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凉州太守题跋版《清明上河图》

标签:
转载 |
上周去炳灵寺,在一处旧书摊上浏览,意外得到一幅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虽明知是出自当今河南的“人造”古董,然源于对此画长久以来的仰慕,且喜见其做工精细,翻制古雅,图文清秀,全貌逼真,外观略微陈旧但并无严重损伤,因此欣然解囊,聊慰平生好奇之心。——牧羊人并非古董收藏家,得此“古画”也绝无投资增值的想法,所以虽属“赝品”,倒也正好图个价廉物美,足以赏心悦目可也。
展开画轴,卷首是元代著名书画家翰林学士赵孟畹奶饷骸扒迕魃虾油肌保蹇沤鸸馍辽恋淖樽衷踩蟊ヂW蠖司砟┦且桓鼋姓胖男胁萏獍稀6疗湮脑唬骸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特别使我惊异的,是画卷上方一长列行草“注记”,与画面长短相始终,内容略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及作者本人生平事迹,不知道应该算序还是算跋(据闻该图原件历代有《跋》共二十余篇,画卷长度接到六七米之外,未知是真是假)。落款题名处则赫然道是“凉州太守杨如寿”!这却是我前所未闻的,——“凉州太守”!?难道此画的经历竟与“凉州”有何微妙的关联?
其文照录如下——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之翰林画史张择端所作之神品也。择端字正道,东武人,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喜于绘事,本工於墨画,尤擅于市桥、邑屋、舟车、山村、草树、以及马牛、人物衣冠之出没,远近无一不臻其妙,自成其家数也。清明上河图乃描绘北宋之都城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之市俗人事,而故名也。其画面幽雅,写景生动逼真,城郊农村清明时节之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村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村头之大道上人员簇拥,有骑而奔驰,有踏青扫墓而归者。此处乃以拱桥为中心,桥上行人熙熙嚷嚷,拥挤不堪,并见商肆林立,有驻足而观者,桥下之舟楫川流不息,篙师缆夫牵重舟泝急流力图寸进者。街市则见商店鳞列,市容之繁则人往来频频,南来北往有士农工商医卜僧道,胥吏骑而赶集,有载备货之货车者,多匹之马牛拖曳者,妇幼乘轿者,有以物易物之货郎担者,执斧而锯者,街市?之,居村庄与观之,廬屏障篱壁之制,店肆之所鬻则若酒若馔雅赏百物,有题扁名氏字画,人与物多到不可指数,而笔势雅意而逸趣生动,隐见殊形向背准无其错误之迹也。然此图之妙,若非画作夜思月累岁积不能到其妙处,实为无上之神品。
癸亥之仲春月。凉州太守杨如寿。
带回家来细细欣赏品味。经与《古画鉴赏》中的局部段落相对照,与中学美术课本等各种资料中的放大细节相比对,见其中人物车马、楼舍街市、田园树木、河流船舶,一笔一划皆如丝如扣,一动一静都毫厘不爽,竟然完全如复制的一般,这就更加让我啧啧称奇了。
查阅有关资料,《清明上河图》画卷,被尊为“中华第一神品”,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历十年画成。宋徽宗作为第一收藏者,曾亲笔以其著名的“瘦金书”为该画题名(后来这部分佚失了,到元代后他的后裔赵孟钣植固饬嘶T⒚鳌⑶迦磺昀矗虺铰移等远硕噔叮纷悖倌眩冉牍⒂质攘髀涿窦洹D壳熬菟嫡婕J遣赜诠使┪镌海胁簧偃巳慈衔使匚推罚嫫啡匀幌侣洳幻鳌6⒙湓诿窦涞摹肚迕魃虾油肌坟推芬灿形奘,哪个知道孰真孰假,孰是孰非?
细观画卷所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的繁华景象,城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卷轴中。画中人物,士农工商,男女老幼,衣着不同,情态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富有戏剧效果,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末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粗略度量,整幅卷轴长有 410公分,高约30公分,其中图画主题净尺寸在320公分左右。图中绘制了各色人物,牛、骡、驴、驼,车、轿、桥、船,屋宇楼台、店铺地摊、树木、城楼等景物,各有特色,生动体现了北宋时期的城市文化及市民生活的特征。这是一幅写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至于这个“凉州太守杨如寿”,却甚感困惑,不知其人也。夜来查阅《五凉通志》,查阅《武威市志》,查阅家藏所有各种资料,均未见其人的名号事迹。概因武威历史辗转纷耘,屡遭兵燹乱离,方志断裂,没留下几个历朝历任官吏的名姓记录,尤其稀缺的是元朝的资料。看来这个问题只能期待以后有条件的专家们去档案馆再做细致的搜寻论证了。
若单说“太守”一职,本为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官衔,其品级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但隋唐以后不再用此正式官名,仅作为州府道一级的官员的别称。查历代姓杨的凉州“太守”,清代有四个(康熙二十年的杨某;康熙三十年的杨懋绪;乾隆七年的杨馥、乾隆七年的杨应琚),明朝只有一个(杨俊臣,山西人,天启二年任西宁道驻凉),那么元朝还能有几个?相信其人其事,真正查证起来也并非有多难。
无论如何,这个“凉州太守杨如寿”为《清明上河图》所题的那一篇序言,其文笔潇洒,记叙或详或略,评述得宜;观其行草书法则龙飞凤舞,飘逸舒展,率性随意,与画面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一幅完璧。
……胡乱评论一番。不过牧羊人不是画家,手低而眼高。向来很属意于欣赏异人佳作,留心于洞察理解书画作品中的艺术真谛。在欣赏优美景物,研读诗画风骚之外,不忘设身处地,从中去体量书画作者的广阔胸襟,理解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轨迹,从而平衡个人身心,调配自己的人生滋味,以达到超凡脱俗、乐观自由的生命理想。——至于毕竟达没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又是眼高而手低的事情了,期读者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