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膀,祖先的礼物

标签:
教育视觉图片 |
http://s8/mw690/001nqka7zy6Kt9Slu7R37&690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关于昆虫翅膀的起源,至今还是个迷:有人认为是外骨骼衍生出来的滑翔装置,被昆虫作为穿梭在林中植物间的工具以后,慢慢进化出来的;也有人认为,翅膀起源于水生昆虫用于水下呼吸的腮片,在昆虫登陆以后继续保留并不断演化,最终成为现在的样子……
虽然这些假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和疑点,让我们无法确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距今3亿年的石炭纪,地球上出现了首批拥有翅膀的昆虫,它们作为地球上最早占领天空的动物类群翱翔在远古的天际。
原始昆虫的翅膀和昆虫现生种类的大体一致,与蜻蜓的翅膀基本相同:四片透明狭长的膜状翅膀,成对伸展在昆虫中、后胸的背面,与昆虫的中、后两对胸足上下相对;一根根容纳血管和神经的管道在薄薄的翅膀中延伸,就象树叶的叶脉一样输送着必要的营养和感知外界的刺激,形成复杂而特有的翅脉系统;翅膀基部即是血管和神经大量聚集的通路,也是强有力的胸部肌肉系统控制它们运动的连接枢纽。
螳螂的翅膀,与蜻蜓的翅膀非常类似:同样是两对翅膀,同样拥有复杂的翅脉,在飞行时同样交替拍动。但螳螂的前翅不再是飞行的主力,而已经变厚变硬,就象皮革外套一样覆盖在它们膜质后翅的上方,完成保护的作用;与之对应的,它们的后翅变得非常宽大,平时就象扇子一样折叠放置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就会全面打开,利用宽大表面产生的动力,独立完成以前要由两对翅膀完成的飞行任务。
鞘翅目种类则将这种前翅保护后翅的功能发挥到极点:它们的前翅完全变硬,甚至变得和它们体表的几丁质外骨骼一样坚硬,将后翅置于彻底保护之下。但是,这样坚硬沉重的前翅,显然不能再用于飞行,于是,高高举起的前翅僵直不动,膜质的后翅拼命扇动的画面,就成了所有甲虫飞行时的“标准姿势”。
显然,扇动一对翅膀就能够提供给昆虫足够的动力,并承担其飞行的任务,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甲虫等类群的昆虫将一对翅膀特化,不再用于飞行,而是用于保护自己的飞行“装备”。与这种“稳中求胜”的演化策略不同,双翅目的昆虫虽然也将一对翅膀特化,但并非是为了保护翅膀,而是用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飞行能力,然本已高超的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对让双翅目昆虫成为飞行专家的特化翅膀,从外表看来,即没有宽大的表面提供升力,也没有强健的肌肉提供能量,仅仅是长在后翅位置上的短小干瘪的一对平衡棒而已。如果不是别人提醒,你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以为苍蝇蚊子等昆虫只是拥有一对翅膀而已。这对由后翅特化而来的小棒子,可绝非我们想像中的废物,苍蝇等昆虫在飞行过程中正是依靠它们的协调和运动,才有了种种惊人的表现。
走出下一步的是那些在膜质翅膀上覆盖了大量鳞片,并组成或黯淡或鲜艳的各色花纹的鳞翅目昆虫。在鳞翅目的类群中,一些原始的蛾子种类,在后翅的前端、靠近前翅的地方生长了一些坚硬的长毛,它们向前延伸,与前翅后端的特殊凸起相连,并紧紧扣合,形成了一套简单而稳定的连锁结构,自此,昆虫的前翅和后翅成为了一个“整体”,昆虫翅膀的每次鼓动,也成为了前翅和后翅统一方向的一致运动。
而后,鳞翅目昆虫不断演化,最终出现了更为完美的生命形式------蝴蝶。蝴蝶翅膀上的鳞片色彩更为艳丽,花纹更为夺目,而它们的翅膀连接的也更为紧密------后翅前端虽然没有了硬毛,但膨大伸展出的“肩角”,探到前翅的下面,并产生出一大块面积的重叠区域,而这个重叠区域很好的保证了无论前翅还是后翅,在独立的单向运动时,都会带动另一对翅膀同向运动,形成了协调一致,让人着迷的飞行方式------人类希望通过“蝶泳”来模仿重现的方式。
如果说,鳞翅目的两对翅膀被完美连接后,飞行动作比以前更协调的话;膜翅目昆虫翅膀的连接,就是让两对翅膀“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了。那些翅膀狭长,看似淡薄的蜜蜂、马蜂们,之所以能嗡嗡鼓噪着在瞬间追上我们,除了胸部拥有有力肌肉以外,那四片连成一体的膜状翅膀是它们的法宝:它们后翅前缘拥有一排小钩,与前翅后缘的一道褶皱紧密结合,就象拉链一样连接在一起。相信,只有这样紧密结合的翅膀才能在强大肌肉的带动下,发出骇人的嗡嗡声,也只有这样的牢靠的连接,翅膀才不至于在高速的拍动过程中松散开来。
昆虫只有拥有了翅膀,才会拥有了“飞行”这种前所未有的运动方式,拥有了极为强大的扩张能力,才能让它们迅速占领自然界的每个角落成为了可能。
分享户外探索的故事,收获美丽情感和知识;
在大自然中养育孩子、陶冶自己!
欢迎关注“拉步甲的家”
http://s7/mw690/001nqka7zy6Kt9TVJT8d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