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头和牙齿的故事——刚强VS柔韧

(2006-11-18 19:34:19)
标签:

人文

历史

文化

谋略

柔弱

刚强

分类: 中国谋略系列

                 舌头和牙齿的故事——刚强VS柔韧

                           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资治通鉴》

      很久以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老师病危了,学生去看望。学生对老师说:“先生病的这么厉害有没有遗训要告诉我呢?”老师说:“你不问我,我也要告诉你呢,他日即便成才为官,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过桥时要小步向前,记住了吗?”学生说知道,这是尊重故土和敬重父老乡亲。老师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又张大嘴巴向学生示意,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学生说在。“我的牙齿在吗?”学生说不在。老师缓缓说道:“你知道吗,舌头还在,因为它柔弱,牙齿不在,那是因为它坚硬。天底下的事都是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句名言:“满齿不存,舌头犹在”。而故事里的学生,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老子。

    这个故事估计对老子的影响非常深远。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慈”,就是“慈柔”的意思。可见,贯穿于老子三大处世的理论原则之一就是柔,以柔来离身,以柔来克刚。此外,《道德经》其他地方对柔也多有论述。在第四十三章中,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入于无间。”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空虚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在第七十八章中,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埂信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意思是,人活者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躯体最终伸直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韧脆弱的,它死后就变得干硬枯萎了。因此用兵逞强就不会取胜,树木长到强壮就会被砍伐。凡是强大的就处于下降的地位,凡是柔弱微细的反而处于上升的地位。在第八十章中,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意思是,普天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它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得了的呀。水之柔所以能够胜过刚,柔之所以能够胜过强,普天下没有哪个不知道,但没有哪个能照此实行。

     除了老子,另外一位大思想家对“柔韧”也非常推崇,那就是孔子。从《论语》所示的文献来看,孔子其实一直就对刚柔的恰当结合比较关注。据载,孔子为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就是温和而严肃,威严又不凶猛,庄重又安详。这是孔子做人的标准,很显然,他在力求一种刚和柔之间的恰当平衡。在对国家政事的主张中,孔子侧重于“柔”。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就是,用政策来管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只能暂时免于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教来制约他们,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自己能改正错误。可见从个人为人到治理国家,孔子一直致力于一种平衡状态的出现,尽管对国家礼教强调多了些,认为用此治理会更优越,但也并没有完全否定刑罚的作用。此点经过汉代董仲舒的发挥,形成了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法制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两位大思想家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在对局博弈中的谋略。无论在不动声色的为人处世过程中,还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厮杀中,刚柔并济都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在对局过程中,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进能攻、退能守,进退自如、左右逢源。不错,刚强虽猛,但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一旦出手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如果不能快速击毙别人,就会被别人抓住弱点和破绽反扑,而这时的你已经没有了防御的能力,很容易处于被动地位。

    但过于柔弱也不是什么好事,柔弱往往与怯懦联系在一起,毫无生机的柔弱必然会被强者踩在脚下,尼采早就说过这个道理了。因为你处处被动,已经丧失了喘息之机,更没有了反击的力道,胜利也就遥遥无期了。所以,柔韧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守弱势却不缺少韧性,倒退但始终保持着向前的冲动。

    公元238年, 魏明帝托孤, 将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交给他和大将军曹爽。这时的司马懿已站到了权力的顶峰,能够阻止他大展雄才的人应该没有了。他挟“四朝元老”之威望,负“伊尹、周公”之才德,谁也不敢和他的远见卓识相抗。他在魏国军政大事上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都是完美无缺的。  

    但另一个顾命辅政大臣曹爽却害怕司马家族终有一天会垄断朝政。于是他用了“欲抑先扬”之术,敬事司马懿如父,推举他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实则夺了他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处空名而无实权,一晃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处处示弱,隐忍不发,静观其变。果然,曹爽志得意满之后走向了狂悖与淫慢。他作威作福,秽政横行,以致大臣离心、物议沸腾,魏国国势也渐趋衰弱。这是司马懿无法忍受的。他可以忍受曹爽夺权,也可以忍受曹爽胡作非为,但他绝不能忍受曹爽毁掉他辛辛苦苦为魏国夯实的“一统天下”的大业根基。他为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志已不懈奋斗了近四十年,怎么可能让无知小儿曹爽来阻断!  

     于是,“高平陵事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曹爽一派被司马懿用雷霆手段一举摧灭。    司马懿在最后处置曹爽时,用了“斩草除根”之法,将曹氏宗亲翦灭殆尽。这一举措甚至招致了他的好友蒋济的反对。但他必须这么做。只有不留后患,才能保证朝局的稳定啊!况且,司马懿已走上了一条与曹魏政权决裂的不归之路。

     公元251年,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已七十二岁了。他在除掉最后一个政敌王凌后,病死于洛阳,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真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司马懿开始的柔不是弱,而是韧,是隐忍待发。一旦条件成熟,他就像离弦之箭一样射出,杀对手于千里之外,这也正是他的刚强所在。

     《资治通鉴》告诉我们:“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刚柔即阴阳。刚为阳,柔为阴,为事物的两面。阳刚显于外,阴柔蕴于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彼此保持平衡是常态。过柔既驯顺无骨,人则不立;过刚则挺然独立,事则不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