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学业不良十大常见表现及教育对策

(2015-05-22 13:24:25)
标签:

教育

分类: 兴趣课堂
学生学业不良十大常见表现及教育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一、学习动力不足

表现:

1、经常迟到或早退,对学习没有兴趣。

2、对成绩的好坏持无所谓的态度,从不主动与人讨论学习问题。

3、遇到难题就会退缩,不肯努力钻研。

4、学习目的不明确。  

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使其经过努力,可以成功。

2、在课上让其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激发他追求成功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3、多关心其学习情况,不断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使其始终保持上进的势头。

 

二、学习基础差      

表现:

1、课堂上涉及到有关旧知识时,学生表情茫然,无法听懂,或干脆不听。

2、作业及习题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学生经常出错。

3、单元测试可能考的不错,但综合测验很难得高分。      

对策:

1、补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2、讲授新课前,督促学生复习相关的旧知识。

3、指导学生预习,使新知识的学习尽可能小的受影响。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有计划学习旧知识。

5、加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学习方法不当      

表现:

1、学习时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不能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仿照例题能做对习题,但问题一变便无从下手。

3、经常错用公式、乱用概念。  

对策:

1、讲授新概念、新公式时,强调推导过程,使学生加强理解。

2、作业题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3、教学时,注意启发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

4、举行方法交流会,让学习好的学生介绍经验。
   
 

四、学习习惯不良      

表现:

1、学习没有计划,不知该学什么。

2、学习之前不能做好准备,经常带错东西,忘记作业等。

3、经常因看电视或贪玩挤掉学习时间。

4、课前从不预习,课后从不复习,考前开夜车。       

对策:

1、帮助其制订一套严格的学习、生活计划,并督促认真执行。

2、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其保持。
   
 

五、学习技术较差      

表现:

1、使用或创造学习辅助手段以促进学习效率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利用图、表或文章中的主要信息进行学习。

2、不会选择学习要点。

3、出错之后,不注重总结。

4、信息加工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对策:

1、上课过程中都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反复强调,并教给学生如何识别热点、考点。

2、督促学生要善于总结平时的错误,并注意利用重点信息进行学习。

3、指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及时复习,复习要把教师讲授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将之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把当前所学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
    
 

六、考试策略较差      

表现:

1、平时缺乏考试意识。

2、考前没有应对计划,不会合理安排复习。

3、考试时不讲究策略,一遇到不会 的题就紧张。       

对策:

1、强化学生的考试意识,在平时学习或复习时多考虑一下哪些是考试内容

2、考试之前帮助学生制订应考计划,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

3、教给学生考试技巧。
   

七、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

1、上课或做作业时大脑经常开小差,神游物外。

2、学习时东张西望,不能安静。       

 对策:

1、要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这是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条件。

2、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自己的意志,提高自控能力不为环境中的各种诱因所左右。

4、保持良好的情绪。凡是会引起不愉快的事情要尽量少想,最好不想,至少在上课时不要想它,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八、意志力薄弱      

表现:

1、教师或家长管得紧时学习十分努力,成绩较好,反之则不学习。

2、只喜欢学感兴趣的课,否则便开小差。

3、学习上怕吃苦,做事有始无终。      

对策:

1、加强督促,用严格的纪律进行约束。

2、教学力求生动有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其对所有的学科都感兴趣,都愿意学习。

3、设定一定的情绪,有意识地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4、建立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及良好的班风、学风,使其受到环境的感染。

 

九、智商发展较慢        

表现:

反应迟钝,理解力差,对于较难的题目常常难以理解,有时即使教师或同学个别讲解也不清楚。       

对策:

1、教师要多加注意,并教育其他同学共同关心、帮助,不要歧视。

2、帮助其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3、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

4、对其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
   
 

十、学习环境差 

表现:

1、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孩子心情不佳,无心学习。

2、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或经常让其干活,影响孩子学习时间。

3、学校校风不好,班风不正,没有学习的氛围。

4、教师教学不得法,教学能力差,教育不当等。       

对策:

1、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开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2、建立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3、教师要自觉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应该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对教育教学中主体动力问题的思考

(2008.3.30发表的博文,2008.10.11更新)

费孝林

  

 不想学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想学是学习过程正循环的推动力量不想学显然是学习过程负循环的重要原因 “想学…”是人的一种良好状态,是一个人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即“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为只有具备想学状态的人,才能不断地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进而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现行教育,太多地注意了如何教与如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如何使学生想学学习动力的问题没有教师的想教和学生的想学,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动力学作为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它产生的时候了!

 

关键词: 效果动力定理学习效果方程”, 想学的状态,学习动力,创新,教育的最高原则,教育动力学

 

----------------------------

 

人类已跨入的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的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不断爆炸的知识、信息,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用已有的知识,就能在未来的各种挑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地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教育,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培养不断地自主并且能不断地自主学习的人

.教育的悲哀:不少的学生越来越怕学习

你看,幼儿园那些天真活泼的小精灵,还有那些刚上小学对学校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一年级小学生,真可爱啊,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此时,你一定会说:人之初,本好学。

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书包的一天天加重,不少的学生开始厌恶学习,不按时或不认真完成作业,上课显得没精打彩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的小朋友宁愿生病住院也不愿上学。同时,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以及各种无情的考试竞争,加之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都有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投身教育教学(学生考不出好分数,作为教师的你就会受“考核”甚至下岗,“一切为了分数,为了分数的一切” 啊,……), 不想学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学生一旦成为不想学差生转化就可能比解一道世界难题还麻烦。差生不想学,可以理解。但是,许多尖子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也苦不堪言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怕学心理,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一个学生,最初是想学的,而经过我们的教育却不想学(当然,这不能完全怪“教育内部系统”本身,因为这还与“教育外部系统”有关)没有了对获取知识的那份渴望与冲动,他已很难自主地不断学习而将无法面对未来终身教育的挑战,更不要说叫他去搞什么创新了。你说,这还不是教育(包括家庭、社会教育)的悲哀?!

警钟:我们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已经“生产”并还在不断“生产”大批惧怕学习的人!

..效果动力定理学习效果方程浅说

我们都期望自己的行动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学生不想学,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产生了不好的效果

纵观自然、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任何效果的产生,都一定是某种作用的结果的作用是效果产生的最重要条件。方法只是产生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的作用,任何方法都不会产生期望的效果我们把这叫效果动力定理。由此,我们来研究教学过程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动力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变量的正在产生着正循环负循环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要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良好的教学方法合适的学习内容外,还必须有学生的想学想学是学习过程正循环的推动力量,表现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正向取值;不想学显然是学习过程负循环的重要原因,反映了学生学习动力的负向状态我们把如图所示的有关学习效果及其必要条件之间各种因果关系的等式叫做学习效果方程。它从效果动力论 的角度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

 http://img.blog.163.com/photo/XYbosLcVthCAZJzcnLkB8Q==/322288848334608336.jpg

“学习效果方程”及其“正负循环”关系图

 

同样 ,根据效果动力定理,我们可得到有关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 及其必要条件之间各种因果关系的教学效果方程。显然学生是否想学是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条件,而学生是否 想学与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等紧密相关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是否 想学,是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想学的学生,任何教学方法都将等于零当然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不想学;有了想学的学生,不难产生好的学法,进而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想学没有想学的内因状态,就不可能有不断自主学习的行动显然,教学中一旦不能改变学生不想学的状态,学生就只能被动学习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最终滑向“差生”的行列。要使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正(不是短暂的)变好,必须首先使他想学 

.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想学…”状态与“创新”之关系简图(无法显示)

 

我们的中小学生学得太苦,这已喊了很多年了。本来,没苦那来甜!,但问题是学生过早地产生了对学习很苦的感觉(真正的并不光临那些从内心对感到很苦的人),之后的学习就艰难了!真正的教育至少不应该使小小年纪的学生感到苦学生很可能因太多的感到苦而产生不想学的心理。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想学的心态,哪里还会有自主学习、不断进取的行动呢!关键是怕学具有迁移性,一个在学校里就怕学的学生,很可能就是一辈子不思学习的人,当然就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

 http://img.blog.163.com/photo/FQWRfy-F4d21eIjZqX8J-Q==/1991435460228521782.jpg

 

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想学…”是人的一种良好状态,是一个人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即“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一个已经怕学的人,不太可能在他身上产生有价值的创新为什么美国的中小学生并没有经受过像中国学生这么多的统考、统测、死背硬灌,但世界高科技的前沿阵地却老掌握在美国人手中?!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不少中国人,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太多的统考统测太多的死背硬灌把大脑的活性给弄“死”哪!!

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学校教育只能是终身教育的必要基础和重要阶段面对已到来的知识经济大潮,我们的教育怎么办?我以为,教学方法也罢,教学内容也罢,教育观念也罢,等等等等,归跟到底都必须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这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原则也是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输出产品是否还具有想学的状态,应该成为考察教育教学成败以否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只看输出产品的分数高低,根本没考虑其“内心状态”是否还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硬是“活生生”地把不少的中小学生造就成不“想学”的人。可以说,这是我们现行教育的最大最大的失误啊!!

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量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获取。为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通过这10%的学习,具备获取那90%的能力。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这“10%”里就不知不觉大面积地摧毁了受教育者原本想学的心态

因为只有具备想学状态的人,才能不断地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进而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为什么学生会怕学”——呼唤教育动力学的诞生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太多地注意了如何教与如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如何使学生想学学习动力的问题。而且已经培养并还在不断培养大批“怕”学习的社会劳动者。这可能导致我们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降低

诚然,良好的教学质量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只是良好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现行的很多教学方法,好像都是首先假设学生是很想学的,在这样的假设下推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难怪乎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甚至令人头痛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最佳的教学效率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前提。而要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效率在教师想教不成问题的前提下,必须首先解决如何使学生想学的问题凡是有碍于学生想学的教育行为都是不好的,这应该是评价一切教育行为的重要标准。

想教想学,实际上就是教学动力的问题。没有教师的想教和学生的想学,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种不好的教学方法如动不动就挖苦讽刺,为了考试分数不择手段“卡死”学生等等,一节太难的教学内容,或者一系列不恰当的考评方式(包括对教师或对学生的考评),不但会产生不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有“好”的效果也可能是表面的被迫的或暂时的),而且还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动力而造成学生不想学的状态。

学生是否“想学”的制约因素简析图

http://img.blog.163.com/photo/5HltEatn9Pacz9cI376dCA==/4293900769721935489.jpg

中小学教育肯定离不开考试,但是我们在考试的动机效用上却出了问题。教育的管理者要用学生考试的分数考评教师(大概只有幼儿园还没有这样),教师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死盯学生的分数,于是近乎“惨烈”的场面愈演愈烈: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见缝插针”加班加点补课,高密度反来复去的死背硬灌,各种大大小小的单元考、章节考以及统测、统考源源不断教师不由自主排斥冷落“差生” 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考试分数屡屡不佳的学生,只要能考出高分数甚至纵容学生作弊……。呜呼,我们的学生年复一年长期经受如此的“折腾”,不怕学习才怪呢!在学生的学习动力遭受反复“摧残”(恶性循环)进而逐渐产生“不想学”状态的同时,教师也身心憔悴而“怕教”了(啊,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早已荡然无存)。显然,一旦把学生考试的分数与教师的“生存”捆在一起,这样的教育肯定就一天天地“变味”了。

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想学” 状态,为此,教师必须要有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 富有“爱心”地投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以一种“想学”的良好状态进入每一个教学情景。一切可能使教师的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遭受破坏的管理方式都应该是不恰当的

用学生考试的成绩考评教师肯定是一种使教师“想教”的方法,但是这里一定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才能既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生存”拴在一起,又使教师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 富有“爱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这一定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想教想学互为因果,只有想教 (要富有“爱心”地教)的教师才能教出想学的学生而缺少想学的学生,久而久之哪里还有想教的教师呢?教师不“想教”领导解决起来,当然不难,但学生“不想学”,教师解决起来可就太难了。

总之,想教想学及其各种复杂的制约因素的全面深入的研究 已时不我待了!我认为,教育动力学作为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它产生的时候了虽然学生“不想学”的根本问题,不太可能光靠建立一门研究学科来解决,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对“教育动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的教育理论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不想学”及其由此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影响或即将影响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其实,当我们审视现行教育理论体系时会发现:这近乎是一个不小的“空白”。

如何才能激发、保持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想学的状态?不但是一个教育教学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的考察对象条件下,将有不同的答案。让我们都来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我们的学生始终想学、爱学,学得轻松,学得自在!!!

http://hzyhjszx.blog.163.com/blog/static/1283083392015324717119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