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管雪的文章 |
文化贸易壁垒的产生原因及其特性浅析
管雪
最近“国际贸易学”这门课的一个作业是从几个贸易政策衍生题目中选一个写一篇论文,我对文化贸易和文化贸易壁垒问题比较感兴趣,去图书馆查资料发现,围绕此问题的研究、文章、论文都比较少,而且多是说的文化产业安全和宏观战略问题,我个人以为大多都是可以用到任何产业政策的公式套话,对于文化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很少,所以自已想了些浅显的道理,定了上面这个题目,只是想写点新的东西。下面是较详细的题纲,至于相关模型的插入,数据的整理,通篇文章的完善将于近期完成。或许想法不成熟,或许有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以文化产品为客体的进出口或跨国服务活动就是最基本的文化贸易,更广义的文化贸易亦包括以文化扩张为目的的非文化产品贸易。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不再仅是不同国家间进行交流的内容,它更多的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然而,各国间文化贸易是否畅通无阻?或者说文化贸易壁垒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产生的可能性是什么?它具有何种特性?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文化与贸易的关系论证
在讨论文化贸易壁垒之前,我们先要明确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和贸易之间的关系问题。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本文中的文化就利用上述狭义定义。文化贸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正逐渐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地位举足轻重的部分。下面从历史发展、贸易功能、关联作用三个角度分析文化与贸易的关系。
(一)
在商业范围只限于一个部落、一个国家内部时,并不存在文化贸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当人们的需求不满足于国内商品,同时一国又有能力与邻近的或更远的国家互通往来时,国际贸易的产生就有了可能,但最初的贸易商品或许只是一国无法生产的低级需求商品,或是一国稀缺的生产资料,而不是文化产品。由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会自觉地伴随不同国家间的文化碰撞,这种碰撞是文化拒绝与文化认可同时存在的。其中,文化认可可以促进贸易往来,这样,一些文化产品也成为了贸易中输出与输入的商品,从而产生文化贸易;而文化拒绝则显示出一种最原始的文化贸易壁垒形态。
(二)
通常理解的文化贸易既包括有形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例如:印刷品、影音制品等实物产品的贸易,也包括与文化相关的服务业的贸易活动,例如:国际商业演出,语言教育培训等。以上都是文化贸易的显性表现,因为都能通过一定方式核算直接贸易数量。而一些国家谋策的文化同化,文化侵略战略,一般是采用经济手段,以非文化产品的贸易方式达到其目的。例如:风靡全球的麦当劳,就把美国的快餐文化植根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应该算作文化贸易的隐性功能。
(三)
一方面,文化与贸易可以相互促进。自由、健康的贸易往来能够使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文化的友好沟通,又有利于贸易的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与贸易又相互阻碍。两种价值观极其不同的文化,必然影响两国间贸易的顺利进行,一旦经济来往不畅,文化差异就更成为两国对话的屏障。可见,文化与贸易是相辅相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