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录序》译文
日月贞明,没有这样的光景就不能垂照于社会;嵩华载育,没有风云教化就不能流俗于社会。圣人的出世要与其特定的生活时代相匹配,所以他们才能匡济社会,矫正伦理道德。没有丘索坟典,诗书礼乐这些典籍,这么能成就显著的功效,达到作用匡济社会的效果?所以社会风俗丧失,帝昊发展其八卦之说,结绳记事,仓颉开始造字。从此以后,流传下来并沿袭着那些异同之处,律历制定各有各的典范。宗庙消失,社会礼俗败坏,圣人定义之法就像珠串断流,所以孔子慨叹道:“社会礼俗兴盛之际与三代的精英并存,我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盛世,但我有我的志向!”我的志向特别是爱好古文。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并在素王时开始整理删定诗书礼乐等典籍,并将《左氏春秋传》、《公羊传》、《古梁传》、《国语》、《尚书》都归在《春秋》中,而且给每篇作序用来解释它们。孔子去世后,其言行也随之消退,孔子的学生也逐渐不在了,社会礼俗于是也就不那么协调了。
到了战国的时候,礼俗政体不同,百家争鸣九流十家相互在学术上攻击。秦王嬴政对这种文化发展情况很是生气,所以就有了焚书坑儒的祸乱。
到了汉惠四年,开始废除挟书令。之后在外设有太常、太史、博士等藏书之地,在朝廷内设有延搁、广内、秘室这样的府地。广开献书这一渠道,设置记录史实的史官。到了孝成的年代,典籍有遗失的部分。于是派陈农在民间搜罗文献典籍,命光录大夫刘向和他的儿子刘俊、刘歆校正书坟典籍。每整理好一篇都要将其呈给皇上看。等到刘向去世后,哀帝就让他的儿子刘歆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将著书之所移到了天录阁上。刘歆于是总揽群书而著《七略》。
到了后汉把兰台设为书部。又在东观和仁寿阁撰写搜集新记。校书郎班固、傅毅整理典籍。班固于是删定其要而成《汉书艺文志》。在其后有著述的人袁松山也被收录在此书中。
到了魏晋的时候,书坟典籍很多,都藏在秘书中外、三阁之中。魏时的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时文献资料,当时的人们讨论他说是有朱紫两种颜色来区分。晋时荀勖领秘书监,后根据《中经》又重新更改著成《新薄》,虽然将其分为十万多卷,但总体上是以四部分类法来区分的。到了惠怀乱世之时,此书基本上都遗失了。江左粗略的重著了一遍,十万多卷也没有保存下来的。后来虽然搜集整理,但是祸乱太严重了。等到著作左郎李充开始增加删定的时候,因袭荀勖旧薄的四部分类法,只有四部的次序,而不立各书的类名,次序没有变更。自此以后,世代相传下去。宋秘书监谢灵运,丞相王俭,齐秘书丞王亮、监谢眺等主管图书时都有增加新书,所以为其另编新目。宋秘书殷淳撰写了《大四部目》,王俭又依据《别录》的体裁,撰写成《七志》。其中朝中遗留下来的图书,搜集典籍很广,然而所遗失的那些好像比一半还要多。
到了齐末战火纷乱殃及到了藏书之地秘阁。到了梁初时,图书缺失的比较严重。梁武帝任命秘书监任肪亲自主持整理图书工作;而且在文德殿立列藏众书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让学士刘孝标等人重新对图书整理增删,于是就有了术数书部分,重新删定为一部。让奉朝请祖暄为此书撰写书目全名。在尚书阁里又另藏经史杂书,还在华林园中集中了佛教经典。自从江左的文章兴盛以来,就从来也没有增能超过此时的藏书盛况了。
阮孝绪我的时候就酷爱典籍,而且对其乐此不疲。在家养病之际,旁边没有别的书籍,只是一心来研读古籍。早上刚能看见阳光,我就把书打开,到了深夜才把书合上。即使这样好像也不能将其研读到底,探索出其中的深层奥秘。每当自己披录后细细考究一下好像大部分都有缺漏。我也喜欢搜集遗文隐记。从宋齐以来,王公贵族的书馆,凡能积蓄搜集典籍,一定给它们以名录。其中经史和术技合为五录,称之为内篇,佛道每篇为一录,称之为外篇。凡是作家的有七种,所以称为《七录》。
以往司马迁记载了几千年的是,先哲们怜悯他的勤奋,虽然被称作良史,犹有拾人牙慧的责难。更何况我总揽群书四万多卷,都是经过探讨、研究、核对、标明批判旨意,愧于才疏学浅,没有班嗣赐书的荣耀,也没有黄香掌管东观;如果要追溯查验,缺少书籍,如果有了疑问停滞,旁边无高人给以中肯的劝告,这样纰漏谬误就比较多了!又害怕后人开罪于我,会是因为这本《七录》?如有改正,就请等待有识之士了。
以前刘向校订书目,每作一家,就讨论其意旨归属,辩论它的正误,一起上奏给皇上,这些都记录于书中。当时又另收集众家,称为《别录》,就是今天的《别录》啊!他的儿子刘歆取其意旨扼要,写成了《七略》。一篇“缉略”总冠全目,然后分别是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王俭的《七志》改六艺为经典,然后依次是诸子、诗赋改为文翰,兵书改名为军书,数术称为阴阳,方技称为术艺。刘向、刘歆虽称为七略,但实际上只有六条,所以特地设图表一志,以补全《七略》。二汉艺文志以及《中经薄》所缺失的书目,又合并方外之经,佛道各为一录。虽是继于《七志》之后,但不计于《七志》的书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