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位京胡名家
(2014-06-07 16:36:04)| 标签: 娱乐 | 
京胡名家吴炳璋
 
说到吴炳璋教授,他真可谓桃李满园。如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青年琴师,大部分是吴先生的弟子,如曾为杨秋玲、李维康伴奏的万瑞兴,曾为方荣翔、李维康伴奏的杨柳青,曾为李光、耿其昌伴奏的林宗提,现为李维康操琴的张素英,为于魁志操琴的赵建华等,真是硕果累累。如此众多的著名京胡演奏家出自吴门,既是吴炳璋的骄傲,其中也定有其奥秘。
吴炳璋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吴松岩为名伶金少山的弟子,其弟吴玉璋为当今著名花脸演员。解放前,吴炳璋上大学本是学经济的,可后来还是转到了戏曲界,当了一名琴师。其实,他上中学时就开始学习京胡。1941年,他成为著名琴师耿永清的弟子,并向师兄王瑞芝、赵冬生、何顺信学习了许多流派的演奏方法。在王瑶卿先生家为其弟子吊嗓子时,“通天教主”王瑶卿向他传授了伴奏技巧,使他受益非浅。后来他又向著名琴师杨宝忠、徐兰沅学艺,技艺大长,并为他后来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艺术需要在实践中锤炼。解放前后,吴炳璋曾为著名京剧演员丁至云、杨荣环、贯盛习、王玉敏等操琴,频繁演出于北京及外地舞台,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琴艺。到了1953年,吴炳璋先生来到中国戏曲学院前身——中国戏曲学校任教。这也成为他发展的最大舞台。
积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吴炳璋形成了从选才、定才,到育才,最后成才一整套京胡教学法。此法行之有效,成才率高。
吴先生认为,唱、拉、打、讲、准、稳、展、活,是京胡教师的基本条件。京剧唱腔是演员表演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伴奏谱和过门是根据剧情、唱腔的需要设计的,二者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只有学会唱腔,伴奏时才能避免发生混乱,才会傍得严。为此,他虚心向表演系老师学习剧目唱腔。
在示范教学中,吴先生一丝不苟,学生从中掌握了科学的操琴方法、自如的运弓技巧、灵活的伴奏方式。一般的琴师只会胡琴,吴先生为了提高学生的伴奏质量,他向方富元老先生学习板鼓技法,用鼓点领奏教学。除此之外,他学习了弦子、月琴的演奏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琴师不等于教师,一名好的琴师,未必是一名好的教师。吴炳璋又自学了《教育学》,将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自觉地应用于教学中。
吴炳璋先生除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成功地设计了不少戏曲唱腔。1983年,他为电影《岳云》中老生、老旦演员设计了精美唱腔,后获“童牛奖”。在新编历史剧《石豪村》中,他根据剧情创编了新的板式——“二黄两眼慢板”,运用此板式,剧中老人唱道:“安禄山反中原百姓遭难……”,真切地反映了此时人物愤慨、悲壮的激情,由此丰富了老旦的板式。为了经弘扬戏曲艺术,他除在北京有线电视台讲授过戏曲音乐外,还在中央电视台为观众讲授过旦角唱腔的种类和特点。
吴炳璋现为国家一级演奏员、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艺术专业人员应聘资格考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京胡艺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名女琴师——张 素
英 
张素英是活跃在当代京剧舞台上的著名女琴师,现在中国京剧院为李维康、耿其昌夫妇伴奏。1993年,她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在《空中大舞台》节目中举办《京胡演奏知识系列讲座》,又在中央电视台讲授京胡演奏法,在听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赴台湾演出取得极大成功,轰动了祖国宝岛,在戏迷中掀起了一股张素英热。
张素英出生在一个喜爱京剧的家庭,她自幼酷爱京剧。1960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师承吴炳璋、于善民、杨宝忠、王瑞芝等先生。后又向沈玉才先生学习灵活多变的伴奏方法,向李慕良先生学习马派抑扬顿挫的伴奏方法,向何顺信先生学习张派青衣刚柔相济、华丽纤细的伴奏方法,向黄金陆先生学习杨派苍劲浑厚的伴奏方法,向周文贵先生学习老旦的伴奏方法,向言少朋先生(会操琴)学习言派隽永深沉的伴奏方法,使她的伴奏做到生旦净不挡,各种流派全能。她先后给言少朋、张少楼、言兴朋伴奏,与冯志孝、叶蓬、于魁智、叶少兰、邓沐玮、欧阳中石合作,演出了许多各派名剧,受到欢迎。1989年她被调入中国京剧院与李维康、耿其昌合作,演出于大江南北和港澳台地区,红遍各地,誉满全国。
80年代是张素英艺术丰收时期。1983年,东方歌舞团作曲家吴华将梅派名剧《霸王别姬》写成京剧组曲《虞美人》,由张素英京胡独奏,收录在《中国乐器大全》盒式磁带,获得中国首届金唱片奖;1986年由上海唱片社录制《京胡与乐队》独奏专辑在全国发行,受到热烈欢迎;同年,她以京独奏家身份应上海演出公司邀请,参加著名民族音乐艺术家交流演出音乐会,独奏《夜深沉》,并发表《京胡演奏技术革新初探》学术报告,得到各名家的重视与好评。
90年代,张素英的舞台艺术实践更多,她的琴声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人,她的名声也一天比一天更大。原向何顺信先生学琴后为杨淑蕊伴奏的孙宝瑷曾名闻遐迩,但她不幸早早辞世驾鹤西去。而张素英却长期在教学岗位,当时未能享名。当张素英走上舞台后,其功力与日俱增,她的名气已非孙宝瑷当年可比。但这两位女琴师的艺术,在中国京剧音乐史都已有了地位,也改变了以往人们以为女琴师难成大气候的偏见。张素英不但有音像出版社为她录制的上、下两部《张素英京胡教程》发行于世,而且,她为李维康、耿其昌伴奏的一些京剧唱腔选段,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间音像出版规划项目。由上海声像出版社发行。这两盘磁带在京剧爱好者群中也成为抢手货,许多京胡爱好者作为学习的范本。
张素英的演奏艺术有些特点?
首先应该说技艺娴熟,十分规范。她不论拉什么,都有所遵循,这得益于她在戏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多年从事京胡教学工作,又经过京城诸多胡琴名家的亲炙,这是有些琴师不能比的。
然后应该说能以情奏曲拉戏,凡她演奏伴奏的曲牌唱段,都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她奏出的每一个乐句,拉的每一个音符,都入情入戏,与演员和乐队水乳交融。
再就是她的琴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秀雅。听她为李维康和耿其昌所唱选段的伴奏,可以听到她的许多托腔随腔及过门、垫头都拉得很“秀”,绝无粗枝大叶、粗野狂奔之感。即使是拉老生戏,她也精心于每一字每一弓,让人听了有回味的余地。
青年琴师——朱建中
现在天津青年京剧团担任琴师的朱建中,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位优秀青年琴师。他的京胡演奏刚柔相济,风格洒脱自如,琴音声情并茂,技艺又很全面,与演员的配合十分默契,是颇具发展前途的琴师。
朱建中自幼生长在一个京剧演员的家庭,七岁起从父学习京胡。其间,他又得到著名京胡大师杨宝忠先生的亲传弟子魏国勇、李志祥的指点。1975年,他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系统学习京剧乐队文场,受业于刘宝林、王裕民、董生、孙宪章等到教师老师,颇受教师们的称赞。他学习成绩优秀,在天津市青少年基本功汇演中多次获奖。
在校其间,他还广学博采,曾向著名琴师姜凤山、燕守平、于化龙等名家求教,受益颇深。1981年他以六场皆通的优异专业成绩毕业,分配到天津京剧团乐队工作。1984年,他被调到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担任琴师,为主要演员操琴。1986年正式拜在著名琴师何顺信先生门下,专习张派的京剧伴奏,琴艺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多次受到张君秋、何顺信、张似云、姜凤山等名家的赞扬。在1986年文艺新人月演出中获奖。1987、1990年两度随团赴香港演出,反映强烈,观众及名家普遍称道,蜚声海内外。
1991年11月应美国纽约华人协会的邀请,做为国内最年轻的琴师赴美讲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捧回了美国纽约市政府颁发的“金鹰奖”,并被授予杰出的青年音乐家称号。这是国内京剧界第一个得此殊荣的京胡琴师。1992年,在天津市春节戏曲晚会上,他演奏了京胡独奏“三六”,并为全场天津京剧名家的彩唱(生旦净等行当)操琴,得到好评。
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为他出版发行了京剧伴奏带张派青衣唱腔专辑。其中有《状元媒》二黄原板、南梆子、西皮慢板;《女起解》西皮流水、导板、慢板;《望江亭》四平调、二黄摇板、原板、南梆子。这盘录音带的质量很不错,朱建中的琴发挥得也很不错,很值得学琴的人学习。
北疆胡琴圣手——宋士芳
宋士芳的闻名,是他在1991年末在北京举办的个人京胡独奏伴奏音乐会。当时令很多人惊鄂不已的是,在哈尔滨还有这么好的“京道腕儿”的琴师。
岁月如梭。这些年来,随着他演出的增多和磁带的问世,了解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对他钦佩和仰慕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宋士芳先生是一位多年来活跃于京剧舞台的著名琴师,曾多次露演于京、津、沪舞台,他的琴声响在哪里,哪里便是一片赞扬之声。特别是非曲直1997年底开始,宋士芳偕夫人、著名月琴师赵惠兰女士两次赴台湾交流琴艺,夫妇俩夫拉妇弹,琴瑟相偕,艺惊宝岛。再加上宋士芳先生谦虚好学,重德敬业,深受台湾京剧界和票界的喜爱和好评,他们给予宋士芳以“琴圣”、“京胡之最”等等美誉。
宋士芳先生祖籍河北固安,长于哈尔滨。幼年时常随父亲听戏,耳濡目染,进而喜欢上京胡演奏。195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黑龙江少年京剧团,担任琴师;1962年先后在著名京胡艺术大师汪本贞、何顺信的门下,以其聪颖刻苦、事师如父而深得师父喜爱,倾囊相授,使宋士芳得窥京胡艺术之堂奥。他不但掌握了各派的拉法,而且还掌握了诸家的唱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音色饱满纯正、清晰流畅、韵味浓厚,技艺娴熟,既有汪本贞先生的挺拔刚劲,又有何顺信先生的细腻柔美;既有李慕良先生的帅劲,又有杨宝忠先生的华彩的独特风格。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