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大盘终于没能继续延续红周一的强势表现,K线上20日线被跌穿,市场仿佛弹奏起《十面埋伏》曲调来,这似乎与牛市不太协调。个股方面,7成股票持续出现阴跌,一道道关口、形态在没看到抵挡就破掉了,因此有人把这次下跌,比做是5:30的下跌。应该说此比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大多数个股的累计跌幅一样非常的大,多的也达到50%的地步。1:9现象中的1或2,滞涨特征十分突出,希望它们再次展开大规模的上升,难度已经是相当大的了。从大热点上看,金属与航空,煤炭及钢铁板块,机构减仓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过从整个牛市角度去寻找,还是有众多优质个股,虽然基本面非常突出,但仍然没有什么上佳表现,股价处于与指数的上涨极不相称的位置。
从这一点分析,本人觉得,也许这又是行情未完的表象。自7月开始以来的行情,很大程度上完全是基金主导的行情,除了基金持仓较重的股票,涨幅巨大外,其它的如券商,民间资本持仓以及持仓比较分散的优质股,基本处于始终没有新多资金加盟推动的状态,所以这类个股,目前的股价并没有完全反应其牛市的正常价值,或许这就是今年的6000点牛市与往年牛市上涨的最大不同了。因此我们要反思这一现象,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增大,基金主导市场已成不争之事实,基金的特点就是注重蓝筹,注重流动性,但是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也有其伪价值投资的一面,喜欢相互共生共寄,对于有中小机构提前占有的优质股,各大券商持有的股票,或者民间私募大户介入的优质品种却不屑介入,与自己关系不深或者关系一般化的的上市公司也不会积极进入,就使得这些公司股票长期处于价值不能被充分发掘的地步。另外基金通常还喜欢利用业绩公布的空挡来打股票进出的时间差,比如在公布基金季度报告或者上市公司季度报告之前,基金增仓品种就会出现短时间内的大幅拉抬股价,而当真正增减仓公布信息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其增仓品种股价又会回落,短期套住部分根据滞后消息买入的股民,尤其是每年的第3季度报告公布,由于十一长假,十月中下旬是季报公布高峰期,基金或因为上市公司季报或因自身业绩报告,都会使其投资组合展现在投资者面前,截止到9月30日的持仓信息应该说是及时比较准确的,所以基金此时要做的就是淡化或者弱化他们增仓的股票,避免引起人们的过度关注。另一方面,基金1-9月的业绩超额增长与高换手率也引起了管理层的密切关注,特别是一些基金管理上出现的不到位,投资理由的欠缺等等,都使得基金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需要一个深刻反思过程。
鉴于此,我认为10月下旬的大盘将是一个“易跌难涨”时期,操作短线难度极大,热点变换极快,反思时期的操作不应该过于激进,保守观望效果要远远大于频繁进出。指数上也不会有大的建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