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国人文标本陶渊明文化 |
分类: 文化专著 |
命子(1)
悠悠(2)我祖,爰自陶唐(3)。
邈焉虞宾(4),历世重光(5)。
御龙勤夏(6),豕韦翼商(7)。
穆穆司徒(8),厥族以昌(9)。
纷纭(9)战国,漠漠衰周(10)。
凤(11)隐于林,幽人在丘(12)。
逸虬绕云(13),奔鲸骇流(14)。
天集有汉(15),眷予愍侯(16)。
於赫愍侯(17),运当攀龙(18)。
抚剑风迈(19),显兹武功(20)。
书誓河山(21),启土开封(22)。
亹亹丞相(23),允迪前踪(24)。
浑浑长源(25),郁郁洪柯(26)。
群川载导,众条载罗(27)。
时有语默(28),运因隆寙(29)。
在我中晋(30),业融长沙(31)。
桓桓(32)长沙,伊勋伊德(33)。
天子畴我(34),专征南国(35)。
功遂辞归(36),临宠不忒(37)。
孰谓斯心(38),而近(39)可得。
肃(40)矣我祖,慎终如始(41)。
直方三台(42),惠和千里(43)。
於穆仁考(44),淡焉虚止(45)。
寄迹风云(46),寘兹愠喜(47)。
嗟余寡陋(48),瞻望弗及(49)。
顾惭华鬓(50),负影隻立(51)。
三千之罪(52),无後为急(53)。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54)。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55)。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56)。
温恭朝夕(57),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58),庶其企而(59)!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60)。
凡百有心(61),奚特于我(62)!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63)。
人亦有言,斯(64)情无假。
日居月诸(65),渐免子孩(66)。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67)。
夙兴夜寐(68),愿尔斯才(69)。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70)!
【注释】
(1)命:1.命名、取名。此诗:“名汝为俨”。2.教诲。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引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抚然为问曰:‘命之矣。’朱熹集注:‘命犹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命子’,犹教子,其大要在追述祖德以教训之。”
此诗:“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gū)闻尔泣。”古今众多学者据此认定陶渊明此诗为对长子而言。此诗:“名汝为俨”。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可知,长子俨为前妻所生。
此诗写作年代说法颇多。例如:现代梁启超《陶渊明年谱》(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定于陶渊明21岁作。现代傅东华《陶渊明年谱》(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定陶渊明生俨时26岁。当代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定于陶渊明作此诗时42岁、义熙二年(406)。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说陶渊明作此诗时,年约26、27岁。
罗按: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始室丧其偏。”“始室”:三十岁。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由此可知,陶渊明三十岁时丧妻。故而,他得长子应在此之前。此诗应作于他29岁之前,即太元十八年(393)之前。
此诗:“日居月诸,渐免于孩。”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引春秋李聃《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歙(xī)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三国魏王弼注:“皆使和而无欲如婴也。”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东汉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诗又曰:‘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知此诗乃长子三四岁为其命名时所作也。”(罗按:晋代男子一般15、16岁结婚。陶渊明30岁方得长子,可谓迟来的特大欣喜。他只会在长子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就取名的,而不太可能在其3岁或4岁才取名。)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诗曰:‘顾惭华鬓,负影隻立。三千之罪,无後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知长子出世时渊明已华鬓,而且为无后而着急,不似三十岁或三十岁前之情况。渊明或不止两娶,其三十岁所丧之妻未必有子。不可先设定渊明两娶,长子为前妻所生,然后据前妻卒于渊明三十岁时,判定长子生于其三十岁以前。按诗意推断,长子或生于其三十五岁前后”。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研究认定陶渊明卒年76岁。故而,他认定此诗“当作于太元十四年(389),渊明三十八岁。”
(2)悠悠:辽阔无际貌;遥远貌。春秋《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悠悠,远意。”悠悠,亦为陶渊明常用词。其《饮酒》之十九:“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3)爰:助词,补充音节,意义与“乃”相近。陶唐:指帝尧。尧初居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县),后迁居于唐(今河北唐县),因称陶唐氏。
(4)虞宾:指尧之子丹朱。相传尧禅位给舜,封丹朱於唐,谓之“虞宾”。但丹朱不肖,国亡。后因以喻失位之君。夏、周《尚书·益稷》:“虞宾在位。”
(5)重光:比喻家族累世盛德,辉光相承,相传不绝。夏、周《尚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东晋梅赜 (一作“梅颐”)献、孔安国作传《古文尚书》:“言昔先君文武,布其重光累圣之德。”东汉班固《典引》:“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 东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四》:“杨彪累世清德,四叶重光。”
(6)“御龙”句:御龙:复姓。相传夏时刘累学驯养龙,以事孔甲,赐姓御龙氏。战国《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九年》:“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勤:服务,效劳。
(7)“豕韦”句:传说陶唐氏的后代,在夏朝时为御龙氏,在商朝时为豕韦氏。翼:辅佐。战国《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曰:‘昔匄(gài)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朝时为豕韦氏。”翼:辅助。夏、周《尚书·益稷:“予欲左右民,汝翼。”唐孔颖达注释:“汝当翼我也。”
(8)“穆穆”句:穆穆:仪表美好,言语和美,容止端庄恭敬。春秋《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穆穆,美也。”战国荀况《荀子·大略》:“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王澄传》:“澄尝谓衍曰:‘兄形似道,而神锋太儁。’衍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澄由是显名。”司徒:官名,西周始置,六卿之一,掌管土地、人口、教化等事。此处指周代任司徒的陶叔。战国《春秋左氏传·定公四年》:“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西晋杜预注:“陶叔,司徒。” 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引当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陶叔疑即曹叔振铎,其封近定陶,故谓之曰陶叔。”
(9)纷纭:纷争骚乱的样子。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引西晋潘岳《关中诗》:“纷纭齐万,亦孔之丑。”唐李善注:“纷纭,乱貌。”
(10)“漠漠”句:1.漠漠:寂寞无声貌。战国荀况《荀子·解蔽》:“听漠漠而以为哅哅。”唐杨倞(jìng)注:“漠漠,无声也。”当代逯钦立注《陶渊明集》注:“漠漠,寂寞无闻。”2.密布貌,布列貌。西汉枚乘《柳赋》:“阶草漠漠,白日迟迟。”西晋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3.迷蒙貌。东汉王逸《九思·疾世》:“时昢(pò)昢兮旦旦,尘漠漠兮未晞。”衰周:周朝的衰落时期,指东周王室末年。
(11)凤:1.本义凤凰。古代传说中神鸟,为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雄的叫凤,雌的叫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凤,神鸟也。”2.比喻帝王和有圣德的人。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西汉杨雄《法言·问明篇》:“或问:‘君子在治?’曰:‘若凤。’‘在乱?’‘若凤。’或人不喻,曰:‘未之思矣。’曰:‘治则进,乱则隐。’”唐李延寿《北史·文苑传序》:“潘、陆、张、左,擅侈丽之才,饰羽仪于凤穴。”
(12)“幽人”句:幽人:幽隐之人,隐士。战国《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唐孔颖达注:“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唐范晔《后汉书·逸民传序》:“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当代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年版)引西晋陆机《招隐诗》:“幽人在浚谷。”
(13)“逸虬”句:虬:qiú,传说中无角的龙。绕云:奔腾的虬龙环绕于云间。
(14)“奔鲸”句:惊奔的鲸鱼掀起海中巨浪。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形容战国、秦末群雄战乱、狂暴纵横的乱世。
(15)“天集”句:集:成就、成功。夏、周《尚书·武成》:“大统未集。”唐孔颖达注:“大业未就。”战国《春秋左氏传·成公二年》: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天集:上天成全。有:名词的词头。有汉:即汉朝。
(16)“眷予”句:眷:顾念,关心。愍侯:汉高祖时右司马、开封愍侯陶舍。
(17)於赫:於:wū,赞叹词。赫:光明貌。
(18)“运当”句:运:时运。攀龙:指追随皇帝建功立业。龙:皇帝的象征。西汉杨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不可及也。”东汉王充《论衡·纪妖》:“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唐范晔)《后汉书·光帝纪上》:‘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 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引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廙传》:“思欲攀龙鳞者附凤翼,有年矣。”
(19)“抚剑”句:抚剑:持剑。风迈:乘风迈进,形容英勇威武。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引晋鼓吹曲《玄云》:“清音随风迈。”
(20)“显兹”句:显扬了如此的武功。陶舍曾追随汉高祖刘邦击燕代,建立了武功。
(21)“书誓”句: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东汉班固《汉书》:“高帝与功臣盟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励,国以永存,爰及苗裔。’书誓山河,谓此盟也。”书誓山河:指封爵盛典。
(22)“启土”句:陶舍封地在开封(今属河南省开封市),称开封侯。启土:指分封土地。
(23)“斖斖”句:斖斖: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丞相:指陶舍之子陶青。东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孝文后二年(-162)八月,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七年六月免。
(24)“允迪”句:允:诚然,确实。迪:踏着,追踪。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夏、周《尚书·皋陶谟》:“允迪厥德。”东晋梅赜 (一作“梅颐”)献、孔安国作传《古文尚书》注:“迪,蹈也。”斖斖丞相,允迪前踪:赞扬丞相陶青确实能继承父亲、开封侯陶舍的功业。
(25)“浑浑”句:浑浑:大水流动的样子。战国荀况《荀子·富国》:“财货浑浑如流也。”长源:大江。
(26)“郁郁”句:郁郁:草木茂盛貌。香气浓盛貌。西汉刘向编、战国屈原等《楚辞·九章·思美人》:“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冯衍传下》:“光扈扈而煬燿兮,纷郁郁而畅美。”唐李贤注:“郁郁,香气也。”洪柯:大树枝,代指大树。浑浑长源,蔚蔚洪柯:以涛涛大江和香气浓盛的大树,来比喻陶氏祖先的兴盛功业。
(27)“群川”二句:载:开始。罗:罗列,排列,广布。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旁罗日月昨辰。”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罗,广布也。” 陶渊明《归园田居》:“桃李罗堂前。” 联系上二句,此二句之义,现代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上海医学书局,1929年排印本):“群川导于长源、众条列于洪柯,喻(陶氏家族的后代)枝派之分散,皆导源于鼻祖也。”
(28)“语默”句:时:指时运。语默:代指出仕与隐逸。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战国《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语或默。”语:显露。默:隐没。
(29)隆:高起、兴盛。窊:wā,低洼,低下。隆窊:谓地势隆起和洼下,引申为起伏、高下,或盛衰、兴替。清陶澍《靖节先生集》注:“此指长沙(罗按:陶渊明曾祖陶侃为长沙郡公)所出之高曾而言,自父丹仕吴扬武将军以上无闻,故曰运有隆窊也。”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檀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 西晋左思《吴都赋》:“原隰(xí)殊品,窊隆异等。”
(30)中晋:晋世之中,指迁都建康后的晋朝。亦称“东晋”。南朝梁代肖子显《南齐书·巴陵王昭秀传》:“中晋南迁,事移威弛。”清陶澍《靖节先生年谱考异》引清何焯:“汉末称东汉为中汉,此中晋所本也。”
(31)融:大明,大亮,光明昭著。长沙:指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陶侃在晋明帝时因平定苏峻之功,封“长沙郡公”。
(32)桓(huán)桓:威武的样子。夏、周《尚书·牧誓》:“勗哉夫子!尚桓桓。”东晋梅赜 (一作“梅颐”)献、孔安国作传《古文尚书》:“桓桓,武貌。”陶侃卒后被朝廷谥号为:“桓”。
(33)伊:语助词。
(34)畴:1.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通‘酬’,见(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2.使相等。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东汉班固)《汉书·宣帝纪》:‘霍光“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毋有所舆。”(唐)颜师古注引张宴曰:‘畴,等也。言不复灭也。’” 唐范晔《后汉书·祭遵传》:“死则畴其爵邑,世无绝嗣。”唐李贤注:“畴,等也;言功臣死后子孙袭封,世世与先人等。”
(35)“专征”句:专:主掌。专征:1.受命自主征伐。东汉班固《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2.伯侯有大功劳者,可以不待天子之命而进行征伐。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南国:长江、汉水一带,泛指南方诸侯之国。战国左丘明《国语·周语上》:“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三国吴韦昭注:“南国,江汉之间也。”陶侃曾镇武昌,都督荆、湘、江等州军事,故称专征南国。
(36)“功遂”句:遂:顺利地完成,成功。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月令》:“上无乏用,百事乃遂。” 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令遂前功。”辞归:唐房玄龄等《晋书·陶侃传》载,陶侃逝世的前一年,曾上表逊位,恳请归国(回到故乡)。
(37)“临宠”句:忒:tè,差错。《诗经·曹风·鸠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忒,疑也。” 唐孔颖达注:“执义如一,无疑贰之心。”此句意思是,在荣宠面前不迷惑。
(38)斯心:心:忠心、志气,指陶侃“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的忠诚、豁达的思想境界。
(39)近:近世,当代。这两句是说,像陶侃那样的忠心与志气,在近世是难以得到的。
(40)肃:庄重,严肃。战国韩非子《韩非子·难三》:“广廷严居,众人之所肃也,晏室独处,曾(参)史(鳅)之所僈也。” 唐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41)“慎终”句:谨慎、慎重考虑到事情的后果。慎终如始:谨慎从事,善始善终。
(42)“直方”句:直:正直。方:定义、法则、仁义原则。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战国《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坤》)《文言》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三台:指“内台”、“中台”、“外台”。现代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东汉应劭)《汉官仪》:‘御史台内掌兰台秘书,外督诸州刺史,故以御史台为内台,刺史治所为外台。” 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三台:汉代对尚御史、谒者之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
(43)“惠和”句:千里:郡守所管辖的区域的夸张之词。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东汉班固《汉书·严延年传》:“幸得备郡守,专治千里。”唐房玄龄等《晋书·何曾传》:“郡守专任千里,上当奉朝恩,以致惠和。”《晋书·陶潜传》:“祖茂,武昌太守。” 直方三台,惠和千里:赞颂陶茂的正直严明是朝廷内外官员的楷模,他的恩惠使全郡百姓祥和快乐。
(44)於穆:赞叹词。春秋《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诗经·周颂·清庙》:“於穆清庙。”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於,叹辞。穆,美也。” 考: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bǐ)。”仁考:仁慈的先父。“於穆仁考”,作此诗时,陶渊明父亲已去世。
(45)淡焉虚止:即性情恬淡无为的意思。焉、止,皆语助词。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霈案:李公焕注(罗注: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注释):‘(陶渊明)父,姿城太守,生五子,史失载。’李注又引(宋)赵泉山曰:‘靖节之父,史逸其名,惟载于(宋)陶茂麟《家谱》,而其行事亦无从考见。’(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不载其父名。据此诗之意,其父生性淡泊,于仕宦并不热衷,故未言其官职。果系太守,如祖父,不当不方及也。陶茂麟《家谱》久已不传,仅见于元脱脱等《宋史·艺文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曰:‘岱生晋安城太守逸。逸生彭泽令、赠光禄大夫潜。’又,《秀溪谱》(罗注:清宣统三年〔1911〕修《宜丰秀溪陶氏族谱》)谓渊明父名‘回’,《彭泽定山陶氏宗谱》(罗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始修)谓渊明父名‘敏’。渊明父名各说,均无确据,仅可备考而已。”
(46)“寄迹”句:寄迹:原意为在外乡或他人处暂时托身,借住。此诗指暂进托身于仕途。风云:古人常把做官叫作风云际会。当代袁行霈引《陶渊明集笺注》西晋潘岳《杨荆州诔》:“奋跃渊途,跨腾风云。”
(47)“寘兹”句:寘:zhì,同“置”;1.安置,安放。春秋《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2.废止,弃置。宋陈彭年、丘雍《大宋重修广韵》:“寘,止也,废也。” 愠:yùn,含怒,生气。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愠,怒也。”愠喜:战国《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此句的意思是,没有欢喜和恼怒。即任官没有欢喜之情,失官亦无恼怒之色。陶渊明《祭从弟敬远文》:“常愿携手,寘彼众议。” 现代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48)“嗟予”句:嗟:感叹。寡陋:见闻狭窄,学识浅薄。
(49)“瞻望”句:弗:“不”的同源字。瞻望弗及:春秋《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上句与此句,感叹自己谓不如见闻狭窄,学识浅薄,瞻望祖先、前辈之项背而不及。
(50)华鬓:花白的头发。
(51)“负影”句:负:1.恃,即依恃,凭仗。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2.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此句的意思是自己看到生出了花白的头发,却还没有儿子后代,只有背负着自己的影子,强恃着孤独。
(52)“三千”句:夏、周《尚书·舜典》:“五刑之属三千。”古代犯五刑罪的有三千种之多。五刑: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1.秦以前为: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2.秦汉时为:黥(jīng)、劓、斩左右趾、枭首、菹(jū)其骨肉。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春秋曾参《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53)无后为急:战国孟轲《孟子·离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即无子。急,指最重要的。当代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陶公为叶韵(罗按:因三千年变迁,晋代语音读《诗经》,韵多不和。有些士人便诗中某些字,临时改读的别的音,称为叶韵),易大为急。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篇》:‘邪利之急。’ 东汉高诱注:‘急犹先。’先与大义亦相近。”
(54)“呱闻”句:呱:gū,婴儿啼哭声。春秋《诗经·大雅·生民》:“后稷呱矣。”东汉郑玄注:“后稷呱呱然后泣。”
(55)“卜云”二句:卜:bǔ,占卜,古人用火烤龟甲,视其裂纹作为吉凶的预兆。这两句是说,儿子的出生之时,为他占卜,日期、时辰均为吉祥。
(56)“名汝”二句:俨:yǎn ,恭敬,庄重。古人的名与字多取相近的意义。陶渊明给长子起名与字取义于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毋不敬,俨若思。”东汉郑玄注:“俨,庄重貌。人之坐思,貌来俨然。” 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今陶公字子不待于冠,盖变通从宜耳。”
(57)“温恭”二句:温恭:温和恭敬。念兹在兹:战国《春秋左氏传· 襄公二十一年》:“(夏、周《尚书》)《夏书》曰:‘念兹在兹,释兹在兹。’” 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此乃就所命之名(俨),申发其义,以勉励儿子。希望他由自己之名,牢记为人须要时时温和恭敬。《诗(经)·商颂·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kè)。’”恪,敬也。言恭敬之道,不可忘也。《(尚)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念兹。’”
(58)“尚想”句:尚:假借为“上”,尊崇。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纪》:“学者多称五帝,尚矣!”三国魏张揖《广雅》:“尚,上也。”孔伋(jí):字子思,孔子之孙,忠实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著有《中庸》。陶渊明给长子取名俨,字求思,含有希望他向孔伋学习的意思,继承陶氏祖先的思想、功业。
(59)庶其企而:庶:希望。企:企及,赶上。而:语助词。
(60)“厉夜”二句:厉:同“疠”,通“癞”,患癞病的人。遽:ju,急忙,骤然。战国庄周等《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唐成玄英注:“厉,丑病人。遽,速也。”此二句说唯恐儿子像自己一样寡陋无为。
(61)凡百:概括之辞。春秋《诗经·小雅·雨无正》:“凡百君子,各敬尔身。” 当代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引战国《论语·宪问》:“有心哉,击磬乎!”凡百是“凡百君子”的简语。心:指对儿子的期望之心。
(62)奚:疑问词,什么,何。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复奚疑。”特:独特,特别,特异,突出。战国庄周等《庄子·齐物论》:“何其无特操与?”
(63)可:合宜,好。晋代常用的赞扬他人的用词。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世说(罗注: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赏誉篇》:‘王大将军称其儿云:“其神候似欲可。”’又曰:‘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据此,则题目人以‘可’字,乃晋人之常也。”《晋书·桓温传》:‘行径王敦墓,望之曰:“可人可人!”’”
(64)斯:此,这。
(65)日居月诸:居:jī,语气词,相当于“乎”。诸,语助词。春秋《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日乎,月乎,照临之也。”此句的意思是,时光一天天地过去。
(66)“渐免”句:孩:幼儿。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东汉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此句的意思是,渐渐脱离了幼儿阶段。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日居月诸,渐免于孩)“此二句表达希望俨快快长大的心情,并不能据此定此诗作于得俨二三年后。”
(67)“福不”二句: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引(西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行合而名副之,祸福不虚至矣。”当代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亦’犹‘则’也。《淮南子·人间篇》:‘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西汉司马迁)《史记》补(西汉褚少孙)《黾策列传》(罗注:褚少孙补缀了《史记》之缺,《黾策列传》是其中著述之一):“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68)“夙兴”句:夙:sù,早晨。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不懈。
(69)“愿尔”句:1.斯:是,为。2.通“凘”,本义为水流尽,引申为凡物竭尽之称。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斯食之。”愿尔斯才:希望你尽力成才。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春秋)《诗经·小雅·采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