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赏析

(2007-04-26 01:24:29)
标签:

诗词赏析

诗词

文学欣赏

飘雪评词

感悟随笔

文化

情感

分类: 飘香诗词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赏析    日子过的好快,又将到五一了。总是失眠之夜,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再失眠,真不知道那是多么的幸福。一个人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寂寞的时候学会了静静的看书,品评魅力无穷的古典诗词。这也渐渐成了一种很好的习惯。看着如水而逝的日子,总是想到很多,今天又看到了少游的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少游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于郴州。主要是表达作者的贬谪羁旅之苦。据资料知那时的秦少游,如“牛李党争”中的李商隐类似,受到翻来复去的北宋新旧党争的波及和株连。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不仅作为旧党的苏轼弟兄遭到贬谪,“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也未能幸免,先后由京师被贬到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面对接踵而来的政治迫害,少游感到无路可走。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于是形于笔端,词作也趋凄怆。此作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词的开头,是说云雾遮住了楼台,在朦胧的月光下,看不清渡口。人说秦词深婉,擅表心曲。首二句,不仅是工整的对句,也不只是状景,而是少有的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失”字和“迷”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景物的模糊轮廓,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现实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残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

“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引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从资料知道,前人很多人认为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为画蛇添足。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正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安慰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而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

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少游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

无尽的孤独,无奈的守望,孤身一人,那一刻,时间,空间都在身边悄悄滑过,他被谁遗弃了?为何如此孤苦?“月迷津渡”,此月同照古今人,此月还在,古人何存?郴江东流,一去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我”要去哪里呢?“我”的故乡又在哪里呢?一声“天涯何处是故乡”?有谁?能给你一个完美的答复?这种登临远望故乡何处的叩问,永远是任何一个离家游子的同一心声,同一个心痛,而这叩问,难道仅仅是对故土的爱恋和思归么? “此心安处即是故乡”,也许,有太多的流连,太多的牵盼,仅仅是借用思乡的名义抒发,却流传的是这样的遥远,真正的游子,永远在漂泊中,既使身有所归,心亦在漂泊,而那种啼血哀鸣的“不如归去”的灵魂呼喊,永远回荡在每一个游子的心畔,随时都会借任何一个意象表白,而这种不清晰的思归,也许代表着太多渴望,灵魂的回归与流放,思想的出世与入世,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于理想生活的不倦追寻,自甘沉沦还是积极入世?……——这一切有谁可以给你一个答案?人生,有太多的时候,存在的都是选择上的悖论两难,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极深处的,内在而又深沉的痛楚的叩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为谁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