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

(2006-12-22 12:03:31)
分类: 哲学经典名言智慧

     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

【智海踏浪】

     这是康德的一句名言。大概凡是知道、了解康德的人都熟悉这句话。或者说,很多人了解、知道康德,是从这句话开始的。康德是哲学上公认的大师,他是西方哲学天空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是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又是后来哲学的开启着。无论是哪位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康德的影响。他就像一格里程碑,后面的人可以超越他,但不能绕过他。

    康德关心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头上的星空是宇宙论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人类学问题;头上的星空是必然性的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自由的问题。康德后来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我能够知道什么;二、我应该做什么;三、我能期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整个康德的哲学的核心。

    康德生活在18世纪。18世纪有两个大人物对康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牛顿,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整个世界就处于引力场中,处于必然性之中;另外一个是卢梭,卢梭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道德的堕落,人本质上自由的,成立国家社会都需要经过契约,卢梭的学说直接引发了法国大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果说牛顿改变了自然世界的景观,那么,卢梭就改变了政治和伦理的世界。而他们学说却是矛盾的。必然就意味着否定自由,自由就意味着否定必然。康德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要解决自由和自然之间的矛盾

    康德的三个问题总结起来,归根到底是要回答“我是什么”这个千古的哲学问题。因为,没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有没有意义?恐怕没有。因为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成为我的世界;世界提供材料,我赋予世界以意义。二者互相结合。这就是康德的哲学。

【知心小语】

    宇宙,生命的终点,和我们的心灵一样,存在和虚无之间没有规律,真实和假象之间没有绝对必然。所以,宇宙之外、心灵之内,便构成迷离世界的全部疑惑。其实,所谓的宇宙和心灵是完全能够统一,宇宙无非心灵所想,心灵所思无非宇宙内事。吾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吾心。心之外,无所存在;宇宙之内,心无旁骛。

   所以说,没有人的世界是糟糕的,没有世界的人是孤独的。用康德的观点,没有人,世界将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感官材料,甚至连材料也不是,因为没有人去感官,怎么能称得上感官材料呢?所以,很难想象没有人的外在世界是什么样子。康德把外在于我们的世界称之为“物自体”。这个“物自体”我们永远无法认识,我们只认识它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样子。“物自体”既是我们认识的源泉,也是我们认识所谓界限。我们是通过感官材料认识世界的,但世界原本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它存在着。它是我们信仰的对象。

    这样,康德就给人的认识能力划了一个界限:感官材料范围内的东西,才是人可以认识、能够认识的动词,人不能跨越这个界限去认识那些不能认识的东西,否则就会陷入“二律背反”。在那个不可知的领域里,人的认识能力是无能为力的,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意志。意志的本质特点是自由,它不受因果律的支配。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