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业不良十大常见表现及教育对策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兴趣课堂 |
|
学生学业不良十大常见表现及教育对策
一、学习动力不足 表现: 1、经常迟到或早退,对学习没有兴趣。 2、对成绩的好坏持无所谓的态度,从不主动与人讨论学习问题。 3、遇到难题就会退缩,不肯努力钻研。
4、学习目的不明确。 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使其经过努力,可以成功。 2、在课上让其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激发他追求成功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3、多关心其学习情况,不断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使其始终保持上进的势头。
二、学习基础差 表现: 1、课堂上涉及到有关旧知识时,学生表情茫然,无法听懂,或干脆不听。 2、作业及习题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学生经常出错。
3、单元测试可能考的不错,但综合测验很难得高分。 对策: 1、补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2、讲授新课前,督促学生复习相关的旧知识。 3、指导学生预习,使新知识的学习尽可能小的受影响。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有计划学习旧知识。
5、加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学习方法不当 表现: 1、学习时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不能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仿照例题能做对习题,但问题一变便无从下手。
3、经常错用公式、乱用概念。 对策: 1、讲授新概念、新公式时,强调推导过程,使学生加强理解。 2、作业题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3、教学时,注意启发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
4、举行方法交流会,让学习好的学生介绍经验。
四、学习习惯不良 表现: 1、学习没有计划,不知该学什么。 2、学习之前不能做好准备,经常带错东西,忘记作业等。 3、经常因看电视或贪玩挤掉学习时间。
4、课前从不预习,课后从不复习,考前开夜车。 对策: 1、帮助其制订一套严格的学习、生活计划,并督促认真执行。
2、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其保持。
五、学习技术较差 表现: 1、使用或创造学习辅助手段以促进学习效率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利用图、表或文章中的主要信息进行学习。 2、不会选择学习要点。 3、出错之后,不注重总结。
4、信息加工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1、上课过程中都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反复强调,并教给学生如何识别热点、考点。 2、督促学生要善于总结平时的错误,并注意利用重点信息进行学习。
3、指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及时复习,复习要把教师讲授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将之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把当前所学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
六、考试策略较差 表现: 1、平时缺乏考试意识。 2、考前没有应对计划,不会合理安排复习。
3、考试时不讲究策略,一遇到不会 对策: 1、强化学生的考试意识,在平时学习或复习时多考虑一下哪些是考试内容。 2、考试之前帮助学生制订应考计划,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
3、教给学生考试技巧。
七、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 1、上课或做作业时大脑经常开小差,神游物外。
2、学习时东张西望,不能安静。
1、要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这是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条件。 2、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自己的意志,提高自控能力不为环境中的各种诱因所左右。
4、保持良好的情绪。凡是会引起不愉快的事情要尽量少想,最好不想,至少在上课时不要想它,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八、意志力薄弱 表现: 1、教师或家长管得紧时学习十分努力,成绩较好,反之则不学习。 2、只喜欢学感兴趣的课,否则便开小差。
3、学习上怕吃苦,做事有始无终。 对策: 1、加强督促,用严格的纪律进行约束。 2、教学力求生动有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其对所有的学科都感兴趣,都愿意学习。 3、设定一定的情绪,有意识地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4、建立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及良好的班风、学风,使其受到环境的感染。
九、智商发展较慢 表现:
反应迟钝,理解力差,对于较难的题目常常难以理解,有时即使教师或同学个别讲解也不清楚。 对策: 1、教师要多加注意,并教育其他同学共同关心、帮助,不要歧视。 2、帮助其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3、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
4、对其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
十、学习环境差 表现: 1、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孩子心情不佳,无心学习。 2、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或经常让其干活,影响孩子学习时间。 3、学校校风不好,班风不正,没有学习的氛围。
4、教师教学不得法,教学能力差,教育不当等。 对策: 1、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开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2、建立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3、教师要自觉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水平。
|
|
|
|
|
||
教育应该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对教育教学中主体动力问题的思考
(2008.3.30发表的博文,2008.10.11更新)
费孝林
提
关键词:
----------------------------
人类已跨入的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的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不断爆炸的知识、信息,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用已有的知识,就能在未来的各种挑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地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教育,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培养想不断地自主学习并且能不断地自主学习的人。
㈠.教育的悲哀:不少的学生越来越怕学习
你看,幼儿园那些天真活泼的小精灵,还有那些刚上小学对学校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一年级小学生,真可爱啊,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此时,你一定会说:“人之初,本好学。”
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书包的一天天加重,不少的学生开始厌恶学习,不按时或不认真完成作业,上课显得没精打彩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的小朋友宁愿生病住院也不愿上学。同时,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以及各种无情的考试竞争,加之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都有“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投身教育教学(学生考不出好分数,作为教师的你就会受“考核”甚至下岗,“一切为了分数,为了分数的一切”
一个学生,最初是“想学”的,而经过我们的教育却“不想学”了(当然,这不能完全怪“教育内部系统”本身,因为这还与“教育外部系统”有关),没有了对获取知识的那份渴望与冲动,他已很难自主地不断学习而将无法面对未来“终身教育”的挑战,更不要说叫他去搞什么创新了。你说,这还不是教育(包括家庭、社会教育)的悲哀?!
警钟:我们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已经“生产”并还在不断“生产”大批惧怕学习的人!
㈡..“效果动力定理”与“学习效果方程”浅说
我们都期望自己的行动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学生“不想学”,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产生了不好的“效果”。
纵观自然、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任何“效果”的产生,都一定是某种“力”作用的结果,“力”的作用是“效果”产生的最重要条件。“方法”只是产生“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力”的作用,任何“方法”都不会产生期望的“效果”。我们把这叫“效果动力定理”。由此,我们来研究教学过程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效果”与“动力”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变量的正在产生着“正循环”或“负循环”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要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合适的学习内容”外,还必须有学生的“想学”。“想学”是学习过程“正循环”的推动力量,表现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正向取值;而“不想学”显然是学习过程“负循环”的重要原因,反映了学生“学习动力”的负向状态。我们把如图所示的有关“学习效果”及其必要条件之间各种因果关系的“等式”叫做“学习效果方程”。它从“效果动力论”
“学习效果方程”及其“正负循环”关系图
同样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是否
㈢.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想学…”状态与“创新”之关系简图(无法显示)
我们的中小学生学得太苦,这已喊了很多年了。本来,“没苦那来甜!”,但问题是学生过早地产生了对学习“很苦”的感觉(真正的“甜”并不光临那些从内心对“苦”感到很苦的人),之后的学习就艰难了!真正的教育至少不应该使小小年纪的学生“感到苦”。学生很可能因太多的“感到苦”而产生“不想学”的心理。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想学”的心态,哪里还会有自主学习、不断进取的行动呢!关键是“怕学”具有“迁移性”,一个在学校里就“怕学”的学生,很可能就是一辈子不思学习的人,当然就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
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想学…”是人的一种良好状态,是一个人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即“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一个已经“怕学”的人,不太可能在他身上产生有价值的创新!为什么美国的中小学生并没有经受过像中国学生这么多的统考、统测、死背硬灌,但世界高科技的前沿阵地却老掌握在美国人手中?!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不少中国人,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太多的统考统测太多的死背硬灌把大脑的“活性”给弄“死”哪!!
“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学校教育只能是“终身教育”的必要基础和重要阶段。面对已到来的知识经济大潮,我们的教育怎么办?我以为,教学方法也罢,教学内容也罢,教育观念也罢,等等等等,归跟到底都必须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这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原则!也是“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看“输出产品”是否还具有“想学”的状态,应该成为考察教育教学成败以否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只看“输出产品”的分数高低,根本没考虑其“内心状态”是否还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硬是“活生生”地把不少的中小学生造就成不“想学”的人。可以说,这是我们现行教育的最大最大的失误啊!!
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量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获取。为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通过这10%的学习,具备获取那90%的能力。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这“10%”里就不知不觉大面积地“摧毁”了受教育者原本“想学”的心态!
因为只有具备“想学”状态的人,才能不断地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进而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
㈣.为什么学生会“怕学”——呼唤“教育动力学”的诞生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太多地注意了如何教与如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如何使学生“想学”(学习动力)的问题。而且已经培养并还在不断培养大批“怕”学习的社会劳动者。这可能导致我们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降低。
诚然,良好的教学质量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只是良好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现行的很多教学方法,好像都是首先假设学生是很想学的,在这样的“假设”下推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难怪乎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甚至令人头痛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最佳的教学效率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前提。而要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效率,在教师“想教”不成问题的前提下,必须首先解决如何使学生“想学”的问题。凡是有碍于学生“想学”的教育行为都是不好的,这应该是评价一切教育行为的重要标准。
“想教”与“想学”,实际上就是“教学动力”的问题。没有教师的“想教”和学生的“想学”,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种不好的教学方法(如动不动就挖苦讽刺,为了考试分数不择手段“卡死”学生等等),一节太难的教学内容,或者一系列不恰当的考评方式(包括对教师或对学生的考评),不但会产生不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有“好”的效果也可能是表面的被迫的或暂时的),而且还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动力”而造成学生“不想学”的状态。
学生是否“想学”的制约因素简析图
http://img.blog.163.com/photo/5HltEatn9Pacz9cI376dCA==/4293900769721935489.jpg
中小学教育肯定离不开考试,但是我们在考试的动机和效用上却出了问题。教育的管理者要用学生考试的分数考评教师(大概只有幼儿园还没有这样),教师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死盯学生的分数,于是近乎“惨烈”的场面愈演愈烈: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见缝插针”加班加点补课,高密度反来复去的死背硬灌,各种大大小小的单元考、章节考以及统测、统考源源不断,
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想学”
用学生考试的成绩考评教师肯定是一种使教师“想教”的方法,但是这里一定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才能既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生存”拴在一起,又使教师有“平和而充满爱的心态”
“想教”与“想学”互为因果,只有“想教”
总之,对“想教”与“想学”及其各种复杂的制约因素的全面深入的研究
如何才能激发、保持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想学”的状态?这不但是一个教育教学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的考察对象条件下,将有不同的答案。让我们都来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我们的学生始终“想学”、爱学,学得轻松,学得自在!!!
http://hzyhjszx.blog.163.com/blog/static/1283083392015324717119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