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临潭县清真华大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城内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韩哈三
现任学董:吴耍力亥
临漳县清真华大寺是甘南州最古老而著名的一座寺,座落在临漳县城关镇(旧城)城中央,起源系最早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老格迪目,后尊崇花寺拱北至今。
临漳县清真华大寺,原名挑州礼拜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挑州厅志》记载,“沐英,明征西将军,洪武十三年(1380年),挑州十八族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地,英奉太祖命,提军旧城,寇遁去,追擒三副使,筑城东笼山,设戌兵守之,六月班师,以功封平西候。”相传沐英所留屯田戌边兵车多为回族,并修了清真寺。史载“旧洮礼拜寺,在旧城,明洪武丁未年修”。这时洮州伊斯兰教仅只有格迪目,宗教内部并无分歧。该寺初建时,在洮州城中心,占地面积15亩,是现在上专下寺面积的总和。
十七世纪后,中国伊斯兰教在西北流传更广泛,兴盛了近千年的茶马司洮州,回族商户日趋增多,回族农户以旧城为中心普及到新城以北各乡村.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支系花寺教礼创始人马来迟(1681——1766年)来挑州 旧城讲经、受到洮州回族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据传,华寺道祖马来迟来挑州旧城讲经,行至范家咀阳坡一地时,正为午礼时间,他领几个门生在此做了午和,后来人们把这块地称为“拜毡地”,也叫“吊地”,后附近出清泉一眼,至今人们饮用。道祖马来迟到旧城时,受到全城回族群众的隆重迎接,在桃州礼拜寺讲经后,赠该寺大白锦旗一面,上面绣有深绿色阿文字,后由教民藏在宣礼塔顶层内,白朗过临潭时连同塔殿一起烧掉。
根据《路引集》载,清乾隆初至三十一年(1766年),道祖马来迟在甘肃河州(临夏),挑州、岷州等地和青海循化、化隆、贵德、同仁、西宁讲经。当时“临潭旧城的下寺、太平寨寺、卓洛下寺首先尊崇花寺”挑州礼拜寺更名为挑州清真花寺。
马来迟始祖创立的华寺教礼传至第三代教主马光宗(北州太爷1749—1826)时,其门生马在真阿甸于清嘉庆五年,即公元1800年后,脱离华寺,接受新疆莎车(牙日光)依禅经堂的学礼,于嘉庆十九年,即1814年后,创立了北庄门宦,挑州约三分之一华寺信教徒改崇北庄教礼,马葆真遂派第二个重要门生敏尚礼阿旬(1783——1864年)为北庄住旧城的“木勒提”,主持旧城教务。与此同时,从华寺占地面积划出北边4.5亩,建立了北庄拱北的临潭旧城上寺.旧城华寺占地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目前为10.5亩。从此对挑州清真华大寺也简称“下寺”。
临潭县清真华大寺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先后被焚烧、拆除又重建五次:
据记载,清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重建过一次,由谁筹资兴建无记载。
清同治年由本寺教民敏晋成负责集资复建一次(《挑州厅志》三卷第9真记载)。
民国元年即1912年白朗起义军过旧城受阻击而攻打该城,占领南城墙,向城内射击,旋又攻开南城门,进城烧毁民房及两座清真寺,城内回族群众2OOO多人因遭惨死。两年后由敏步堂等教徒集资重修。
民国18年,即1929年,由于地方变乱,清真寺烧毁,后于1938年由敏顺喜等学董负责重修。
“文革”期间,视清真寺为“个鬼蛇神”的活动场所,1968年被拆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由寺管会负责人马宗德等代领信教群众于1984年重建。
临潭县清真华大寺历史上几次被毁,几次重修,其建筑布局和建筑艺术沿袭中国古建筑传统并结合阿拉伯建筑特色。历次建筑起架磅礴、结构宏伟、展檐飞角、砖刻木雕,其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在中国传统的木制结构形式上更带有极为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和花寺风格,形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
1985年完工的大殿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建筑,高26.5米,分三层,一楼为满拉宿舍,高4米,面积为10O0平方米,二楼礼拜殿高7米,内仅立两根大理石柱子,面积也是10O0平方米。三楼圆顶高15.5米,面积为20O平方米。大殿主体造型为圆顶拱门,突出的硕大圆顶,宛如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大圆顶的再现,圆顶表面嵌镶了碧绿色瓷砖,使整个清真大殿庄严雄伟,气势非凡。另有水房、学堂、讲经堂、宿舍等,使整个寺楼堂环列、殿庑连属,而且整个建筑群造形稳定,外观轮廓起伏,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构造完整,是中国清真寺建筑中成功的范例之一。
该寺信教群众9OO多户,6000多人。
历史上到过临潭清真华大寺,开学讲经的阿旬很多,其名单连同其它文物毁于民国18年(1929年),至今口碑相传的唯有华寺道祖马来迟曾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到该寺讲经。另据高龄老人讲述,从1942年至今有以下阿旬在该寺开过学:
桥卧阿訇(周阿旬)(1942年元月至1944年12月);西两智哈吉(1945年2月至1946年12月h临夏小西关尕刺阿訇(1947年1月到1948年3月);法真哈吉(1949年3月至1950年3月);祁明德阿訇(195O年4月至1955年12月);韩哈比阿訇(1956年元月至1958年8月);丁发祥阿訇(1978年至198O年);马忠贤阿訇(盐关阿訇)(1981年2月至1988年);韩仰天阿旬(1988年3月11日至1989年);郑由四夫阿訇(1989年11月至
1991年11月);韩哈三掌学阿訇(1992年2月招聘为讲经领拜阿訇)。
历史上临潭县清真华大寺培养的阿旬,清朝以前的已无记载,清朝马三个阿旬、民国敏润个阿訇、解放后了发祥阿訇,都是学识渊博,并在外地各大清真寺开过学的阿訇。培养的一般阿旬有2O多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培养出的有张来折不等阿訇。
该寺自明洪武年间落成后,当时回族边关守兵从内地带来了很多朝廷赠品,该寺三次遭难时先后被劫掠。但由信教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和收藏下来的,有明宣德年由朝廷赠送的混金铜香炉两尊,一尊底刻“大明宣德年制”,金石味很浓,高13.8厘米,直径29厘米;另一尊底制二盘龙一印,印书“大明宣德年制”。高14.9厘米,直径31厘米。
附:本坊著名人物简历:
敏翰章,(1867——1929年),字悼丞,号柳斋,甘肃省临漳县城关镇人。清凛生。童年入私塾,聪颖好学,敏而强记,有“神童”之称,光绪乙西(1885年、得选为拔贡,文章冠乡里。辛亥革命后曾任甘肃正宁县知事,后又被选为第二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继而又任古浪、镇番、武威、永昌等县县长,政绩显著,成望颇高,深受时人拥戴与执政者重视。他诗文超群,擅长书法,深得松雪神髓,是当时省内颇具名气的人才。
二、临潭县清真上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城内北街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马启文
现任学董:马继业
临潭县清真上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历经沧桑,屡遭兵死,曾几度拆 毁、几度修复。本寺折麻提现有600多户,40O0余人。以历史悠久而闻名于省内外。经考清真寺创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据有关记载证实,现在的临潭回民,祖籍为南京竹丝巷人。是明洪武年间,随沐英西征的回族,兵车后来留挑屯边,在临潭繁衍至今,为适应回族宗教生活需要,就在当时修建了清真礼拜寺。考之于《明史》,旧挑礼拜寺的修建,是由西平侯沐英建议,蒙明王朝准建的。建筑规模宏大,取长安化觉寺式样,占地面积15亩。明王朝为勉励远征屯田将士,尝赐匾额,增其荣誉。
据《洮州厅志》(光绪丁未年新纂)卷三令观类载“挑州礼拜寺在旧城,明洪武年间创建。国朝康熙乙丑年(1685年)重修。”挑眼道石焯文悬以“朝礼独一”匾额、据传,1685年重修之寺不如明时的壮观。
1914年寺宇毁于“白朗”之变,1920年再建。规模较大,礼拜殿系卷棚扎角、砖木结构。有水堂、南厢房、大门等附属建筑。不意民国18年(192年)地方变乱,寺字又遭焚毁,大殿夷为平地.直至1938年,先在寺原址对面修盖两檐水瓦房8间,权为礼拜大殿。之后,于1944年经群众集资在原毁大殿旧址上重新修建。大殿三进,卷棚及歇山顶组合,属砖木结构的庑殿式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致。
全寺除大殿外,另有南北厢房、宿舍、水堂、寺门等共41间。至1947年全部竣工,工程历时4年之久。寺门为牌楼式,重檐歇山顶,面宽3间,砖雕八字墙。造型优美,风采绚丽。
“文革”中清真寺遭毁。残垣断壁,废墟一片。正当的宗教活动中断。
1984年开始了第三次修建。砖木结构,大殿式样古老,前檐水泥平顶.具有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特色合壁的和谐与完美统一。历时两年竣工,雄伟高雅,蔚为状观。仅大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可容千人礼拜。院东建水泥结构平顶两层楼房9间,靠南平顶灶房4间,楼内教室、宿舍、储藏室等一应俱全。寺的路北,有寺属三合瓦房院落一处,东西北房17间。西大街有楼房铺面院落一处,共计房屋31间。大殿前,北侧为寺门,上建七层宣礼塔,高人云端,全城仰视。
199O年在大院的北面临街增建了两檐水楼房7间,设计独特,既有古建筑的雍雅,又具有现代建筑的新颖。
清真上寺现有满拉及阿訇25人。早在1825年,该寺著名阿訇敏尚礼接受东乡北庄阿訇马保真教礼,原华寺部分群众跟随敏尚礼阿訇遵行自庄的渐多,便分寺成立了清真上夺。上寺在北边,占地4.5亩,下寺在南边,占地10.5亩。敏尚礼(1783—1864年)是清真上寺培养的最著名阿訇。该阿匐品学兼优,深得挑州各族人民的爱戴。逝世后各族人民挥泪送葬,至今遗有达子沟拱北,供教众瞻仰。
马顺阿旬。亦系上寺培养的著名阿旬。曾任东乡巴思池、东乡黑庄、本地清真寺开学阿旬。
本坊教民丁立夫,为临潭富商永泰行业主长子,聪睿好学,不喜经商,曾创临潭城内回民小学,解放后历任临潭县城关镇镇长、临潭县副县长、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任等职、教民马光前。丁立夫高足,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甘南藏族自州治教育局副局长、临潭县县长等职。为人凝重沉毅,善于文辞,重教育、爱人才。其学生敏政,继任临潭县县长,后又任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现任临夏回族自治州州长,勤政廉洁,名播州县内外。
近年来本坊朝觐哈吉约30余名。寺有侨居沙特阿拉伯、印度、阿联酋等国的教民多人,以此为中介,该寺和上述各国时有往来。侨眷丁目迪哈吉,任学董期间,为寺的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又创办了临潭县国民中学、临潭县回民教育基金会等社会公益事业。现任临潭县回民中学名誉校长、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甘肃省穆斯林华侨公司总经理等职。
三、 临潭清真西大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敏生光
清真西大寺,座落在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西郊的西凤山下,是西道堂所建。
西大寺自创建伊始,至1930年重建,历经仓桑,已是三毁四修了。1904年,在其旧城的宣教场所“西道堂”住址,修建了第一座礼拜堂、1914年“白朗”军攻陷旧城,礼拜堂被毁。1922年第二次修建了规模浩大的清真寺,1925年竣工。并命名为清真西大寺。这座礼拜殿,是座砖木结构的中国古典宫殿式的建筑。分卷棚、大殿、后殿三部分,组建成为一个系统的建筑物群体,可容纳1000多人礼拜。大殿右侧,附设经学院、经书馆、宿舍、浴室、厨房等建筑。1929年地方变乱,礼拜大殿毁于兵整,至1940年又继续重建,初建房屋达70余间,形成3个相连的四合院,排列整齐,蔚为壮观,并藏有经书100O多册。1944年,又在原址重新建造大殿,式样、规模、装饰依旧。1946年落成,因其建造恢弘,连绵壮观,反映了一定的建筑特色与较高的伊斯兰文化水平。1956年,建筑学家刘致平曾亲为测绘、拍照并给予高度评价。后与其他著名清真寺一起,集为《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广泛流传。1968年“文革”中,大殿又被摧毁,所藏经书尽被毁坏无遗.
1980年落实党的政策后,由全体教民自力更生。献工献料而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较小的寺。1981年竣工,大殿采用钢筋水泥及砖木结构,是古今结合,风格别致的新式建筑。前为雨棚,后为正殿。雨棚两边之顶端,各建一座一暗两明的三层六角式宣礼塔,塔高14.8米。殿前天并两侧配有带出廊厢房,经学堂是9间的两层大楼一座,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另有浴室、宿舍、厨房等55间,总占地面积共7亩。
历年来,西大寺已培养阿訇35人,著名的有了良栋、敏生兰、敏生光等。丁良栋、敏生兰曾游学青海、兰州等地,经学知识丰富,曾任西大寺开学阿訇、敏生光是一位中阿兼备、学识渊博,爱好书法和教史研究的学者。
近年来,该寺因殿小无法容众,又仿照1944年大殿式样,重修大殿。1993年新大殿落成,花岗岩台基;绕以雕凿石护栏,正殿为重檐歇山式,前殿为重檐卷棚式,正殿面宽7间,前殿面宽5间,俱绿琉璃简瓦覆顶,斗拱七踩,飞檐高挑。气势之宏大,作工之精巧,陇上闻名。比之归寺,更增宏丽。
四、临潭县清真南大寺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
邮编:747500
现任教长:马学礼
现任学董:敏绍良
临潭县城关是回族聚居较多的地区。据史载,伊斯兰教在这里的传播是从明代开始。特别是明初,有大批的回族跟随回族将领沐英西征而来。在长期的融合与繁衍中人数有了很大的发展。
1940年左右。临潭县旧城的一部分回族群众接受东乡马万福(俗称果园哈吉)“凭经立教、遵经革俗”学说,尊奉伊黑瓦尼教礼。1944年这部分人从上寺分出,另立折麻提,在教场现南寺东北角几间平房里临时聚众礼拜。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于1945年修起了礼拜大殿,取名清真南大寺,时有马景山先生依据寺名,题楹联曰:“清潭映素月,不染尘垢明性心,真理寓玄机,透彻色妙悟本然;南针指迷津,冲风破浪登道崖,寺字朝至尊,克己复礼希天爵。”
清真南大寺初建大殿为砖木结构。占地400平方米,分正殿与前厅,典雅庄重。大殿北面院落,东百两面修同一式样的瓦房,东北角修建水堂。正北房作讲经室。全寺占地面积5亩多。
清真南大寺的第一任开学为创立人马六十五阿旬。该阿訇品学兼优,任教期间以身作则,重视依麻尼的说解。马阿旬去世后又从青海搬来敏万清阿旬开学。敏阿訇广闻博学,擅长经文书写,会通中阿文化,尤为人称道的是,能对整本《古兰经》全部背诵。此后的接任者是著名经师,临夏高家庄的刘志忠阿旬,在他身边慕名前来习经的有5O多人。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清真南大寺创建以来的鼎盛时期。在刘阿訇的精心培养下。有:敏绍贵、冶发荣、王而力、苟阿旬、刘生华、刘生俊、金正学、马尤士夫、素来么乃等阿訇穿衣后,分布在兰州、临夏、东乡、窑街、岷县及青海各大清真寺开学。其中除个别阿訇外,近几年多数已去麦加朝觐。
1958年清真寺关门,改为粮仓。文革”中清真寺竟然被拆毁。198O年党中央落实了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根据宗教活动的需要,清真南大寺经过认真筹备,在张国俊等的倡导下,于1983年正式开工重建,经过一年多时间,建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殿面积504平方米。1985年3月完工后举行了落成典礼。1986年上半年又修建了一栋楼房,供讲经和住宿之用,竣工后聘请岷县知名阿旬刘生俊前来开学,现在学经的满拉有4O多人。近几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回族群众的智力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已不满足现有水平,为了交流中西文化,有的在国外求学,有的在高等院校深造。现在南大寺折麻提中有二人在巴基斯坦学习,有一人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有二人在北京经学院学习伊斯兰经典。一代新型的、具有中阿文化的青年学者正在成长起来。
据1988年底统计,清真南大寺有教民332户,1780人。
五、 临潭县清真老南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