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高司谏书》赏析

(2007-03-12 15:26:06)

                            层层推进  气势逼人

                     ——《与高司谏书》赏析

    欧阳修于景祐三年(1036)写此文,当时他任馆阁校勘。高司谏名高若讷,时任朝廷谏官。据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古文·与高司谏书》宋晶如注:“宋仁宗景祐三年,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仲淹又为四论以献,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仲淹对益切,由是落职知饶州。”此即为历史上所说的“庆历党议”。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听后怒不可遏,他不是谏官,没有直接为范仲淹说话的权力,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恼羞成怒,当晚就把欧阳修的信直接交给了吕夷简。位高权重的吕相看到信后也怒不可遏,天一亮上朝,便迫不及待地把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与高司谏书》,形式上虽为书信,内容上虽只是谴责高若讷对范仲淹的个人坻毁,实际上却是一封对旧党迫害新政行为的“发于极愤而切责之”(《与尹师鲁书》)的政治宣言书。文内义正辞严,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嫉恶如仇的精神。作者于激愤之下所作,故文章言辞锋芒毕露,无所顾忌。他尖锐地指责高司谏并非“愚者之不逮”,而是“以智文其过”,故责骂他为“君子之贼”,又奚落他“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这些激烈的言辞一气呼出于胸肋,荡荡的中气环绕全文。犀利刀笔剖辟高司谏虽为“言事之官”,实为随人进退之辈,虽在“朝中称谏官”,但对范仲淹被贬之事却“默默”“不敢一言”,背地里则累加“诋诮”,故其为人“非君子也”,是“君子之贼也”,言辞咄咄逼人,气势不可阻遏。这股气势即是文气的外在表现,透过文气,洋溢出一位光明磊落、中正耿直的文人兼政治家的气度及精神情操,传达出作者主持正义、情真意切的感情。文气以超越字句之力,综合作品的精神之美、艺术手法之美于一体,把读者引到超越文章的道德观、政治观的境界之中,为作者的正大光明、嫉恶如仇的正义感气势所融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所在。
   为了充实内容的气势,需要有一股内在的力量,《与高司谏书》是运用逻辑推理,层层推进,来助长气势之力的。文章开始,论述了作者对高司谏的认识过程,由“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到“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到“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作者对高司谏的“三疑”,其核心是能否“行道”,他认为谏官能“行道”,“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他从谏官“行道”的高度去考察高司谏的“实绩”,结果使他对高司谏越来越“疑”,尤其高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这件事的含糊不谏,使欧阳修恼怒不可遏,所以由“三疑”急转直下,推定高司谏是“非君子也”。这一结论是经过“三疑”层层推论而得出来的,极为果断、有力。
   为了进一步证明高司谏是“非君子也”的论断,作者又通过摆事实,充分揭露高司谏是“君子之贼”。作者首先揭露高司谏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谪一事不辨是非,反“随而诋之”的行为是“可怪也”;接着又推进一层分析,高司谏的不谏,并非“惧饥寒”、“顾利禄”,也并非“不能”,而是“昂然自得”,“了无愧畏”,干的是毁“贤”“饰己”,“以智文其过”的恶劣勾当,所以纯粹是“君子之贼”。
   铮铮然骂声犹在耳边,作者又进一步推进,谴责高司谏“罪在默默尔”,明确表示身为谏官,默然不语是有罪的。文中先以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两难推理,论证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再引用史实,说明贤与不贤自有公论,世人是不可欺的。而高司谏“又欲欺今人”、又欲“欺后世”,作为谏官这样“行道”,必将落得“他日为朝廷羞”的可耻下场。最后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作比较,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文章层层推进,层层揭露说理,这样严密有力的逻辑推理,大大助长了文章的气势。
    本文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如:“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等等,直言指斥,毫不隐晦,显现出刚直凛然之气。此外,行文酣畅淋漓,设问句使语锋突起,感叹词“噫”的妙用,反语“乃是朋邪之人尔”的恰到好处,段尾的“也”的有力语气,都与文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凝聚为千古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