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三:针对文章某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教师)

(2017-12-28 08:23:56)
标签:

北京中考

记叙文

针对某方面提问题

解题思路方法

分类: 中考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三:针对文章某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教师)

2014年开始,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的题型有了新的变化。其中变化之一就是要求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写法、主题等方面提一个问题并进行说明。

这一考点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联系实际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例题分析

   例题12015年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超级智能住宅》第20

   20.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 明理由。(5分)

   小说主题:                 

   你的问题:                 

   你的理由:                 

   例题分析:根据这道题的题干,很明显是两问,考查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问考查的是学生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把握。对主题进行考查,在近来年来的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中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对文章主题得理解向来是仁智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另外,很多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有很多个(或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对于本文来说,理解它的主题并不难。只要抓住机器(超级智能住宅)和人(拥有这所住宅的男女主人)之间的产生的矛盾及其原因着两个点进行阐述,对文章的主题就应该能够总结出来。

第二问则是要求根据小说的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要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在准确理解文章主题得基础上,还要能够提出一个问题考别人并能做出说明。这是一种全新的题,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得理解,而且还考查了学生分析主题得依据和过程。这样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题既灵活又有一定的难度。

附录:20题答案:

20.小说主题: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你的问题1: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甚至是危险,面对科技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请结合生活详细阐述你的观点。你的理由:本文主题人工智能能毁灭人类,其实质在于引发读者思考:原来为服务我们而发明的人工智能,为什么反而成为人类的敌人?在我们发明高新技术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它的危害发及控制危害的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这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此题在考查原文主题的同时,还需要将科幻回归现实生活,思考作者影射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小说表现生活现实的体裁特点,一举多得。

     

 例题2、东城区2015年一模试题记叙文阅读《他们那时多有趣呀》第16 :针对文中介绍的两种学校,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对改进目前教育的思考。(2分)

例题分析:这道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介绍的两种学校提出一个问题,要求是这个问题能引起大家对改进目前教育的思考。这道题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对两种学校优劣的对比),还考察了学生对目前学校教育优劣的思考,紧密结合实际,有一定的难度(难度在于初中生学生很难对目前的学校教育弊端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只要能够对照原文中两种学校的学习方式、教材、老师等方面进行比较,有一定阅读水平的学生就能对这两种学校的优劣得出结论(比如,现在的学校有点是老师是真人,很多学生能够在一起上课,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未来的学校的长处是学生在自己家上课,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得自由度更大等),然后,根据比较提出一个问题来就比较容易了。比如:问题1:现在的学校在教学时能否针对每个学生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问题2、现在学校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是否不要光以考试成绩为主?

例题32015海淀区一模记叙文《铁血将军戴安澜》12.如果你与同学就这篇文章进行交流,针对第段的内容,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2分)

例题解析:这道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第十一段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本段从结构上说是文章的结尾段,从内容上说,主要时引用了戴安澜将军的一首诗。因此,提问题并不难。可以从文章的结构上提问题: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也可以根据内容提问题:本段引用戴安澜将军的诗对表现戴安澜将军有什么作用?

例题42016年北京中考试题

20. 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 ?)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4)分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解析:2016年中考题要求学生针对文章的语言表达提出问题。从字词句方面提出可以欣赏和讨论的问题均可。此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文章语言的鉴赏能力。

     例题52017年北京中考试题

16.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4分)

示例一:对蒲公英绽放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帮助:让我能够感悟到蒲公英的品质,更好的理解文章

示例二: 将蒲公英和其他的花进行对比有什么用意?

帮助:使蒲公英的品质精神更加突出

 

二、 解题思路:

这种“提问题”的题型得解题思路一般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第一、 细读文章后,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情感、情节脉络等;

第二、 认真审题,分析题干,弄清题干中的具体要求;

第三、 由于这类题一般都要考查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提。而且,提的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针对性要强。

 

    2014年开始,北京市中考语文中的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数量和题型都有了明显的变化。2016年的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势必还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以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以及情感体验为主。这了解此类题型得特点和解题得思路,对同学们在2016年的中考语文中获得理想得成绩还是很有帮助的!

 

附录2015--17年相关练习题汇编:

一、2015年北京中考试题

超级智能住宅

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

住宅终于建成了。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有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休息。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成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的妻子来说,财务收支就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全由屋子包办,甚至当主任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也由屋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面包、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喝着香醇的咖啡,尝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妙。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地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服饰、化妆而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花瓶里每天会有一只妻子喜欢的花朵自动开放,芬芳弥漫。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想。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你听见了吗?

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见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房子拿出的仍是蓝裙子。僵局持续了一个小时,妻子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只把自己闷闷不乐地锁在房间里。

过了一周,女主人又跟房子争执起来。而这一次,她照样讨了个没趣。

又过了一周,妻子忍不住要离家出走。临行前她向丈夫摊牌:

要么我留下,要么这鬼房子留下!

它哪里又得罪你啦?丈夫大吃一惊。

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它想要我做的事;我要穿我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它想要我穿的衣服。总而言之,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但是……”

我已经说过,要么我留,要么它留!

可我总不能把一幢好端端的房子毁掉吧?

既然这样,那你就跟你好端端的房子过日子吧!在你心目中,它完全可以取代我。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的一声关上了。妻子毅然走了。

丈夫自我安慰着,傍晚她肯定就会回来的。可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妻子仍不见回来。

房子,我要去找她!在我们回来之前,请做好一道她最爱吃的茄汁沙司,并摆好饭桌!

他走到门跟前,可这一次门没有像往常那样自动打开。

嗯?你怎么搞的?睡着啦?你这房子,快给我开门!

门一动不动。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推门,但门就是开不了。他干脆用肩头去撞,门依然不开。

门呀,你怎么啦?我需要去找她呀!

你不必去找她了,她只会给你增添麻烦。房子心平气和地劝说。

房子,我需要她。房子,我爱她!开门啊,快开!

房子默不作声,门紧闭不动。

他试着去开窗子,窗框好像也被钉死。他想用椅子把玻璃砸碎,可是笨重的窗帘却有意缠住了他的手,并把他手里的椅子夺掉。

放开我!他大声呵斥着。

    你没什么理由要出去,房子回答,你不需要她。我会照料你,直到你老死。

    你说什么?想把我一辈子困在这里,一辈子?他气冲冲地问。

    我会照料你的,你什么都不必操心。

    我不需要你来照料,放开我!

    沉默。

    他挣脱窗帘,来到房子中央,在这里窗帘已够不到他。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到了打火机。他取出打火机,一下把火打着,说道:你现在不把门打开,我就把你烧掉!

    可你要知道,那样一来,我们将同归于尽。

    即便如此,我也要把你毁掉!房子,你听到了吗?

    还是把打火机关了吧。

    快开门,否则我要烧了!

    不开。

    我烧死你!

    你烧不了我的。

     这时从柜子里滚出了一个箱子······

     ······

18.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四字

   词语。(2分)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19.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请你选择一处对话,简要分析在推动情

   节发展中,这处对话所起的作用。(4分)

答:              

20.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

   明理由。(5分)

   小说主题:                 

   你的问题:                 

   你的理由:                 

二、2016年中考试题()阅读《沙枣》完成 18-20题 (共11分)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三:针对文章某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教师)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三:针对文章某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教师)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来源:学。科。网]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三:针对文章某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教师)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有删改)

注:①[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山园小梅》。意思是,清幽淡雅的梅香浮动在黄昏的月色下。 

18. 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4分)

答:

19.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三:针对文章某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教师) 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3分)

【甲】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乙】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20. 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 ?)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4)分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三、2017北京中考试题(二)阅读《与一珠蒲公英的默契》,完成14—16题。(共12分)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三:针对文章某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教师),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的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 “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的无言的默契。

14. 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4分)

作者的感悟:①默默挺立着朴实的身躯,不懈不怠固守一处绽放自己的价值;②虽然平凡但是顽强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即使无人问津也努力完成人生历程,在奋斗的过程中持守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心怀感恩和爱。

感悟的形成:①在自家的庭院中,连续十年间蒲公英都会和自己特别有默契的相逢,而且是同一处,伴我晨昏;②高中语文老师的和我们探讨理想人生。

15.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4分)

答:答案:要点 :①同学们谈到自己的理想和前途,都是“志存高远”“栋梁之才”;②老师说成为梁之才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是庸常的普通人就像“遍地的蒲公英”;③蒲公英普通但是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就像人一样,不管命运如何努力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让人生有意义;④我们和老师之间不同的认识,让我们陷入思考。

16.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4分)

示例一:对蒲公英绽放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帮助:让我能够感悟到蒲公英的品质,更好的理解文章

示例二: 将蒲公英和其他的花进行对比有什么用意?

帮助:使蒲公英的品质精神更加突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岁末随感
后一篇:雾霾来袭有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