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误读、误解、误传和误会

(2007-01-10 04:55:01)
分类: 时评
据说,多少年来,孔夫子的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被误读、误解、误传。此句出自《论语秦伯》,原话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时只有句断,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就被解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权威性解释为,“统治者可以任意驱使百姓,但不能使他们了解真相和独立思考”。因此,此语一直以来被视为愚民论的经典语言,孔夫子也被扣上了一顶封建帝王鹰犬的帽子。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当时孔子的这句话根本不是这个意思,纯粹是后人的歪读歪解。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人民能做的事,由他们去做;不能做的事,要让他们知道不能做的原因”。天壤之别呀,可见误读、误解、误传力量之大,足可以使一个人从封建帝王的鹰犬变为圣人。

误读、误解、误传和误会按正常逻辑推断,误读则产生误解,误解则产生误传、误传则产生误会。误读在先,误会殿后。因此,要澄清误会,就必须首先消除误读。但是事情难就难在,人一般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恶习,只愿意相信自己第一次听说的事情,第一次看到的东西。还有就是第一印象也害人不浅。现在有许多专门教人如何应聘的书,其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自己包装一下,给主审官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所谓包装就是伪装,多少带有不真实的色彩,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属于误读的成份也比较大。而女人就更是奇怪,从来都对自己的第三感觉坚信不移。什么是第三感觉,就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和直觉基础上的猜测。凡是成过家的男人,或多或少深受其害。平时说什么都好,千万别激发女人启动这道程序,因为一旦启动起来,任凭你长出八张嘴来,也不可能把问题说清楚,而且往往“死”得很难看
(汪:图中是一张女人的脸,还是一个吹萨克斯风的人)。
 
消除误读的另一个难点还在于,人们现在比较习惯于解读备注而不相信正解,也就是更喜欢道听途说来的小道消息,而不愿意相信大道消除。往往是,小道消息越多的人,在群体中的分量也越重,总是被认为是很有背景的人物。小道消息的最大特点就是,最容易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能够首先获得小道消息的人,往往会有一种满足感和优越感。不知为什么,不经意获得的小道消息往往比刻意宣传的大道消息在人们心里留下的印象更深,可信度更高。由此反思,我倒建议,专司宣传工作的部门要好好研究一下,今后凡是最重要的新闻和精神,干脆都以小道消息的渠道向外传播算了,其传播速度和深入人心的程度绝对不亚于大广播。
 
误读、误解、误传和误会如何消除误读是一件令所有人都倍感头疼的事。法律上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验明正身”,虽然此词专门用在要死之人身上的,可是话歪理不歪,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就是说,在拉出去毙了之前,要做好逐一核实工作,也就是总得先搞搞清楚,要毙的是不是该毙之人。中国人从来是很讲骨气,不怕被打死,就怕被冤死。最近,网上还流传着一则消息说,前不久在伊拉克被吊死的并非萨达姆本人,而是他的替身。而其真身早已遁影无形了。果真如此,这个误会就闹大了。估计属于误传的概率极大(注:相信吗,图中的横线是平行的……)。

人这一辈子会被误读多少次很难说清楚。圣人尚且经常会被误读、误解、误传、误会,况乎小民。判断是否被误读了,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我有一种直观判断法,使用起来相对简单。比如,当你不经意发现,这几天你周围的同事等在看到你时,不是用正眼,而是用歪眼、邪眼瞄着你看,基本可以判断你肯定是被误读了,那么这段时间,被人误会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至于是向左读了还是向右读了,就要看被误读的是什么事。依个人经验,被人误读时,向坏处读的时候多,向好处读的时候少。为什么,竞争环境使然,排斥心理做怪。
 
误读往往还只是一种无意行为,属于理解力范畴或因消息来源不可靠所至。当然,能有机会把问题解释清楚最好,就怕没机会解释或不给机会解释。比如,一些经典的爱情电影,贯穿主线的情节,几乎无一例外不是围绕着一系列误会展开的。我原来最爱看《叶塞尼亚》,情节迭宕起伏,内容催人泪下,经常是一个误会跟着一个误会,急得你把作者杀了的心都有,其实不外乎都是人为设计出来的一些误读情节。凡此类电影,一般的规律是,首先是主人公被人误解后被误会,随着剧情发展,误会越来越深,但就是不给你解释的机会,直至误会发展到再不解释,整总电影都有可能行将崩溃的时候,才会考虑安排一次让你做思想工作的机会,但又不会让你一次摆平,接下来的误会可能更大,考验也更艰巨,以至于许多主角直到电影结束,才明白个中原因,于是大叫一声“为什么会是这样”之后,气绝身亡。这种死法,往往可以赚来观众同情的泪水。最可怜的要属不明不白含冤而死的主角,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搞明白导演到底安的是什么心。

其实,生活中最怕的还不是误读、误解、误传、误会,而是有人设计你,在你的背后打冷枪,放黑箭什么的,令人卒不及防、防不胜防。这种人,我们一般称其为小人。高明的小人,往往可以把阴谋设计得象是一场误会,即使被拆穿了,也有体面的后退之路。其实,这是较之误读完全不同性质的“误会”,根本就是逼良为娼的陷害行径。

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被自己人误读的机率最大。因为,中国人自打一懂人事,就开始被灌输进大量关于“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传统观念中又被极力提倡“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一个人说出话来,你马上就能明白,说明讲话之人没水平。如果你必须在脑子里转三个圈才明白,讲话之人当属有一定修养。如果转了三个圈还没明白他的意思,须找人拆解方能明白,讲话之人当属高人。如果同一句话,可以为你营造一个无限遐想空间,随你往好处想或往坏处想都特有道理,俗话就是“绕等你”,明白不明白,就看你的悟性高不高。此人.....,其实就他妈不是人,太阴了。

如果讲话直言不讳,实话实说,绝对等同于缺心眼,经常被人瞧不起,或被称之为傻冒、二百五、脑子进水、大脑缺氧、搭错神经等。所以中国人在讲话时,非常讲究暗含和隐喻的技巧,也比较习惯于揣摩和猜测的游戏。久而久之,明明用一句大白话就能说清楚的事,非要拆成两句、三句弯弯话去说。绕的道越远、转的圈越大,就越有水平。而最暗藏杀机的,往往是表扬你的话。中国有句成语,叫口蜜腹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很多情况下,你把表扬和称赞当真了,美得屁颠屁颠的,就绝对跑不出上述几种人之一。

现如今,各行各业又开始流行潜规则,这些规则,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雅俗并举,更是把“言而不喻”的境界推至极限。所谓“潜”,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许多潜规则不是靠说人话就能理解的,而是如张钰同志那样,要靠办人事才能体会得到。这些都是容易被误读、误解、误传、误会的根源。

中国人的累,主要是累在心上。怕只怕,已经被人误读了,还不自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