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林新荣的绝句

(2023-07-12 13:11:25)
分类: 评论

悟悦斋所见

林新荣

 

窗外青峰如笔架,蜗居为此自佯狂。

闲抛书卷唯求静,娥月迎风添墨香。

 

诗运用了比喻和意象的手法,通过将窗外的青峰比作笔架,巧妙地联了书房和读书人的心境将平凡景赋予象征意义峰的高耸、曲折,成了笔的形象,与书房的氛围相得益彰,同时,诗人在高楼的蜗居与楼头的娥月都凸显了读书人的独特身份和追求理想境地。

妙在将书房与山水自然相融合,读后,给人以静谧、祥和的感觉。第二句,诗人自佯狂的形象勾勒出读书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追求他们放下手中的书卷,只求享受片刻的宁馨。而娥月迎风添墨香的描写则进一步增添了诗意和浪漫的色彩,使这首诗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意境和义。

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既可以感受诗人对读书人境地的描摹和理解,颂扬了忙碌生活勤于读书境地

 

 

南雁仙姑洞祭朱仙姑

林新荣

 

轻红片片散花香,始信山中日月长。

神女飞升迹犹在,原来此处是仙乡。

 

首句“轻红片片散花香”,通过描绘洞中红色的瓣片轻轻飘散,散发出香气,表现的是南雁荡山的神秘与美丽。而“始信山中日月长”的意思是在这幽深的洞穴才真正意识到山中岁月的悠长,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吧!

“神女飞升迹犹在,原来此处是仙乡”,则表明南雁仙姑已经飞升成为仙子,但她的迹象还留在此地。因为仙姑洞是曾经修炼的地方,也是她成仙的地方。所以诗人才会说这个仙气飘飘的洞穴才人间的仙境。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洞中的美丽景色和描述南雁仙姑已经成仙的事实,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仙境之美。

 

 

 

传说中的朱仙姑是南雁荡山的神女,在这首诗中,通过洞祭朱仙姑的场景,表达了对她崇敬与景仰之情。

 

诗中的“轻红片片散花香”,描绘了洞中散落的花瓣,在微风中散发出的清香,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这表明洞中祭拜的场景庄严肃穆,仪式庄重。

 

接下来的两句“始信山中日月长,神女飞升迹犹在”,表达了神女的卓越和传说的真实性。她在山中飞升成仙之后依然留下了她的存在的痕迹,使得人们对神女的存在产生了信心。

 

最后一句“原来此处是仙乡”,则直接道出了南雁荡山作为仙乡的美丽和神秘。诗人通过这句话,以仙乡来形容此地,将南雁荡山描绘得神奇而真实。

 

这首诗结合了朱仙姑传说中的美丽和神奇,展现了对她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南雁荡山的景仰和赞美。通过描绘山中花香、神女飞升留痕和仙乡之美,诗人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神奇而又憧憬的仙境之中。

 

 

 

 

 

咏梅

林新荣

 

独在山川寂寞乡,不堪心境润诗肠。

人生岂只有风雨,雪里梅花亦异香。

 

 

《咏梅》表达了诗人在寂寞的环境中,通过欣赏梅花的美丽和坚强的生命力来激发自己的情感和创作灵感的心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句“独在山川寂寞乡”表达了诗人身处荒凉的乡村,在山川之间,周围寂寞空旷,没有人陪伴。这种孤独的环境使诗人感到心情郁闷,需要某种情感的润养来舒缓内心的不安。

 

第二句“不堪心境润诗肠”描述了诗人内心被寂寞和孤独所困扰,迫切需要一种情感的滋润,来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这里的“润诗肠”可以理解为灵感的源泉,而这种源泉需要情感的滋润才能流淌出来。

 

接下来的两句“人生岂只有风雨,雪里梅花亦异香。”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诗人暗示人生并不仅仅是充满风雨和困难,就像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开放一样,展示了它特的芬芳和美丽。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雪里梅花”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他通过观赏梅花找到了生命与岁月中的美好,从而激发人们生活的

 

整首诗以写景抒怀的方式,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中梅花的美丽和坚强,暗示了诗人对于孤独和情感的苦闷,并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诗中呈现了自然与人性的对比,诗人通过梅花的形象,暗示了寻求生命中的美好和意义的重要性。

 

整首诗节奏明快,形象生动,字句简练,表达情感直接而深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让读者体会到了他的寂寞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这首诗寓意深远,启发人们在独处时也能在自然中找到欢悦和慰藉。

 

 

 

 

早梅

林新荣

 

三两村梅倚野桥,峰峦无限路迢迢。

月斜诗梦瘦如铁,林下溪流雪半消。

 

《早梅》是瑞安林新荣的作品,诗人描绘了清早时分在野桥边梅花的情景。

首句“三两村梅倚野桥”,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了梅花依偎在野桥旁的情景。诗人用“三两”形容梅花的数量,暗示着梅花的稀有,凸显了梅花在荒凉寒的环境下仍然坚强而傲然的形象。诗人之所以凸显野桥”,也隐含着梅花的孤立。

第二“峰峦无限路迢迢”通过峰峦重重、道路遥远景象的描述,给人以壮丽而辽阔的感觉。这种景象与前面梅花孤立形象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梅花清雅高洁气质。

第三句“月斜诗梦瘦如铁”,通过借景描写,把月亮的倾斜与诗梦的消瘦相联系,真切表达了诗人在清早时刻的感受。将梅花与月亮相呼应,则进一步强调了梅花在严酷环境下的坚韧品质。

  尾句“林下溪流雪半消”,通过对“林下溪流”的描述,表达雪的消退,春天迹象的来临。因梅花的开放就是寒冷冬日春意萌发的标志。此景与前文描绘的梅花景象遥相呼应,增加了诗歌的意蕴。

  此诗语言简练,意象独特,既描绘了清早梅花的景致,又表达了梅花坚强、独立而清雅的品质,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孤独和不屈的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与生机的赞美。

 

 

 

书斋闲坐

林新荣

 

世上何来不老翁,昨前恍见少年红。

竹林萧索飞寒雪,山势随风满目空。

   

这首《书斋闲坐》是诗人表达对人生之感慨的作品。诗中,诗人坐在书斋中,冥思苦想,触发了他对人生的种种思考。

  首先,诗人提问“世上何来不老翁”?接着他自回了一句:“昨前恍见少年红”。看似答非所问,其实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岁月无情的感叹。谁都知道人无法逆转时光,任何人都会变老,但变老又如何呢?!

  接着,诗人又写了两句,“竹林萧索飞寒雪”和“山势随风满目空”。这里的“竹林”和“山势”可以被视为象征人生的障碍和挑战。竹林的萧索和寒雪的飞舞,以及山势的变幻,暗示了生活中的孤独、困难和飘忽不定。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生活中诸多困境和无奈的感叹。

  整首诗通过对岁月的流逝和生活中困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透过这些景象,传递了一种深沉的哲理,暗示人生如同竹林萧索,山势变幻,然而我们必须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无论红颜昨日或今日,时间的流转都是无情的,我们应珍惜和享受当下,面对生活中的艰辛和无奈坚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这应该就是诗人要告诉我们的。


 

 

 

山中自吟

林新荣

 

潇潇朝雨过春城,山径斜行溪涧清。

林上浮云舒卷去,庭前芳草自新荣。

 

《山中自吟》是诗人林新荣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山雨春城、山径溪涧以及庭前芳草等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妙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诗中,诗人巧妙的将自己的姓与名融入诗中,但是名字的含义与词的意义毕竟不同下面将就该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诗人以“潇潇朝雨过春城”开篇,以细雨朝晖的春天景色为背景,营造出一片湿润清新的山水画面。这里,“新荣”与“朝雨过春城”形成对比,朝雨过后,春城更加繁荣,意味着新生新荣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径斜行溪涧清”,通过形容山径斜行和清澈的溪涧,对读者展现了山中幽静的景色。这里,“新荣”与“山径斜行溪涧清”相对应,山径斜行与“斜”之意相近,山径蜿蜒曲折,自成一体,独具个性,正如名字“新荣”独特而富有生命力。

而后,“林上浮云舒卷去”,描绘了林间浮云飘忽不定的景象。这里,“新荣”与“林上浮云舒卷去”相呼应,浮云自由自在地舒卷着,正如名字“新荣”所蕴含的自由奔放肆意生长的个性。

最后,诗人以“庭前芳草自新荣”结尾,以庭院中芳草绵长茂盛的景象,表达了生命的力量和繁。这里,“新荣”与“芳草自新荣”相对应,芳草自新荣意味着名字“新荣”隐含着希望和生命力。

 

总之,此诗巧妙运用了诗人自己姓名,将其融入诗中,与词的意义相呼应,表达了自然自由奔放和生命力的赞颂,并将其与山中的景象相映衬,赋予诗歌深邃的内涵。

 

 

林新荣

 

身心终不静,适处访农居。

居处种篁竹,雨轻宜读书。

 

 

水晶赏读:

    这首诗是表达了作者在读书时的感受与心境。

    首先,诗中提到了身心终不静的状态。这可能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烦躁或不安定的情绪。这种不静可能是由于外界的干扰或内心的纷乱所引起的。 

    接着,诗中提到诗人适时地前往农居(或山居)去阅读。这里的“农居”可以视为一种象征,与城市的喧嚣相比,这里的环境更适合读书。这表明诗人在追求一个安宁的读书环境,以帮助自己平和内心,专心阅读。

     然后,诗中提到“农居”中种植了一些篁竹。篁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和高尚品质的物象,可能代表了农居的良好氛围和文化底蕴。这种环境会给作者带来快乐和满足感,激发他的阅读兴趣。

    最后,诗中提到了轻盈的雨水。这里的雨水被描绘为轻柔、宜人的,与读书场景相得益彰。意味着诗人在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读书的效果会更好。另外,雨水的柔和还似乎象征着诗人心灵的柔软和平静。

    总体而言,《读书》这首诗传达了诗人的闲适与平和,也强调了阅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表达了对自然和阅读的热爱和向往。

 

 

 

 

钱塘江观潮二首

林新荣

 

势敌力钧声不停,大江无限响雷霆。

滔滔雪浪忽飞去,数点青峦寒复青。

 

波棱霍霍快如刀,一路奔腾气势豪。

骤地江潮雪搏浪,钱塘十五尽风涛。

 

 《钱塘江观潮》是诗人林新荣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雄浑有力的词句描绘了观赏钱塘江潮水时的场景,表达了江河潮汐所带来的壮观景象和无限力量。

  诗人起句就颇有力度,“势敌力钧声不停”,形容了潮水的势头如同强敌一般,力量源源不断,声势极其浩大,它不停地冲击着江岸。这里的“力钧”暗示着潮水的巨大力量。

  第二句“大江无限响雷霆”,用形象的语言,将潮水的声音比喻为雷霆的轰鸣声,表现了潮水冲击所带来的惊天动地的声响。

  第三句,“滔滔雪浪忽飞去”,既形象地描绘了浩荡的浪涛,又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滔滔潮水如雪浪般涌来,又迅速的消散,

  最后一句“数点青峦寒复青”,则描绘了潮水退去后,山脉又重新显现的景象。这里的“青峦”象征着山脉,通过潮水的涨落,山脉的轮廓也逐渐浮现,给人以重启生机的感觉。

  此诗语言简洁凝练,形象生动,展现了钱塘江潮水的雄浑和壮美。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畏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无限生机的赞美。

 

 

 

林新荣

 

长风万里恰清秋,片片荻花鸥鸟洲。

莫道云间笛音远,一弯新月钓渔舟。

 

《江湾》是诗人林新荣的一首描写江湾景色的诗。全诗共有四句,采用了绝句的形式,通过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江湾秋天的美景。

 

首句“长风万里恰清秋”,通过运用“长风”和“清秋”两个意象,展示了秋天江湾的景象。长风代表着秋天气候的特点,给人以凉爽之感;而清秋则是秋天的象征,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句表达了江湾秋天的特点。

 

第二句“片片荻花鸥鸟洲”,诗人运用“片片荻花”和“鸥鸟洲”两个景物,进一步描绘了江湾的美景。荻花是江湾常见的花卉,片片的荻花在江湾飘扬突出了秋天的美景。而鸥鸟则代表了江湾上的自然生态,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物,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第三句“莫道云间笛音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云间笛音远,说明了江湾的广阔和宽广,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江湾美景的赞叹之情。

 

最后一句“一弯新月钓渔舟”,通过描绘一弯新月钓渔舟,进一步丰富了江湾的景色。新月高悬在江湾上,画面感十足,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

 

整首诗虽然短小精悍,但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相互呼应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江湾秋天的美好景象。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江湾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令读者感受到了江湾秋天的美丽和宁馨

 

 

 

 

 

林新荣

 

春雨江天远,南阡柳逗鱼。

余闲此怀友,无事且翻书。

 

这首诗是诗人林新荣的作品,名为《有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整首诗以描绘春雨江天为开端,营造出一种恬静、宁静的氛围。春雨江天远,表明诗人身处江边,远眺大江的景。春雨代表春季的柔和与生机,江天远指出天空广阔无垠,给人以开阔的感觉。

 

第二句“南阡柳逗鱼”,通过描绘柳树在江边的情景和鱼儿的嬉戏,进一步强化了春天的气息。柳树是春天的象征,它们拂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姿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鱼儿在柳树下嬉戏,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在此之后,诗人转移到自己内心的感受上。“余闲此怀友”,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闲情逸致和友情。这里的“余”指的是诗人自己,指身处闲暇的时光,怀友指思念朋友。通过这一句,诗人展示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思念之情。

 

最后“无事且翻书”,在表达诗人闲暇的同时,也借此来突显诗人的个人爱好和修养。诗人没有过多的抒发情感,而是选择翻书,显示出他豁达宽容、心态平和的品质。这种平和的心境与开头描绘的江天远、柳逗鱼的景象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气势坦荡的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象为基础,通过展示诗人对友情的思念和对闲暇生活的珍重,表达出一种宁静、悠然自在的心境。诗人通过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巧妙结合,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春天的韵致和内心的熙和

 

 

 

 

林新荣

 

云白悬崖下,源泉水外听。

登高随鹤瘦,坐石慕松青。

 

《独行》林新荣的作品诗人以简洁而灵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独自行走在大自然中的孤独形象。诗的开篇是“云白悬崖下,源泉水外听”,通过描写云彩悬挂在高崖之下,展现一幅壮丽而宽广的景色,同时画面中还流淌出清澈的泉声。这一句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美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神秘的世界中。

接下来的两句诗“登高随鹤瘦,坐石慕松青”,通过描写诗人登高追随着鹤的翱翔,感受到身体的疲惫和消瘦,以及对石头和松树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这里,诗人以鹤作为象征,传达出对自由和灵性的追求。同时,石头和松树被描绘成品质高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整首诗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独行者在大自然中的所感所触用意象和象征的手法,成功地传达了对自然美好追求。此诗,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宁静、美丽和自由的氛围,这是我们对诗人内心深处情感体会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和内心情感的思考。

 

 

总之,这首诗通过简练而富有韵律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独行者在大自然中的景象和心境。通过对云彩、泉水、鹤、石头和松树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给人以宁静、美丽和自由的感觉,

 

 

塘河斗龙

林新荣

铙鼓声声展锦旗,云龙吐水带烟飞。

村墟讨彩炮齐放,绿柳丛中五色衣。

 

这首诗以塘河端午节斗龙舟的景色为描绘对象,通过对锦旗、云龙、彩炮和五色衣的描写,展现了斗龙活动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首句铙鼓声声展锦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喧闹与热闹的氛围。铙鼓声象征着斗龙活动的正式开始,展示了人们对龙舟比赛的热情和期待。而展锦旗的举动也表明了人们对这个活动的重视和对胜利的追求。

 

接着,诗中描述了云龙吐水带烟飞的场景,这一句表现了龙舟在水中争斗的情景。云龙吐水的形象使人联想到巨大的龙在水中的奔腾,而带烟飞则暗示着水花四溅、气势磅礴的情景。这样的描写增强了诗中的视觉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龙舟比赛的现场。

 

然后,诗中提到了村墟讨彩炮齐放,这一句表现了斗龙活动中的一项传统习俗。讨彩炮是为了祈求好运和祈愿丰收,在喧闹的声音中给予活动更加喜庆和热闹的气氛。这也展示了斗龙活动作为一项民间传统的盛大性质。

 

最后,诗中描绘了绿柳丛中五色衣。绿柳象征着生机和活力,五色衣则代表着五花八门的服装和装饰。这样的描写传达出参与斗龙活动的人们的多样性和热情,也反映了这个活动的欢乐和繁荣。

 

总体上,这首诗通过描绘塘河斗龙的景色与气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喧闹热闹的场景,展示了斗龙活动的热烈和欢乐。通过锦旗、云龙、彩炮和五色衣的描写,诗人生动地再现了塘河斗龙活动的热闹场面,给读者带来美好的感受。

 

 

 

 

 

 

林新荣

秋雨骤临枫岭净,金风初起桂潭明。

岁时纷扰心犹静,凭槛黄莺听几声。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山景,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悟。

首句描绘了秋雨骤临的景象,使得整个山林清净无比,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金风初起桂潭明,描绘了秋天金风吹拂下的山水景色,使得整个桂潭都变得明亮起来。这些描写都展现了秋天的美景,也暗示了诗人希望身心都能得到净化和明亮的愿望。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在纷扰的岁时中,诗人的心境依然能保持安宁和静谧。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即使在喧嚣的世界中,内心依旧可以保持平静。这种对心灵的宁静和安宁的追求,给人一种深深的启发和思考。

最后一句描述了诗人凭槛听莺的场景,以此来感受自然的美好。这句诗通过黄莺的歌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喜爱和追求,也暗示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心灵的寄托。

整首诗以简约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山景和诗人对秋天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内心宁静的追求。读来让人心境平和,引发人们对秋天和生活的思考。

 

 

 

 

江畔独步

林新荣

 

云江浪涌洇银沙,轻楫随潮摇荻花。

今夜徘徊柳汀上,千山明月笼人家。

 

《江畔独步》是林新荣的一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江畔独步感受。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江水的浪涛和银沙,烘托出诗人独步江畔的静谧与壮丽。江水如云一般翻滚,洇湿了沙滩,形成了一片片银沙。这种景象使人感到江水的奔腾和壮阔。诗人将自己描绘成乘坐在轻轻摇摆的小船上,随着潮水的起伏而动的旅者。荻花随着水潮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移到夜晚,描述了自己在柳树下徘徊的情景。这里的柳汀”,是指靠近江岸的柳树丛,指江岸。夜晚的柳树下,诗人思绪纷飞,仿佛置身于千山之中。明月在夜空中高悬,犹如笼罩在山间,给人以神秘而壮丽的感觉。同时,明月也将大地照得清晰可,给读者带来了一种亲近的感受。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江水的浩渺和夜晚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独步江畔的孤独与寂寞之美。诗人抓住了江水和月亮这两个自然景物的美感,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了江畔独行的壮丽景象。这种景象既让人感到自然的伟大与壮丽,又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孤独与寂寞的思考。

 

 

  

林新荣

 

丹崖松影动,竹院鸟鸣新。

山北种红薯,溪南洗汗巾。

闲来常捕蟹,静后忽收莼。

雪上赋诗否?花间沽酒呻。

  

这首诗诗人林新荣所作,题为《赠人》。整首诗以描述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为主,通过描绘山川、动物、植物等画面,展现出诗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首句“丹崖松影动,竹院鸟鸣新。”以自然山崖、竹院为背景,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丹崖松影动,给人一种安详悠然的感觉,竹院中鸟鸣悦耳,使人感受到宁静和美好。

 

接下来的两句“山北种红薯,溪南洗汗巾。”展示了诗人务实的一面。以种红薯和洗汗巾为例,折射出诗人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山北为种植红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溪南的水质清澈,适合洗涤衣物。这种生活琐事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简单自然事物的重视和喜爱。

接着的两句“闲来常捕蟹,静后忽收莼。”继续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关注。闲暇时,诗人常常去捕捉螃蟹(也可以理解为抓住生活中的机遇),静下来之后忽然发现收获了莼菜。捕蟹与收莼都需要细致耐心,因此可以看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热爱。

最后的两句“雪上赋诗否?花间沽酒呻。”表达出诗人对自由创作和享受生活的渴望。雪上赋诗,意味着在自然环境中创作,而花间沽酒则是享受身心的一种方式。诗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追求艺术和人生乐趣的向往。

整首诗以简洁自然的语言,将生活琐事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寄托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描摹细腻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简单、安宁、自由的追求,透露出一种温和、宁静而真实的诗意。

 

 

 

 

 

梅雨潭

林新荣

 

悬水轻盈落,潭心词客痴。

山常添翠叶,路偶溢香枝。

世谓洛神绿,实摩云女姿。

婵娟秋色夜,铜镜动掸时。

 

“悬水轻盈落”,描述了梅雨潭中的水珠悬挂在枝叶上,形成一种轻盈优美的景象。这种景象让来到梅雨潭的诗人感到心神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其中。“潭心词客痴”,表达的是诗人对梅雨潭的痴迷与沉醉。诗人用“潭心”来比喻自己的内心,暗示自己被梅雨潭所深深地吸引和触动。

第三句“山常添翠叶,路偶溢香枝”,描述了梅雨潭周围的自然环境。山上不断长出绿翠的叶子,路旁偶尔飘散着花朵的香气。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梅雨潭的清幽相辅相成,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蓬勃。

“世谓洛神绿,实摩云女姿”。洛神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云女也指美女。隐喻了梅雨潭所展现的美不亚于传说中的洛神云女,甚至更胜一筹。诗人通过比喻将梅雨潭与洛神云女联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梅雨潭的赞美和敬仰。

“婵娟秋色夜,铜镜动掸时”。婵娟”,形容姿态美好用来形容女子形容月亮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晚上,铜镜随着轻轻的打掸而动,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这一景象与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相呼应,也无意使诗最后增添了一层朦胧和诗意。

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同时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林新荣 

 

人近中年志未磨,遥望星汉好吟哦。
世间多少不平事,终入情肠付与歌。

 

这首诗是林新荣的自题诗,通过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境和思考,反映了中年人对生活和社会的痛感和感悟。

诗人近中年,但内心的志向和追求仍未磨灭。这表明作者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一种自省和思考,读者也可视为这是诗人对于自己过去的质疑。这种思考或许可以带来更高追求的动力遥望星汉,可以看作是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

其次,诗人提到“世间多少不平事”,抒发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思。或许中年人常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反思,也或许他在生活中感到的不公平和矛盾,也可能会对这些问题产生疑问和思考。这种对不平事的敏感和思索,诗人在诗中明确表达了出来这或许是许多中年人所经历的普遍心情。

最后,诗人以“终入情肠付与歌”作为结尾,表达出将内心情感融入到歌唱之中的态度。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对这些种种不平事的回应方式,并希望通过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歌中来发泄和宣泄内心的情绪和思考。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不仅可以减轻中年人内心的压力和焦虑,也可以传递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当然,诗中的付与歌”,只是一种虚指,意味着人到中年的一种通透,不再陷于某一事一物。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示了中年人对生活、社会和自身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通过通过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诗人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情绪和思考。它除了思考,还有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直接的表达方式,带给读者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常翻宝典苦无师,偷得余闲勤学词。

酒舫雀牌皆止息,平生快意作新诗。

 

这首诗是林新荣的自题作品,诗人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学习诗词的艰辛和愉悦。

 

首先,诗人说自己常常翻阅宝典,但却没有真正的老师指导,只能靠自己刻苦学习。这里的宝典指的是古代诗词经典,如《诗经》《唐诗三百首》之类,诗人通过翻阅这些经典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然而,没有真正的老师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

 

接下来,诗人提到自己在零散的业余时间里偷得一点余闲,勤奋地学习词。这里的余闲指的是闲暇时间,诗人利用这些时间来学习和创作。由于没有师傅的指导,诗人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来提升自己的艺。

 

后,诗人说自己喜欢作新诗,因而生活变得愉悦起来。诗人对作诗的快意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在诗人的眼中,作新诗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创作方式,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整首诗简洁明了,意境清新,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学习和创作的坚持和热情并从中找寻到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从另一个角度说,这首诗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寓意,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时,勇敢追求自己的热爱和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