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长衾枕寒----温庭筠词《更漏子》赏析

(2007-11-22 22:19:57)
标签:

文学/原创

艺术赏析

飘雪评词

诗词赏析

文化

感悟随笔

文学欣赏

诗词欣赏

生活

情感

夜长衾枕寒----温庭筠词《更漏子》赏析     飘雪最近忙着做工程,没有时间更新博客,在这里向关心偶的朋友致以歉意。这里是飘雪的精神家园,偶肯定会常来这里的。

初冬的夜也算漫长,飘雪怅然间想起了忘忧河中一位故友,他的身影久久在飘雪的心头萦绕,此人是晚唐著名诗人,步入中华诗词的琼林中,我们会看到他是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他开创了花间词风,可堪是很伟大的词人。他用那绝妙温婉的笔触,写了众多的让古代文人侧目的好词艳曲。在当时这些让他风靡无限,当之无愧地登上了花间鼻祖的宝座。于是整个晚唐及五代的词坛也因他而终散发出一股撩人的春意。无论此人在当世如何,功与过自有后人评说。

说来道去,这个人究竟是谁呢?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大唐帝国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其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诗词兼工,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今天我们欣赏的是他的《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是一首闺怨的词,本词曲音节和婉,诵之和谐优美。不过,温词中总是有一些凄怨,字里行间或隐或现。偶觉得本首词的凄怨表现的怨而不怒,风采依然。温庭筠作为“花间词”派的代表,其词风艳丽,多写闺中生活。这首词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以细腻的笔触写了闺怨,而且写景抒情,营就出了一种空灵忧伤的意境。

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 “玉炉香,红蜡泪”,这副三字联,很精致,足可以看出作者挑选名物,表现规定气氛的功力不凡。只六字,光、色、香、形都有了,却没有声,意在营造一个优美而寂静的意境。其中,是关键字。炉香袅袅,烛光融融,本是很浪漫的,着一字,气氛一下子改变了。“偏”字,渲染了物情与人情的乖离,从环境到人物,烘托了一种秋夜孤寂的清凄闺怨。前三句说在室内,青烟袅袅的香炉,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眉翠薄,鬓云残,翠眉专指女子用黛螺染的眉毛。眉翠薄是画眉的黛色褪去了,鬓云残,头发也乱了。这联暗示秋思之深之切,以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夜长衾枕寒,突出了人物的感受。寂寞孤独,就倍感凄清寒冷,长夜漫漫。白居易诗云: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此句意同,但含蓄多了。 “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而“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甚是细密。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看似明白无余,其实情寓景中,颇耐回味。下片还有一个结构上的看点。整片是上片最后一句的展开。如把下片比作一副字画,夜长衾枕寒就是那卷轴,夜长衾枕寒已下,梧桐夜雨图就势而出。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这三句平仄格律特殊,句句押韵,形成了急促的音节。节奏加快,情感波动。这两个三字句不对偶,也加快了时间顺序的进行,因为对偶将人的思绪引向空间方向,延缓了时间顺序的流逝。三更半夜万籁俱寂,雨声历历可闻。不道一词两解,既有不料到之意,又有不理会之情。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那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心情。梧桐有着浓浓的秋意,李白诗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正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还有梧桐在中华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它紧扣着上阕的“秋思”。“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阕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秋日的梧桐树叶干枯,三更飘洒起了秋雨,(它们)不知道屋内人正为离情而愁苦,密密的雨点不断打在枯叶上,让人秋思无限。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末三句具体描写雨声。以叠字表现繁叶促音,精妙。空阶是落空的空,空设一个台阶,没有来人,屋中人闭门不出。此即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意思,极度的寂静。滴到明,雨从半夜下起,一直滴到天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一定是整夜未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这比起“惊塞雁,起城乌”来,可以说是已经愁肠万断了。宋人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遗响。“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这样一句诗:“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正与此词境状相似,词人或许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这个诗句。

    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可是这首作品却很特别:它没有过多的艳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个孤独的少妇,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这里一洗过去的艳和铅华,用淡妆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来实现“愁绝”。人物的妆淡,是因为情浓;景物断断续续的淡描,也是为了烘托愁情的浓重。尤其是秋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这一长期缭绕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肠寸断、泪流不止的形象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写法,正如前人所说的,是书画家“无垂不缩”高超手段的借用,其结果是含蓄蕴藉,艺术感染力极强。

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通篇自昼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上片,起三句写境,次三句写人。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相对,何等凄寂。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眉薄鬓残,可见展转反侧、思极无眠之况。下片,承夜长来,单写梧桐夜雨,一气直下,语浅情深。之后的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黄昇《酹江月·夜凉》的:“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还有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断出现于此后历代文人笔下,便具有了一种文化性质。在这个文化阵容里,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将离情别绪添入其内涵当中,居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伟哉!

夜寒漫长,对于心有牵挂的人来说最为难捱。一片寂静使室外空阶的雨声、叶声显得异常清晰,一阵接一阵,一声连一声,仿佛是在有意折磨这人敏感而脆弱的心。诗词中写室内,香烛偏照,容貌不整,夜长衾寒,足已见孤寂冷清;更有下片所言雨打梧桐、空阶滴到明的声声入耳,怎能不使人缠绵悱恻、整夜难眠?其意境之萧瑟凄凉,据说对后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创作深远影响。往事明亮如窗前的烛灯,微明于时间和空间之际的回首。我忍不住停下健忘的步履,在冬季来临时回望那冷冷的清辉。心还是由衷地动摇了。缘自双唇抿紧相思的滋味?还是那灯火依稀之处有你...  
   苔痕依旧,燃起一盏烛灯,为你守护,如难解的心事建筑于寂寞的城墙,我简直不敢信在这季节里为你相思为你守候。多少次,在风凄雨苦的夜里,凝眸伫候你的足迹,很想念你。
其实自己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吧,本来自己心情是很好的,可是写着写着就很快低落窒息了。我经常写一些十分感伤的文字,因为古典诗词中大多的意境让人看了忍不住心情低落。其实飘雪是很坚强、健康和开心快乐的男孩!诗词是我的爱好,我愿意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这些,请大家谅解飘雪。

飘雪只是在赏析诗词的时候无限感伤,因为飘雪深入其中,很少人能够如此体会和深入诗词中那博大精深意境的。飘雪希望把自己的感受奉献给大家。谢谢关心飘雪的人!

爱自己最爱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欣赏自己最爱的诗词。此乃人生快乐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