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原文、注释、翻译及解读
(2021-01-12 09:17:24)
标签:
道德经人物终极关怀 |
分类: 文化 |
##梦里参道觅究竟,魂兮归来皆生面##
第01章 无始有终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万物包括人成长、发展的路子,也是物成为物、人成为人的路子。一条完整的路子,具体展开为三个方面:源头或起点、过程、尽头或终点。有了尽头或终点,才谈得上“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源头或起点,是万物包括人由性而创生;过程,是万物包括人循性而成长、发展;尽头或终点,是万物包括人尽性而成就、完成,即物实现了自己的本质,完成了自己,成为了物,人实现了自己的本质,完成了自己,成为了人。所谓“性”,就是万物包括人的本性、本质。因为“道”是万物包括人成长、发展的路子,也是物成为物、人成为人的路子,所以,“道”的具体内容,就是万物包括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成长和发展,什么样的就成为什么样的,实现自己的本质,获得自己的意义,活出自己本来的模样,把自己的价值交付出去,贡献社会、世界。“道”的这种具体内容,其实就是“自然”的具体内容,“道法自然”,就是“自然”怎样,“道”便怎样,“道”就是“顺其自然”,或者说“使自然成为自然”。而“道”的这一具体内容,无疑使“道”成为了宇宙万物包括人存在背后的本体和根据,也是物成为物、人成为人的完整途径与正确方法。依赖“道”,物才成为物,人才成为人,“道”对万物包括人显然具有终极意义。通过“道”,物成为物,人成为人,所以,表现在物质的现实世界中,“道”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表现在人的主观世界中,“道”是人们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或普遍方法。还因为,物、人只有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和发展,才能使物成为物、人成为人,所以,“道”是物成为物、人成为人的唯一路子,也就是说,离开了“道”,物将不物,人将不人。“道”是万物正确的生存方法,也是人科学的生活方式。再有,“道”是万物包括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和发展,什么样的就成为什么样的,活出自己本来的模样,所以,“道”的世界只是一个“性”的世界,一个本质意义的世界,“道”并不是什么无所不包,应有尽有。与“道”相对立而存在的还有一个“径”的世界,老子讲,“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第五十三章),这样一个世界则是一个与“性”而对立的“欲”的世界,老子讲,“化而欲作”(第三十七章),即在万物包括人按照自己本性、本质自行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种与万物包括人的本性、本质相反的万物包括人的“欲望”开始作兴了。在这个世界中,物、人仍然在活动,但已经不是作为物、作为人在活动,物和人都失去了自己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存在者的不存在,即异化的存在。
道:讲。
常:恒常不变的,也是本来意义上的。
名:名称,形成的价值理念、文化思想、人文愿景。
名:命名、定义。
母:终,结束状态。与前“始”相对。天地万物,包括人,有创生阶段,也有成长阶段和成就阶段。所谓创生阶段,就是“始”;所谓成就阶段,即物成为物、人成为人的阶段,就是“终”。“终”不是万物包括人生命的结束,而是万物包括人什么样的就成为了什么样的,获得了自己的本质,实现了生命的意义,活出了自己本来的模样,把自己的价值交付出去,贡献社会。
徼(jiào):界限,引申为万物包括人生命的终极、归宿。
玄:幽昧深远,不可捉摸。
【译文】
“道”可以拿来讲一讲,但(因为讲“道”必须是在理解“道”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而“道”本身又实在太玄奥,太不容易理解,所以)讲出来的“道”很可能就不是本来意义上的“道”了;“名”可以用来命名事物,但(因为命名事物一定是在掌握了事物本质特性的情况下才可能展开,而掌握事物的本质特性通常又很困难,不那么容易,所以)用来命名事物的“名”不一定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名”了。(那么,如何理解“道”,掌握“事物”的本质特性,从而可以讲“道”,可以用“道”命名事物呢?)我们可以把“道”勉强地理解为“无”,以此命名天地混沌、万物本质尚处于潜在状态因而也没有办法区别彼此的开端状态;也可以把“道”勉强地理解为“有”,以此命名天地朗朗、万物本质已然充分彰显可以分辨彼此的终极样子。(所以,)人们常从“无”中希望观察万物创生时萌芽的微弱精妙的模糊样子;常从“有”中期待寻求万物终极时成熟的自得饱满的清晰状态。这“无”和“有”,同源于“道”而给出“道”所反映出来的事物的不同形态以不同的名称,可以共同被称为幽昧深远、不可捉摸的东西。(“道”,)初始幽昧深远、不可捉摸而终极又幽昧深远、不可捉摸,成为创生、发展、成就宇宙万物的大门。
【解读】
这是《道德经》的首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道德之学的标志性概念——“道”,把中国人对世界的思考和追寻一开始就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与超验的层面。在这里,“道”,即万物包括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和发展,物就成为物,人就成为人,构成世界的本体,也是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的根据,更是世界包括万物、人生成、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这就从世界终极意义的高度或层面对世界提出了具有科学价值与启迪意义的解释,并且这一解释,迄今中外无人逾越。人称“老子天下第一”,此言非虚!
老子把“道”理解为世界的创始者,认为“道”高于一切,至高无上,这就在世界的终极意义上排除了超自然的上帝,从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使得上帝不再具有支配和主宰人类社会的权力,把人们从上帝的无端统治下解放了出来,这无疑具有根本的革命性意义,是一次中国历史上人文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而对于这一胜利的意义,任何评价都不过分。
“道”,即万物包括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和发展,物要成为物,人要成为人,活出自己本来的模样,这是万物包括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权力,神圣而不可侵犯,谁触动它、冒犯它,甚至颠覆它,谁就在反自然,反人类,谁就会被反噬,遭天谴,受到惩罚,遭遇失败。而所谓“天然”,就是说,这是它们生来如此的,它们活着、存在着就是这样,不这样,它们就不是自己了,就失去了自己本来的意义。这种天然权力,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而且体现了物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而这些,在当时依靠等级制维护的周朝社会,显然也是振聋发聩,具有重要的革命性意义,难怪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称老子为“革命家之老子”。
“道”,即万物包括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本质自行生成和发展,物要成为物,人要成为人,活出自己本来的模样,包含着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独特而超绝的理论意义或思想价值还远没有为人们所认识。老子的大道之学,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在这种宇宙观或世界观之中,显然包含了他对人生的奇绝独见。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人生是罪过,所以,人生不是做人,而是赎罪来的,这就是为上帝献身,求得救赎。印度的佛教认为,人生是苦难,所以人生也不是做人,而是从这种苦难中获得解脱,求得超然。我国的儒家认为,人生是混乱,所以人生也不是做人,而是通过人伦的规整恢复秩序,让人老实待着。这些思想都具有巨大的隐晦意味,好像人生本来就不美好,至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但老子不是这样。老子认为,人生是美好的,是幸福的,所以,人要做人,成为人,即实现自己的表现、本质,获得自己的价值、意义,享受人生的美好、幸福。而他所以要创造这种大道之学,就是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物不成为物,人不成为人,都失去了自己本来的意义,搞得乌烟瘴气,漆黑一团,他要竭尽所能恢复物成为物,人成为人,恢复世界的固有秩序和宇宙的本来面貌。而老子这种从人生观、价值观上肯定人生、充满着对人的现实关怀的思想倾向显然在人类文化史上极具独特性、优越性,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
老子之前,虽然人们对“道”已有提及,看法也在所多有,但从“道”的独特视角对世界加以哲学的系统观察和认知,或者说,把世界放在“道”的平台或视域来进行一以贯之的审视与体察,不惟在中国,即使是在全世界,这都是老子的发明,是一种认知世界的全新框架、全新范式,具有伟大的开创性意义。正是这一发明,不仅形成了老子独特的理论形态,即万物包括人从“道”而生、循“道”而行、由“道”而成,具有普遍的世界观意义,而且形成了一种从“道”的视域解释世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什么为学之道,为教之道,为人之道,治国之道,用兵之道,如此等等,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而所有这些都是老子在哲学上对人类社会的卓绝贡献,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道”作为世界的本体,最后的实在,在老子看来,它玄奥、神秘,不是那么容易理解,而不是理解了,我们的语言无法表达出来。人类的语言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这里老子只是意在说明“道”的不易为人所理解,并没有菲薄语言、打语言板子的意思。如果以为老子在这里是在拿语言说事,打语言的板子,就像后来的一些哲学家一样,这可能不符合老子的本意,是一种过度的解读。语言虽然有自己的局限,但世界上也并没有超越语言的哲学,任何哲学都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达出来,并且,语言越是生活化,这种哲学就越接近生活,越反映生活的本质;越是通俗化,这种哲学就越接近大众,越容易为大众所理解。老子认为“道”难以理解,自己对“道”的认识也只是一种探讨,正反映了老子为学的一种谦逊态度。
人们一般理解“万物之母”,把“母”仅仅理解为“根源”,与“天地之始”的“始”做了相同的理解,而不是在相对或相反的意义上加以解释,这可能是错误的,有待商榷。这种理解,会使人们在对“道”的内容或意义的理解上大打折扣,即把“道”仅仅理解局限为万物包括人的初始、源头,只看到“道”对万物包括人的根源意义,而看不到“道”还同时在成长、发展万物包括人,在成就、完成万物包括人,看不到“道”对万物包括人还具有发展意义和终极意义。所谓终极意义,就是使物成为物,使人成为人。物成为物,人成为人,就是物、人的终极形态。这显然影响到我们对“道”的全面认识,也严重降低了“道”本身的重要意义。而只有把“无”即“天地之始”理解为万物包括人的初始、源头,而把“有”即“万物之母”理解为万物包括人的终极、尽头,才能完整地理解与掌握“道”的丰厚蕴涵,“道”不仅创生万物包括人,而且成长、发展与成就、完成万物包括人,最终使物成为物,使人成为人,使物、人各自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也是本来意义。
以“无”“有”这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命名“道”所反映的事物的不同存在
形态,体现了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正是这一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使老子的《道德经》真正具有了思想的品质,也使老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迄今无人企及的伟大哲学家!
老子“道”的思想中所蕴含的三个要素,即源头、过程和尽头,深刻地揭示了万物包括人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是谁?万物包括人由性而来,循性而行,尽性而成,正是“性”即本性、本质的现实表现和实现决定了“我”是谁。也就是说,“我”表现出、实现了什么样的本性、本质,“我”就是什么,即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功能、价值、意义。“我”表现出、实现了兔子的本性、本质,“我”就是兔子,即具有兔子的作用、功能、价值、意义;“我”表现出、实现了人的本性、本质,“我”就是人,即具有人的作用、功能、价值、意义。本性、本质的表现或实现才是一个事物构成为一个事物、一个人构成为一个人的终极规定。本性、本质对一个事物构成为一个事物、一个人构成为一个人还只具有潜在的意义。
我从哪里来?万物包括人都由性而来,这个“性”即本性、本质只是初始的时候,尚处于潜在状态,没有表现,没有显现,所以人们还无从认识,无从判断万物包括人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标志。所以老子把这种生命状态称为“无”。但它无疑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为万物包括人以后的生成、发展规定了范围和方向,也就是说,万物包括人无论以后如何生成和发展,作为与成就,只要是物要作为物而存在,人要作为人而存在,就都要从本性、本质这里开始起步,都不能超出这个本性、本质所给出的范畴,因为一旦离开了本性、本质,超出了这个本性、本质所给出的范畴,不仅物不为物,人不为人,而且物和人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成,因为物和人都不具有其他的本性、本质。
我要到哪里去?万物包括人尽性而成,即通过实现自己的本性、本质而完成自己,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我”,即万物包括人最终的归宿,就是使物成为物,使人成为人,什么样的就成为什么样的,完成自己,活出自己本来的模样。万物包括人达到了这种状态,找到了生命的归宿,按照老子的说法,这就是“有”。
老子永存,因为“道”的思想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