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学情和教材研读的高考真题解析及变式训练——以2022全国乙卷文综历史选择题为例

(2023-02-15 09:56:41)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课程教学

基于学情和教材研读的高考真题解析及变式训练

——以2022全国乙卷文综(历史选择题)为例

  当前,新高考改革在对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关键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下,教材是学生必备知识之源,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对教材的阅读,落实必备知识也应以研读和深化教材为主导,只有掌握了必备知识,学生的关键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培养。

正因为如此,高考真题的解析也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南,结合学情,以教材为依托,联系教材,研读教材,以便更好的在将来的教学教研中深化和拓展教材,切实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4.


1

据图1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也考学生图能力体现出时空观念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对照地图我们发现商周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重要的铜矿资源在长江中下游的大冶、铜陵等地结合人教版必修教材及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所述:

 A项,不符合题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故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不能说明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项,不符合题意。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即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故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不能说明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项,符合题意。北方属于政治统治中心,南方属于铜矿资源集中地。商周青铜器铸造属官营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直接经营。故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反映出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项,不符合题意。商周统治区域仍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主,材料不能说明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是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变式训练

24.


1

据图1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B.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C.得益于政府的直接经营      D.扩大了商周的政治统治范围

教材链接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必修 5页》

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必修 8页》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必修 12页》

1、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商和西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摘自《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7页》

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点,同时考查学生对具体情境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体现出时空观念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对照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结合盛唐时期和人教版必修教材及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所述书体特点:

A项,不符合题意。小篆(也叫秦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来的汉字书写形式,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来统一文字;小篆笔画平衡对称,上紧下松,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B项,符合题意。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具有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的特点,故名。楷书始于东汉,名家很多,唐代楷书步入盛世,各具特点。如欧阳询的“欧体”、虞世南的“虞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等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材料中,米芾描述了颜体字的结体、行笔和运笔、笔画特征和章法气息层面的特点,高度肯定了颜真卿的字如其人,人格美和书法美相得益彰,项羽挂甲雄浑有劲、樊哙排突充满力量,正气凛然,反映出盛唐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

C项,不符合题意。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D项,不符合题意。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变式训练

25.在安史之乱时,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与其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叛军。杲卿父子英勇就义。颜真卿起草祭文《祭姪文稿》时,感情激昂悲愤,“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默秒通神。情切意真,将作者的心声表露无遗,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教材链接

1、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5、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与其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叛军。杲卿父子英勇就义。颜真卿用行书起草祭文时,感情激昂悲愤,“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默秒通神。情切意真,将作者的心声表露无遗,后人评价《祭姪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必修 第46、47页》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摘自《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3页》


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初通过在州府设置通判,中央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对照材料,结合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和人教版必修所述:     

A项,符合题意。宋朝在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宋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政权的稳定。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属于各司其职,规范地方行政。

B项,不符合题意。武人任知州,参与政务,必须要设置通判,加以监督,有防止武人干政的考虑,但不是主要目的。

C项,不符合题意。通判有“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只负责战时的钱粮转运,不负责领军打仗,不能体现提升军事能力;  

D项,不符合题意。设置通判,主要是代表中央监地方,分散地方权力,制约地方官员的行政行为,并未直接削弱州府权力。削弱只是手段途径,不是主要目的。

变式训练

26.宋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同时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据此可知,设置通判旨在

A.强化中央集权 B.抑制武将势力

C.提升文官地位 D.分散州府权力

教材链接

宋朝在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必修 13页》

宋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政权的稳定。

——摘自《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9页》


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发展状况。对照材料,结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2和人教版必修、 所述:     

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经济富裕之人营建园林是一种当时的社会风气,但士大夫觉得“俗气扑人”,并不认同,传统观念谈不上“颠覆”。

B项,不符合题意。明朝之前,世俗化审美倾向就存在,“初现”一词存在史实错误。

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述的只是经济富裕之人热衷于营建园林的现象,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解体”过于夸张。

D项,符合题意明朝后期江南地区营园林的大都是经济富裕之人,这是因为江南地区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经济发展反映了思想意识有所变化,同时受到“好名喜夸”之风的影响通过园林来炫耀自己的财富但在审美趣味上,让士大夫觉得“俗气扑人”。

变式训练

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市民阶层开始出现      B.世俗化审美成为主流

C.士农工商趋向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

教材链接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必修 13页》

1、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2、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必修 43、44页》

3、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同时,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必修 16页》

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这种集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摘自《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 选择性必修2 第55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