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林新荣《候人》

(2023-04-14 09:35:58)
分类: 评论

候贤不至  开酒风中

——读林新荣《候人》

谢建国

 

白鹤窗前白,红梅院外红。

待贤何不至,开酒晚风中。

 

这是一首写“等人”的小诗,诗中别有情致。

诗题“候人”,意即“等人”,但二者的含意却有明显的差异。“候”有“恭候(恭敬地等候)”之意,“候人”,传达出“等人者”的谦恭和他对“被等者”的敬意,而“等人”一词则没有这层含意。可见作者选词之别有用心焉!诗题是作者精心锤炼的结果,是一首诗的灵魂,读者不可不细察啊!

宋人赵师秀写有一首“等人”的诗,非常出名,题目叫“约客”,全诗是这样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诗写的“等人”,有其明确的等待对象(“客”),而且是事先有“约”,现因“有约不来”,故作者百无聊赖地敲着棋子,直至灯花陨落。诗歌很美,诗题与内容紧紧相扣。林诗之“候人”,既没说是否有约,也没说具体等谁(诗中仅一“贤”字以泛指),似乎只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生况味,显得有些模糊、有些捉摸不定;它只给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情境、一个阅读感发点,而留下大片空白,任人猜想,任人生发。

以上只是说说诗题,接下来看诗句。

这首诗前二句跟赵诗前二句一样,都是写“等人”时的情境。赵诗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雨”“青草池塘”“蛙声”等意象营造出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景象: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身临其境。林诗怎么说?林诗说:“白鹤窗前白,红梅院外红。”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啊?这里没有时令特征,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读来也没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似乎在跟我们捉迷藏。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顺着“白鹤”“红梅”这两个意象逐渐进入诗境:作者“候人”的地方,看起来只有“鹤”“梅”二物,或者说只有此二物才入作者之法眼;而“鹤”“梅”相伴的地方,岂不就是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隐居的地方吗?那可是超凡出尘、不染人间烟火的地方啊!原来作者“候人”的地方亦如此等高境,所以所候之人也必贤者!这里,作者没有以传统方法去造境,而只点“鹤”“梅”二物,而其境自显,笔法新颖独特,妙哉!

再看“窗前”“院外”二语。主人坐于雅室,翘首“窗外”以至“院外”,期盼着所候之人的到来。这时,室、窗、院、鹤、梅等物都是静止的,而翘盼的目光却是移动着的;目光由“窗前”到“院外”的移动,正体现了“候人”者心绪的起伏。“候人”的心绪,或期待,或急切、焦躁,或自我安慰等等,极其复杂,这里,作者一概不说,而只用了“窗前”“院外”两个方位名词,便已“尽在不言中”了,此非高手不能为也!

其实,这两句最特别的还是“白”“红”二字。短短两句诗,才十字,而“白”“红”却重复用字,占去四字,用意何在?试想:独处雅室之人,一次又一次地由窗前到院外的翘盼,翘盼着自己用心恭候之人的到来,但终将无果;他反反复复看到的是窗前的白鹤和院外的红梅,或许开始几次的翘盼,看到的还是“白鹤”和“红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翘盼次数的增多,心绪也因反复的失落而渐渐地恍惚起来,以至目光迷离、呆滞,此时也就只见颜色而忘其为鹤为梅了!“白”之不为“白”,“红”之不为“红”,恰是此时心境的最好体现,妙哉!妙哉!

这两句还是工整的对仗,句式整饬。

写足了“候人”之情境后,接下来怎么写?

作者说“待贤何不至”,意思是我毕恭毕敬等待的贤者啊,你为什么还没有到来!这是蓄势后的直抒,是久抑后的呼告!这一句,感情已是十分强烈,看作者又如何接之。

结句云:“开酒晚风中。”作者本想与“贤者”开怀共饮,以期能体验陶渊明在《停云》一诗中所描之高境——“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然而“贤人”终不至焉,作者只好如陶之“叹息弥襟”(《停云•序》)了。然后,开酒独饮于晚风之中。此等情景,何其无奈!何其苦楚!又何其凄凉!

从用词角度看,“开酒”是以动作写细节。“晚”字,点出“候人”时间之久,也是对诗题的回应。“晚风”一词则营造出萧瑟、苍凉的氛围,暗含作者因“待贤不至”而致的低落情绪,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果说第三句的情感抒发直接而高亢,那么结句的情感抒发则含蓄而低沉,这样的衔接使情感抒发波澜起伏而绵长隽永,笔法何其灵活多变!

诗句读完,掩卷思之,势必会问:“贤”为何人?这个“贤”他不像赵诗《约客》中的“客”那样确有所指,他似有其人,而实难名状。或许林诗之“候人”,只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等候,是某种人性的暗示;林诗之“贤人”,也只是某种精神上的向往,潜意识里的期盼。所以,诗中无须实之。若此,“待贤何不至”,则是一句来自灵魂深处的发问,是心灵的呼告!可见,第三句才是全诗之精警。读者如能会此深意,方曰入诗!

这首小诗,以灰暗的晚风为背景,简笔勾勒了窗内孤寂的恭候者,极其夸张地描绘了白鹤之白和红梅之红,颇具现代印象派画作的某些特质,读来确有不同传统之处。

   

2023/4/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无题(19)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