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VS伦敦,谁更好?【文/ 阿黛 】

(2012-07-28 20:58:08)
标签:

阿黛

原创

伦敦奥运

杂谈

分类: 阿黛随笔


 

http://s3/middle/4b3e0846nc5e3245e21c2&690阿黛 】" TITLE="北京奥运会开幕式VS伦敦,谁更好?【文/ 阿黛 】" />

 

http://s4/middle/4b3e0846nc5e33feb2073&690阿黛 】" TITLE="北京奥运会开幕式VS伦敦,谁更好?【文/ 阿黛 】" />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VS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谁更好?

文/ 阿黛

 

   下午一家人在央视5套收看了今年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重播。此次运动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28日上午4点在英国伦敦举行,三个多小时的开幕仪式,共有二百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规模庞大,如之前所预期的一般充满热闹欢庆的气氛。
  
  看了伦敦的开幕式,一般人总会把这次伦敦奥运开幕式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昨比较,尤其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免不了如此。于是,一家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各自的观点。
  
  总括来说,北京奥运开幕式给人感受是场面奢华,堪称辉煌,充满声光电高度效果及夺目的烟火场面。而伦敦则相对的比较“淡定”,也许是受经济因素欧洲经济危机的的影响,也或许伦敦早已在1908与1948年成功举办过两次奥运,所以政府没有热火烧天似的拼办奥运,伦敦市民更为淡定,没有疯狂的激情。

  
  想想当初中国为什么拼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只要略知近百多年中国历史,就不难明白。十九世纪中国在列强侵略之下,一再被迫割地赔款,又被英国走私鸦片引诱吸毒,日本甲午战争打败中国,更在中国公然贩卖鸦片毒丸(日人取名福寿丸),让中国人吸食上瘾,结果四万万同胞大部分变为病夫或鸦片鬼,为世界所耻笑。
  
  所以中国办北京奥运,很大程度上不仅仅只是一场运动会,而是有着恢复民族健康,重建民族自信的深远作用,其政治因素更为重要。回顾在中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中国一鼓作气拿下100多面奖牌,其中五十一面金牌,让世人刮目相看,着实洗刷了东亚病夫之耻。所以要问北京的奥运开幕式与伦敦的开幕式相比,实在是两者只能看,不能比。仔细想想其实也真没有多少的必要去作比较。
  
  当然若纯粹就伦敦奥运开幕式本身而论,它想突出的特点与主题均已达到,堪称完美。从开始的绿色乡村田野的场景,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火热工厂作业,回顾了社会进步变迁,这也是以英国的历史为代表,而归结到环境保护之全球新趋势。

 

    纵观整个开幕式要说其亮点,那就是让我比较难忘的奥运五环与自行车平安鸽的展示,以及最后204个铜花瓣汇聚点燃主火炬的场面,着实充满着不凡的创意,震撼着观者。让我尤其津津乐道,感觉最有趣的是把憨豆也弄来了,憨豆先生雨伞弹奏卖萌表演,秉承着一贯的英式幽默。在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似乎又能联想到其中所想表达的英国绅士精神。印象中英国的绅士多半是经常手拿一根纤细的stick的,英国的气候多雨,雨伞出门必不可少,所以干脆以雨伞代替拐杖,可谓一举两得了吧。这不免让我叹出三个“赞赞赞”以表内心的赞赏之情。

  
  一直以来,英国是个注重历史传统,比较保守但又不失其活力的国家,外国游客凡是到过英国的都能感受到此种特色。此次伦敦奥运开幕式相信更是让各国观看它的人们对英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留一下了深深的印象。
  
  也许英国的国民并不介意他们作为地主国能拿到多少奖牌,把它当作一场盛会,参与、娱乐而不铺张,让世界认识真正的英国其崇尚的自然、科学、生活、民主,奔放才是他们此次举办奥运其真实的目的吧。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VS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如同花开两朵,中国的国花牡丹与英国之国花玫瑰,前者大气,气势磅礴,后者却也不失其娇艳,夺人眼球,众人虽难分其美色,但我想大家共同的心愿是一致的,那就是一起祝愿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圆满成功!
  

 


背景音乐: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主题曲——Heather Small《Proud》


  

http://s2/middle/4b3e0846nc578e2275391&690阿黛 】" TITLE="北京奥运会开幕式VS伦敦,谁更好?【文/ 阿黛 】" />


——阿黛原创,谢绝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