拾即是的感觉,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林新荣的散文诗对诗意的营造、思想的锤炼和情感的生发,一切都仿佛漫不经意,浑然一体,有着贴近生活的自然质地,有着对万物的体察和移情,形成了一种放松的、开阔的表达方式。

 

(周根红,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题(23+1)
后一篇:无题(2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