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法宝巴非特确定性风险股票 |
分类: 股市天下 |
法宝二:注重确定性和低风险。
实际上,在上面“巴氏价值投资”中就包含了巴菲特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和考量。巴菲特选股四大标准,无论是深入了解企业业务、有持久竞争力、德才兼备的管理层、合适的买入价格,还是识破“市场先生”弱点的逆市而动,以及在符合四条标准之上的长期持有而不是频繁操作,这些无不是为了提高确定性并降低投资风险的。注重确定性和低风险实际上是“巴氏价值投资”内含的重要一环,但为了特别强调巴菲特的风险观以及巴菲特如何将投资风险控制到最低这一点,在此专门独立讨论,将“注重确定性和低风险”作为巴菲特的第二大法宝。
什么是风险?风险是当你在马路上开车时,发生车祸受伤甚至车毁人亡的可能性;风险是你精挑细选娶了一位“孟姜女”,结果婚后不久就发现老婆变成了“潘金莲”;风险是当中国男足在对阵亚洲某鱼腩球队时你以为赢定了,结果中国队却是“90分钟不射”一球未进反被对手连灌三球……。正如你我所理解的,风险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者说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同样道理,对投资而言,人们对投资风险的表述和定义常有以下五种: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的可能性;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本金损失的可能性;可能损失的程度。这五种定义我们都很好理解,其本质就是说投资风险就是指损失的可能性及程度或者说是不确定性。可喜的是,在什么是投资风险这一点上股神巴菲特与我们大多数人这些简单的常识一致。
然而信奉有效市场理论及资产组合理论的学术界和华尔街普遍将股票风险等同于该股票的波动性,并且用β值表示股票相对于市场的波动性,该理论认为某只股票相对于市场的波动性越大即β值越大则说明该股票的风险越大,巴菲特对这种风险定义不以为然。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中他说:“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是实在有点离谱,甚至荒谬,举例来说,根据β理论,若是有一种股票相对于大盘下跌幅度更多,就像我们在1973年买进华盛顿邮报股份的时候一样,那么其大幅下跌后风险反而比其原来高股价时更高,那么要是哪天有人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把整个公司卖给你时,你是否也会认为这样的风险太高而予以拒绝呢?”客观的说,β理论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其在理论逻辑上也是成立的,但有一个问题,β理论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是:股票市场是完全有效的。而现实中完全有效的股票市场是不存在的,所以基于这一前提假设的β理论在现实中应用就要打折扣了,折扣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的有效程度。现实中美国股市因为制度建设较为完善、信息披露充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等原因其市场有效性比较高,大部分时候算是“有效”的,但离“完全有效”还是有一定距离,在巴菲特看来美国股市离完全有效差的更远,由于“市场先生”的情绪无常,有时甚至完全失去理性,“(市场)有效和总是有效的差别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大”巴菲特断言道,所以应用基于完全有效市场假设的β理论来衡量现实中的股票风险无疑是非常可笑的。(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离美国又不知差了多少。)
在揭露了β理论的荒谬之后,接着巴菲特这样阐述了自己的风险观:“在评估风险时,β理论的学者根本就不屑于了解这家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都在干什么,它的负债情况如何,他们甚至不愿意知道公司的名字叫什么,他们在乎的只是这家公司的历史股价(β值由公司历史股价波动中算出来)。相对地,我们从来不理会这家公司过去的股价,我们期待的是尽量能够得到更多的有助于我们了解这家公司的资讯。我们认为投资人应该评估的风险是他们在其预计持有期内从一项投资中所收到的所有税后收入,是否能够让他保有原来投资时所拥有的购买力再加上合理的利率。虽然这样的风险度量无法做到像一项工程般的精确,但至少可以做到足以让你做出有效判断的程度。在做风险评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下面几点:(1)这家公司长期竞争能力可以衡量的确定程度;(2)这家公司管理层发挥公司潜能并有效运用现金的确定程度;(3)这家公司管理层将企业利益回报股东而非中饱私囊的确定程度……”显然,从以上的话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将风险定义为公司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经营竞争能力的确定性、管理层是否最大化股东利益的确定性。在巴菲特的逻辑中,公司未来面临的各种确定性越高,则损失的可能性越小,风险越小。
巴菲特多次说过:“宁要确定性的一般,也不要不确定的伟大。
实际上,在上面“巴氏价值投资”中就包含了巴菲特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和考量。巴菲特选股四大标准,无论是深入了解企业业务、有持久竞争力、德才兼备的管理层、合适的买入价格,还是识破“市场先生”弱点的逆市而动,以及在符合四条标准之上的长期持有而不是频繁操作,这些无不是为了提高确定性并降低投资风险的。注重确定性和低风险实际上是“巴氏价值投资”内含的重要一环,但为了特别强调巴菲特的风险观以及巴菲特如何将投资风险控制到最低这一点,在此专门独立讨论,将“注重确定性和低风险”作为巴菲特的第二大法宝。
什么是风险?风险是当你在马路上开车时,发生车祸受伤甚至车毁人亡的可能性;风险是你精挑细选娶了一位“孟姜女”,结果婚后不久就发现老婆变成了“潘金莲”;风险是当中国男足在对阵亚洲某鱼腩球队时你以为赢定了,结果中国队却是“90分钟不射”一球未进反被对手连灌三球……。正如你我所理解的,风险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者说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同样道理,对投资而言,人们对投资风险的表述和定义常有以下五种: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的可能性;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本金损失的可能性;可能损失的程度。这五种定义我们都很好理解,其本质就是说投资风险就是指损失的可能性及程度或者说是不确定性。可喜的是,在什么是投资风险这一点上股神巴菲特与我们大多数人这些简单的常识一致。
然而信奉有效市场理论及资产组合理论的学术界和华尔街普遍将股票风险等同于该股票的波动性,并且用β值表示股票相对于市场的波动性,该理论认为某只股票相对于市场的波动性越大即β值越大则说明该股票的风险越大,巴菲特对这种风险定义不以为然。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中他说:“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是实在有点离谱,甚至荒谬,举例来说,根据β理论,若是有一种股票相对于大盘下跌幅度更多,就像我们在1973年买进华盛顿邮报股份的时候一样,那么其大幅下跌后风险反而比其原来高股价时更高,那么要是哪天有人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把整个公司卖给你时,你是否也会认为这样的风险太高而予以拒绝呢?”客观的说,β理论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其在理论逻辑上也是成立的,但有一个问题,β理论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是:股票市场是完全有效的。而现实中完全有效的股票市场是不存在的,所以基于这一前提假设的β理论在现实中应用就要打折扣了,折扣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的有效程度。现实中美国股市因为制度建设较为完善、信息披露充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等原因其市场有效性比较高,大部分时候算是“有效”的,但离“完全有效”还是有一定距离,在巴菲特看来美国股市离完全有效差的更远,由于“市场先生”的情绪无常,有时甚至完全失去理性,“(市场)有效和总是有效的差别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大”巴菲特断言道,所以应用基于完全有效市场假设的β理论来衡量现实中的股票风险无疑是非常可笑的。(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离美国又不知差了多少。)
在揭露了β理论的荒谬之后,接着巴菲特这样阐述了自己的风险观:“在评估风险时,β理论的学者根本就不屑于了解这家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都在干什么,它的负债情况如何,他们甚至不愿意知道公司的名字叫什么,他们在乎的只是这家公司的历史股价(β值由公司历史股价波动中算出来)。相对地,我们从来不理会这家公司过去的股价,我们期待的是尽量能够得到更多的有助于我们了解这家公司的资讯。我们认为投资人应该评估的风险是他们在其预计持有期内从一项投资中所收到的所有税后收入,是否能够让他保有原来投资时所拥有的购买力再加上合理的利率。虽然这样的风险度量无法做到像一项工程般的精确,但至少可以做到足以让你做出有效判断的程度。在做风险评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下面几点:(1)这家公司长期竞争能力可以衡量的确定程度;(2)这家公司管理层发挥公司潜能并有效运用现金的确定程度;(3)这家公司管理层将企业利益回报股东而非中饱私囊的确定程度……”显然,从以上的话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将风险定义为公司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经营竞争能力的确定性、管理层是否最大化股东利益的确定性。在巴菲特的逻辑中,公司未来面临的各种确定性越高,则损失的可能性越小,风险越小。
前一篇:一阴穿四线 恶图
后一篇:深圳中小板是火烈暴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