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过春节——过年的记忆
(2023-01-21 08:18:23)
标签:
娱乐文化情感美食历史 |
过年的记忆
每一代人过年都有不同的记忆,每一个人不同时期的过年也有不同的记忆。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时候的人想过年,盼过年,等到过年的时候,也不过是吃上几顿肉,几个油饼而已;能够喝上酒的人寥寥无几。最热闹的还数到公社和大队看文艺宣传队的演出。今天一队唱明天二队唱,唱到正月初七,年就完了。留给人的记忆是李玉和和《红灯记》、郭建光和《沙家浜》、杨子荣和《智取威虎山》,……那个时候过来的人,都能哼上两句样板戏,原因恐怕是文化生活太单调,这几处戏演得太多唱得太多的缘故。演样板戏的人不是小学的老师,就是大队和公社挑选的文艺积极分子。总之他们是一帮“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人。一瓶红墨水可以染红李玉和的白衬衣,演得人唱得有滋有味,看得人听得有精有神。前面的人就坐在土地上,后面的人有坐在砖块上的,有站在那里的;他们有窃窃私语的,也有嗑着瓜子的,可眼神都很专注,只要节目一开演,所有的声音就完全停止了。我看的最好的节目是西北轴承厂到我们乡上的慰问演出:不仅前面有幕布,而且后面还有布景,那布景上的颜料有红有黄,真惹人喜爱。过年是免不了要看电影的,看电影不是到公社就是到大队。到公社往返一次就有十来里路,到大队往返一次也得五六里路;走得时候成群结队嘻嘻哈哈,回的时候三三两两叽叽嘎嘎也很热闹。电影的内容是看了又看,演了又演的东西。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撵着看。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的搂搂抱抱已经让人耳熟目祥。假如电影中出现红苹果的镜头,真可叫人涎水欲滴。电影的开始镜头中总要出现毛主席的镜头,孩子们总要激动得跳起来。广播中总是学大寨的内容,即便是有文艺节目,也是侯宝林和郭启儒和说的相声,“老汉今年十八岁,学习大寨干起来”。什么“登山攀高峰,行船争上游”之类的东西。那时候还提倡过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的活动。所谓的革命化的春节就是让群众过年过节不休息,还要平田整地,拉着条磙满田跑。我们那时盼着过节,从年二十几就开始了。盼着别人宰猪,盼着生产队里杀羊。别人宰猪的时候,围着锅台站一圈,你抢一把毛,他薅一把鬃,年一过到供销社去卖。生产队里杀羊的时候,每家每户可以分到几斤羊肉。过年的时候,东家门前绕一绕,西家门前走一走,发现乱骨头,乱绳头赶紧抢了来,也拿到供销社去卖。卖来的钱买上两个本子一挂鞭,放上一放,写上一阵。根本不知压岁钱是什么东西。什么正月初五出行啦,正月十五闹花灯啦浑然不知是什么玩意儿。只是到了正月二十三这一天,再高高兴兴来上一次大联欢。所谓的“联欢”,无非是拿来几个麦草,撒上几把盐,放上一把火,全家人或者几家人在火堆上跳来跳去。临了的时候把红红的火仔用铁锨扬出去,振振有词地喊着:“麦子花,——玉米花——高梁花”的祷告;然后一群人再踏蚂蚱(火仔)祈求来年丰收。也有余兴未尽的人,跳完了东家的再跳西家的,过来过去的燎骚干,即使烧了眉毛和头发也照样高兴。等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剃了新头,穿了新衣,揣上一把饱蚕豆,新的一年开始了。记得有一年,队里的一个老汉,领着一群孩子在正月初五这一天赶着队里的马群围着村庄跑,原来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叫出行,取大吉大利的意思;结果被大队书记在广播上点名批了好几天,把这种行为叫做复辟回潮。他号召大家要破四旧立四新,勇敢地同封建陋习决裂。所有这一切都成了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终身特有的记忆。
(二)
改革开放以后,最红火的过年要数1984年的春节晚会。那是多少人值得回忆的日子。没有打麻将的,喝酒的也停了下来,聚精会神地看晚会。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姜昆的打老虎着实火了一把;在此以后,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张敏敏的我们的中国心,不知又让多少人掉下了眼泪。这时的人们开始了走动。农村中不再是你宰猪给他端一碗,他杀羊给你回敬一碗;只要是宰猪杀羊,好酒好肉总要来上几桌。结婚娶媳妇,有的人还扇开膀子大干一场!?人们见了面不再问:“你吃了吗?”,而是问:“新年好”。很快焰火代替了农村中的燎骚干,西方的圣诞老人代替了农民的灶王爷,一堆又一堆的瓜子皮和水果皮代替了送穷土和出行,农村中秧歌队逐渐少了下来,走东家串西家的人也有了选择,不再是空手乱窜。城里的人早已开始忙着拜年,什么压岁钱啦,什么小意思了,……花样繁多的明堂搞得人们应接不暇。久而久之城里的礼品收购站也多了起来。放鞭炮,贴对联,红红火火过大年;城里的人和农村的人,经过几番折腾,年味越来越淡,电视节目已经调不起人们的胃口,有的人就喜欢上了麻将和赌博。见了面不是问:“新年好”,而是问:“你这几天手气怎么样?”。农村中来个耍猴的,锣声一响,许多人照样跑得疯癫疯癫的。人们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你说这是怎么了?!日子好了,人们天天在过年。很快许多人已经不满足这种现状,打破常规走出去过年。还有许多人,特别是那些游子,领着媳妇和孩子,不远万里或者千里“常回家看看”,这场面不知激动了多少人的心。走出去的人也好,奔回来的人也罢,总之人们不再是大范围的集合,而是开始了小范围的聚会。人们普遍感到:过年在一种轻松的背后,阴藏着一种沉重。还有的人对中国人的年腻味了,开起了洋荤,过起了洋年,跑到圣诞节那儿找乐子。不过也有比较理智的过年,公历的元旦一开始,贺年片不断,短信不停……祝贺新春佳节,祝贺新年快乐,让“过不起年”的人过了一把春节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