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飘雪评词诗词赏析文化感悟随笔文学欣赏诗词欣赏生活 |
分类: 飘香诗词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李白爱饮酒作诗,被人们尊称为“酒圣”、“诗仙”。“花间一壶酒”,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皎洁的月光下,美丽的花丛中,手拿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月色,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诗人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举手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副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此时的李白虽有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诗人同酌共饮;影子虽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从诗中可以看得出,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
喜欢李白,更喜欢《月下独酌》,总是喜欢拥有一片仅属于自己的天地,于静夜独坐一角,燃起烛火,让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让自己的情愫任意流泻,让自己的思绪随着跳跃的火焰在远方茫茫的夜空闪烁。总爱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静听窗外的风掠过树梢发出的呜咽,忽然觉得偌大的房子像一座寂静的坟墓罩住了你,窗外漏进的昔日亲切的阳光忽然变成了魔鬼的利剑,你有一种孤立无援的绝望。总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感怀;有“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凄切;有“玉郎还是不回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的执著;有“惜别伤离衬乱,忘了临行,酒杯深和浅”的伤离;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冷落。
试着抓住另一只手,感觉来自不同的温暖。以为那样简单的,便是所谓的爱情。后来才知道,寂寞是不可分担的,再大的雨,再多的伞,也只有自己的那一小把,才能为自己挡住,不被淋湿。既然寂寞是无可取代,那么,我又何尝不可,独自静静的享受寂寞……
前一篇:初为人师---心情偶记
后一篇: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