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试检验自我成长

标签:
新闻晨报自我成长纽约市很简单不可能 |
MOOC(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的崛起,给应试教育带来了警示。大学的准入资格不那么重要了,聪明勤奋之士到哪里都可以求学,自由竞争,能者为尊,其意义也许不亚于八百年前大学的创立。当然,这并非等于取消考试。相反,考试可能变得更为重要。网络教育的信誉和质量,最终还是要借助考试来保证。这种考试只会比大学里的更严格、更客观。
事实上,应试教育的缺点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评价模式单一,扼杀了多元化。考试内容就是那么几门科目,答案相当标准化,致使孩子们把大把时间都花在了做题上。
但是,考试本身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制度。曾与费正清合著美国大学中国史教科书的邓嗣禹教授,就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他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影响了英国的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此论是否站得住脚,尚有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但邓教授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科举考试的基本原则中,有着相当现代的因素,那就是唯才是举,超越阶层、家族等特殊关系纽带,以普遍的准则录用人才。这也相当符合韦伯所谓的现代社会理性化、科层化的组织原则。
应试教育的弊端不能成为拒绝考试的借口。不久前,网上曾经有一个热帖称,历年的高考状元鲜有成大业者,并列出一大串名单,说明这些人是哪个省市的状元,现在从事什么工作。仔细一看,我发现,其实有许多人如今已是美国大学里的终身教授。即使以收入来衡量,其中也不乏从事实业的人,已经很有作为,只是比较低调,不太为人所知而已。
目前到美国留学,往往要经过若干考试,如托福、SAT,或者针对研究生的GRE等。这些也是内容相当单一的标准化考试。不过,除了托福等测试外国学生英语程度的考试外,美国的考试大多属于智商测试,重点不是考你学过的知识,而是考你的智能。这样的考试遍布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招兵到橄榄球选秀,都免不了要测智商,甚至有些招收天才的幼儿园,对四五岁的孩子也要考试。
问题是,这些考试旨在测试先天智能,前提应该是考生不要事前准备。起初,这类智商考试的设计者非常有自信,认为准备也没有用,先天的智商无法靠后天手段获得。但有位名叫科普兰的犹太人破解了这个神话。他开办的考试准备学校,被证明能够明显提高考试成绩。
最近,纽约市的公立天才幼儿园也发生了问题:4岁的孩子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被录取,导致家长疯狂地给孩子进行应试准备。有的孩子在主考老师还没有把问题问完的时候,就能把答案说出来。这样拿到高分的孩子究竟是天才,还是家里资源充足、准备充分?于是,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校方大多表示,不准备放弃既有的考试。即使放弃,也会用另外一套考试代替现在的考试。校方的道理很简单:杜绝家长给孩子进行应试准备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大家都准备的前提下,不同的孩子还是有明显的高下之分。针对SAT等考试的应试准备,早已成为一大教育产业,但各大学仍旧参考SAT的成绩进行录取工作。原因就在于,不管考试有多少弊端,至今仍然是有效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
MOOC所提供的新教育机会,可能使上述考试都不再是必要的。不过,取而代之的几乎肯定是更多的考试。这类考试与目前的考试最大区别就在于多元化。首先是权威多元,网络公开课由各种不同的机构、教授推出,互相竞争,自定标准,看市场最后接受谁;其次是内容多元,成千上万门课在网上供你选择,从中选择四五十门课,通过考试,大致即可大学毕业。也就是说,准入资格取消了,但受教育的成果还是要通过考试验收才能获得承认。只是要考什么,哪家的考试更为公平,选择权大部分在你这里。你不是被动地接受考试,而是主动地去求知,并心甘情愿地让别人来检验自己。
另外,考试的目标不再是要把别人比下去,而是成长的自我检验。这就像我们这些业余长跑选手一样,即使没有比赛,也要时不时测一下10公里跑的成绩,检查一下自己的进度究竟如何,既有的训练计划是否有效。MOOC的考试大体也是如此。你受教于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学成之后,难道不希望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得其真传吗?
说来说去,还是要回到主动性这一基本问题上。主动性好比孔子所说的有志于学。少了这个品质,不管MOOC提供了多少教育机会,都会被白白浪费。
前一篇:清理改制高中,教育回归理性
后一篇: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