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诗《游斜川并序》注释

(2008-07-06 17:54:35)
标签:

跟着火炬看中国

国学俯卧撑

陶渊明诗注释

文化

分类: 文化专著

(国学俯卧撑)

 

陶渊明诗《游斜川并序》注释

 

 

                            罗时叙

 

游斜川并序(1)

 

 

辛丑正月五日(2),天气澄和(3),风物闲美(4)。与二三邻曲(5), 同游斜川。临长溪,望曾城(6),鲂(7)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8)以翻飞。彼南阜(9)者,名实旧矣(10),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11),独秀中皋(12)。遥想灵山(13),有爱嘉名(14)。欣对不足(15),共尔赋诗(16)。悲日月之遂往(17),悼吾年之不留(18)。各疏年纪、乡里(19),以记其时日。

 

开岁倏五日(20),吾生行归休(21)

念之动中怀(22),及辰为兹游(23)

气和天惟澄(24),班坐依远流(25)

弱湍驰文鲂(26),闲谷矫鸣鸥(27)

迥泽散游目(28),缅然睇曾丘(29)

虽微九重秀(30),顾瞻无匹俦(31)

提壶接宾侣(32),引满更献酬(33)

未知从今去(34),当复如此不(35)

中觞纵遥情(36),忘彼千载忧(37)

且极(38)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注释】

 

(1)斜川,其地未详。明骆庭芝作《斜川辨》,谓渊明所居地栗里,近庐山南麓“渊

明醉石”;又据《归去来兮辞》及《游斜川》诗中地貌,以为序中“曾城”即落星寺(罗按:此说不妥。落星寺位于鄱阳湖之中的小岛落星墩,其兴建大约于宋代),斜川临彭蠡湖(罗按:斜川应为今江西省星子县城东南的落星湾)。清张玉谷《古诗赏析》谓斜川在南康府(罗按:此说似指南康府治所在的星子县城附近)。

南宋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订此诗作于“辛酉”,即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当代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载,此诗作于义熙十四年(418)。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因将陶渊明订为永和八年(352)出生,故系此诗于隆安五年(401)。

(2)辛丑正月五日:辛丑:辛丑年。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渊明有甲子纪年这习惯,而无不书年月仅以甲子纪日之旁证。”“诗曰:‘开岁倏五十’,是年渊明五十岁。”此句异文颇多,南宋曾集《陶渊明集》刻本、南宋汤汉《陶靖节先生诗集注》刻本作“辛丑”(义熙十四年〔418〕)。现代古直《陶靖节年谱》创陶渊明寿五十二岁之说,故谓“辛丑”为“乙丑”之伪,元嘉二年(425)乙丑,陶渊明50岁。

(3)澄和:当代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澄和,清朗和暖。”

(4)“风物”句:风物:风光,景物。闲美:闲静优美;娴雅美好。闲,通“娴”。

(5)邻曲:邻居。曲:偏僻、隐蔽的地方。

(6)曾城:1.古代神话中昆仑山上的最高峰之名。东晋成公绥《正旦大会行礼歌》:

“登昆仑,上层城。” 据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昆仑山的层城九重,最高一层为太帝所居,上有不死之树。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登阆(làng)风之曾城兮,构不死而为床。”唐李贤注引西汉刘安《淮南子》:“昆仑山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树在其西。”2.泛指仙乡。唐姚思廉《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皇帝伤璧台之永闭,悼曾城之不践。”3.同“层城”,即昆仑山。东汉张衡《思玄赋》:“登阆风之层城兮,构不死而为床。”唐李善注:“《淮南子》曰:‘昆仑虚有三山阆风﹑桐版﹑玄圃层城九重。’禹云:‘昆仑有此城高一万一千里。'”慧远《游石门诗并序》:“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慧远约于太元十一年(386)写的《庐山略记》中提及东汉时安息国的佛教翻译家安世高来到庐山及山麓鄱阳湖滨游览。慧远诗“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一个“想”字说明,“曾城”既可能是指神圣的昆仑山,或泛指仙乡,也可能是以庐山南部的险峰“曾城”来象征前辈佛教大师的伟岸形象。而陶渊明曾与慧远有交往。他此诗中的“曾城”或许受慧远的影响,也对安息高表示了景仰。4.重城,高大的城阙。亦指京师,王宫。东晋陶侃《相风赋》:“拟云阁以秀出,晞峻岭于层城。”曾城(层城)的此义,为两晋南北朝时代常用。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桓征西治江陵城甚丽,会宾僚出江津望之,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顾长康时为客在坐,目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桓即赏二婢。” 5.指高山之巅。或为庐山南部某一孤峙的峰峦在东晋时代的名称。陶渊明此诗:“临长流,望曾城。”“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曾城”,更似指庐山南部某一孤峙的峰峦。清蒋薰《评〈陶渊明集〉》则认为:“序中南阜,旧注匡庐山,则曾城当在庐山北。”

(7)鲂:fáng,魚名。鳊鱼的古称。春秋《诗经·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8)和:和风。

(9)南阜:即南山,江州寻阳城人对庐山的俗称。唐房玄龄等《晋书·翟汤传》:“翟汤字道深,寻阳人”,“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县界南山。”《晋书·庾亮传》中庾亮所写的《翟征君赞》说:“景命不延,卒于寻阳之南山。” 东晋湛方生隐居于庐山,其《怀春赋》:“雷发响于南山”。

(10)傍无依接:庐山是座孤山。其最高峰曾城(层城)高耸独峙,无所依傍。

(11)名实旧矣:大意为:庐山的美名和美景,我久己熟悉了,所以,在我感觉里,它的名字是旧有的。

(12)独秀中皋:秀:1.美好,秀丽。西汉刘向编、战国屈原等《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稚朱颜只。”2.特异,优秀。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礼运》:“五行之秀气也。”皋:gāo,近水处的高地。秀丽挺拔地独立在泽中高地。东晋慧远:《游石门诗序》:(鄣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皋’、‘东皋’,或方位有别。”

(13)灵山: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为西王母及诸神仙所居,故曰灵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所以,灵山又称层城九重。诗人游斜川时由庐山的最高峰曾城(层城)联想到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层城)。

(14)有爱嘉名:有:语助词,无义。战国荀况《荀子·议兵》:“舜伐有苗……汤代有夏。”嘉名:美名。庐山之最高峰曾与神仙所居之曾城同名,因爱彼而及此,故曰“有爱嘉名”。

(15)欣对不足:面对庐山曾城高峰,高兴地欣赏美景,尚不足以尽兴。

(16)共尔赋诗: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春秋《诗经·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17)“悲日月”句:悲:眷念,怅望。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游子悲故乡。”唐颜师古注:“悲谓顾念也。”遂:1.行,往。三国魏张揖《广雅·释诂一》:“遂,往也。”2.竟,竟然。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若遂不改,方思仆言。”关于此句之源,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战国《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兴。”又引西汉刘向编、战国屈原等《楚辞·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18)“悼吾年”句:悼:悲痛,哀伤。三国魏张揖《广雅》:“悼,哀也。”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曲礼》:“七年曰悼。”东汉郑玄注:“怜爱也。”年:寿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人固不可以无年。”

(19)“各疏”句: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或分条叙述。乡里:原指居里或籍贯相同。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寇洛传》:“及贺拔岳西征,洛与之乡里,乃募从入关。”此处即

指籍贯。

(20)“开岁”句:开:开始,开端。开岁:正月,一年之始;农历元旦。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所载东汉冯衍《显志赋》:“开岁发春兮。”明章怀注:“开,发,皆始也。”倏:shū,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倏,走也。”2.忽然,极快。倏五十:这年很快就满50岁了。按古今大多数学者的认定,这年为义熙十四年(418),陶渊明正是50周岁。

(21)“吾生”句:行:即将,将要。休:生命休止,死亡。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战国庄周等《庄子·田子方》:“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22)动中怀:心怀激荡。

(23)“及辰”句:及辰:及时,趁着良辰好日。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引南朝梁萧统选编、无名氏原编,西汉至三国《古诗十九首》:“为乐当及时。”兹游:此次游览,即指斜川之游。

(24)“气和”句:气和:天气和暖。澄:1.水静而清。2.清澈、透明。东汉徐干《中论》:“心澄体静。”天惟澄:天空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25)“班坐”句:班坐:列班而坐;依次而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来歙传》:“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絶席,在诸将之右。”依:依傍,顺着。远流:长长的流水。

(26)“弱湍”句:弱湍:现代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悠扬之水也。”当代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弱湍,微小的激流。”驰:疾行。此处指鱼快速游动。文鲂:有花纹的鲂鱼。

(27)“闲谷”句:闲谷:空谷,静谷。矫:飞。三国魏张揖《广雅·释估三》:“矫,飞也。”东晋孙卓《游天台山赋》:“晒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鸣鸥:鸣叫着的水鸥。

(28)“迥泽”句:迥:jiǒng,远。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迥阔泳沫。”迥泽:广阔的湖水。散:潇洒,洒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游目:放眼纵观;流览。西汉刘向编、战国屈原等作《楚辞·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方。”陶渊明《咏二疏》:“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此处二义皆有。

(29)缅然:1.遥远貌。西晋陆机《赴洛诗》之一:“肆目眇不及,缅然若双潜。”唐吕向注:“缅,远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2.思念貌。战国左丘明《国语·楚语上》:“彼惧而奔郑,缅然引领南望。”《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咸与靖书,申陈旧好,情义款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王朗与文休书曰:‘……临书愴悢,有怀缅然。’”此处二义皆有,更有沉思之深情。睇: dì,斜视。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内则》。东汉许慎注:“睇,倾视也。”曾丘:即曾城。见注释(6)。

(30)“虽微”句:微:1.无。2.不如。3.非,不是。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檀弓下》:“虽微晋而已。”此处三义皆通。九重:九层;九道。西汉刘向编、战国屈原等《楚辞·天问》:“环则九重,孰营度之?”环: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序意》“大环在上。”东汉高诱注:“天也。”此处亦指指昆仑山的曾城九重仙境。秀:1.美好,秀丽。西汉刘向编、战国屈原等《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稚朱颜只。”2.特异,优秀。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礼运》:“五行之秀气也。”

(31)“顾瞻”句:顾瞻:回视,环视。放眼四周。春秋《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兮。”俦:伴侣。西汉扬雄《太玄》:“无介俦。”注:“俦,匹也。”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命俦啸侣。”匹俦:朋友,同伴;异性伴侣,配偶。西汉王褒《九怀·危俊》:“步余马兮飞柱,览可与兮匹俦。”东汉王逸注:“历观群英,求妃合也。”三国魏曹植《赠王粲》:“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2.配得上的;比得上的。当代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无匹俦,没有配得上的。”3.泛指众多伴侣。当代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引西汉刘向编、战国屈原等《楚辞·九怀·危俊》:“览可与兮匹俦。”东汉王逸注:“二人为匹,四人为俦。一云,一人为匹。”此处亦多义,似乎还隐含对于诗人曾在《闲情赋》中所追求的绝代佳人的怀念。

(32)“提壶”句:壶:指酒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接:1.迎接,接待。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接遇宾客。”2.靠近,接触。西汉刘向编、战国屈原等《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西汉戴德、戴圣、庆普编,商、周《仪礼·聘礼》:“宾立接西塾。”东汉王逸注:“接,犹近也。”此处二义皆有。

(33)“引满”句:引:执持。引满:斟酒满杯,举杯敬酒,满杯而饮。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皆引满举白,谈笑大噱。”唐颜师古注:“谓引取满觴而饮,饮讫,举觞告白尽不也。”更:更替,轮番。献酬:1.互相劝酒,互相敬酒。春秋《诗经·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东汉郑玄注:“始主人酌宾为献,宾既酌主人,主人又自饮酌宾曰‘醻’。”酬,通“醻”。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2.酬答;应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此处二义皆有,也包含欢饮之时,相互写诗酬唱。

(34)从今去:从今以后。

(35)“当复”句:当: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尚。(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载荣期语:‘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不:同“否”。

(36)“中觞”句:觞:shāng,向人敬酒。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管仲觞桓公。”中觞:饮酒至半。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战国《春秋左氏传·昭公十年》:“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遥:飘荡。西汉刘向编、战国屈原等《楚辞·大招》:“魂魄归徕,无远遥只。”(只:语气词,无实义。)纵遥情:尽情放开那飘荡的超脱于世外的情怀。明黄文焕《陶元亮诗析义》:“初觞之情矜持,未能纵也。席之半而为中觞之候,酒渐以多,情渐以纵矣。一切近俗之怀,杳然丧矣。”

(37)千载忧:指生死之忧。南朝梁萧统编,西汉至三国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作《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38)极:穷尽,竭尽。三国魏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此处“极”,指尽情。
 
作者声明: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在评论栏中说明联系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