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股市天下 |
春节前最后一周,我只想对大家说:不要争论,只谈牛市。中国不仅需要一个健康的、持续的资本市场,同时也需要一个健康的、宽容的心态来看待股票的上涨,因为无谓的争论已经浪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再犯错误了!近期泡沫论的抬头,已经妨碍了市场的自然调节规律,引发的基金大规模赎回潮,动荡了股市和投资人的长治久安。本周的2根实体阳线,是主力对近期舆论方面错误的重新宣誓和纠正。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的价值在春节休市的沉睡中仍将充分施展出它本性的光芒,因为主力是不会让自己的真金白银放假过年的,所以我在《沙砾里的骆驼,不想卧就站起来》一文中,更倾向于骆驼马上站起来的。对于“泡沫论”,我认为没有必要过于渲染,我们要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研究泡沫,适当的泡沫对经济,对社会,对历史的发展、进步是有利的,也是必须的。产生泡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和资本高速流通的结果,如果思想和资本失去了高速度的特性,那么主观能动性也就会被禁锢起来,一潭死水和没有创新力的社会,都是没有前途的,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必然下降,这我在《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谈政府的经济决策行为》中已经有所论述。不该干预的时候就不能匆忙干预,有时候愿望不一定会与希望的结果一致,因此选择C点是有学问的,对于当前资本发展可能出现的泡沫,我们可以警示,但不必在舆论上争的漫天飞,因为人们都有自己的眼睛。所以股市涨才是健康的,才与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所以我说:不谈泡沫,只谈牛市。
附:<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谈政府的经济决策行为》
一、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与政府的市场间断点作用
1.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如果一个变化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其他人员的福利减少,这个变化就增加了社会福利;如果一个社会所有的这样的变化都已实施,那么,该社会就达到了最优状态,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是有条件的:(1)经济信息的完全与对称;(2)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4)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5)交易成本忽略不计;(6)交易双方是完全理性的。很显然,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特征的上述6个条件的市场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找不到,但是否就说明了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微观基础的痕迹呢?笔者认为,通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推理,这种理想化的标准仍有相当的实际意义。
2.政府市场间断点作用模型。笔者建立此模型作如下四项基本假定:(1)市场是由诸多要素市场构成,各个要素市场的每一个子环节无限细分,起初,均是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2)只有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的市场状态,个人与社会的福利才会增进,社会才会稳定,而完全垄断的市场,社会福利是减少的;(3)完全竞争市场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均衡状态,但其存在是不连续的,也是不易保持的,而表现为跳跃式上行;(4)完全竞争市场的水平起初都是低层次的(相当于国民收入在低一级水平),要使自由竞争的水平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必须完成完全竞争市场动态的自动跳跃,称之为”间断点跳跃”。这种跳跃是垄断自行实现的,垄断形成之后,只有通过政府的强制行为,才能稳定地回到新一级完全竞争状态,上述基本假定可用图1-1表示。
图1-1 政府市场间断点跳跃控制图模型
(1)a、b、c为三个完全不同层次的完全竞争市场状态,此市场可被认为信息是畅通的,商品的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厂商的进入与退出是自由的,厂商的产出量最大,成本最低,此状态下,竞争机制可以发挥到最大限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达到了最优化状态,可以使整个社会达到福利的最大化。但是,这种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不易保持的,而且起初的自由竟争状态都是低水平的,竞争的水平大小依次为c>b>a,并且总有一种力量驱使它跃向更高的层次,这种力量就是垄断或者叫做“私心”。
(2)A → B → C → D 的跳跃过程。AB段可认为是垄断竞争阶段,BC段是高度垄断阶段,AB段对个人的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增进还有一定的贡献,但BC段可以认为对整个社会福利已带来损害,但对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增进。这种损害大多数人及整个社会福利的经济行为,必然会在一定的时点上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如果政府不进行及时的宏观干预,打乱已形成的高度垄断或对垄断进行限制,那么,这种垄断就会自行膨胀,由C点急剧上升至C′,进而形成C′D′的垄断自行大崩溃---即经济危机,直到经济危机结束时又自行进入下一轮的完全竞争状态b′,但b′是较有政府干预形成的b的层次低一些的水平,因为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在经济危机期间都已大幅丧失。
CD段为政府经济决策的调控实施段。其调控的目的是遏止进一步膨胀的超垄断,打乱现有的已高度垄断化的市场形态,使原来垄断形成的高度有序重新变成无序的自由竟争状态,打乱有序后的无序竞争开始时可能有些混乱,但这有利于市场的结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竞争基点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增进。b是较a基点提高了的完全竞争状态,其福利水平也较a有了一定的改善,社会又将重新回到稳定发展的阶段,显然,选定C点对政府决策很重要。
3.政府的经济决策。(1)限制垄断,制定反垄断法。因为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发展是自发进行的,发展到什么时候才为垄断,不是很好界定的,对于自由竞争时期,要大力鼓励竞争。只有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市场层次进入了高度分化之后,才有可能是进入了垄断。但什么时候开始限制垄断,也需要有评判的标准,这些必须以法制的形式进行严格界定,由政府组织统一研究,指定《反垄断法》,以减少操作上的不规范,既要防范在低水平时就开始进行反垄断,又要防范经济危机已经开始,反垄断过迟。(2)解散已经形成的垄断组织,并正确引导,向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国电信市场长时期低水平垄断,使得价格居高不下,服务质量很差,电信设施老化,信息处理速度缓慢,员工无责任心,无创造性,严重损害了个人及社会福利,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政府出台打破电信行业垄断的措施,有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全面提高和竞争层次上台阶。(3)引导市场,促进公正竞争。鼓励自由竞争,简化和降低民间办企业的手续,培植大量的竞争者融入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使自由竞争更完备、充分地发挥自由竞争的优势,调动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政府有权力和义务使市场竞争朝自由平等方向发展。(4)指导市场的结构调整,缓和打破垄断初期的负面影响。在打破垄断的初期,往往会出现无序混乱加剧的局面,社会会出现一定的动荡,个人福利迅速减少。此时,若政府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并在社会保障上给予一定的福利支持,从而使市场更快、更好地回到完全竞争状态,并可以提高完全竞争水平的层次。
二、边际效用递减与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1.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福利经济学认为: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效用较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效用较高,较低的社会国民收入边际效用对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与交换的正常循环是不利的。实现国民收入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可以提高整个国民收入的边际效用,进而达到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但是,由庇古等福利经济学家提出的收入均等化主张,并以此作为国民收入最优分配原则,却不能简单地加以利用。理由有三:第一、收入均等化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发挥,扼杀了竞争者追求高收益的原动力,最终失去了竞争。第二、它不利于完全竞争向垄断的转化,使垄断停留在低级水平,也不会出现完全竞争市场的间断点跳跃。第三、收入均等化看似国民福利最优,实际上忽略了整个国民收入水平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使整个社会、个人福利停留在低一级状态,不会得到有效的增进。但是,由于完全竞争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会走向垄断,而垄断又必然会引起财富的集中,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扩大,使少数人得到巨额的垄断利润,这些人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较低,又反过来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活跃,最终影响社会福利与个人福利,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有必要对国民收入进行适度的再分配,而扮演这一角色的只能是政府。
2.政府的收入再分配决策。(1)累进税率制。政府在兼顾了竞争和垄断二者的关系的同时,采用货币收入的累进税率制提高整个社会国民收入的边际效用,增进全社会的福利,以此稳定市场,确保竞争得以实现。(2)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的巨额国有资产收益及税收,是国民收入总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一部分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外,其余部分均需为整个社会的稳定作出贡献,为CD段的调整提供自己的福利保障,即提供医疗、养老、失业、教育等福利基金及社会保险,还需要抽出一部分建设国防,提供军事、社会治安、基础研究等费用。(3)政府作用消除外部不经济。完全竞争和垄断均不能解决外部不经济的问题,如空气污染、生态失衡、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犯罪事件等。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法规,一方面,要求企业主注意外部经济效应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促进公共设施的建设,进而增进全社会福利,促进当前经济体制的改革。
综上所述,政府的决策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必不可少,与国民福利的提高密切相关,对市场的稳定意义重大。但政府的作用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泛施政策只会给市场带来灾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政府决策行为的控制区域。
笔者1999年撰此文(曾经发表于《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11月5日出版的专刊
[img][/img][img][/img]
附:<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谈政府的经济决策行为》
一、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与政府的市场间断点作用
1.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如果一个变化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其他人员的福利减少,这个变化就增加了社会福利;如果一个社会所有的这样的变化都已实施,那么,该社会就达到了最优状态,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是有条件的:(1)经济信息的完全与对称;(2)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4)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5)交易成本忽略不计;(6)交易双方是完全理性的。很显然,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特征的上述6个条件的市场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找不到,但是否就说明了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微观基础的痕迹呢?笔者认为,通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推理,这种理想化的标准仍有相当的实际意义。
2.政府市场间断点作用模型。笔者建立此模型作如下四项基本假定:(1)市场是由诸多要素市场构成,各个要素市场的每一个子环节无限细分,起初,均是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2)只有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的市场状态,个人与社会的福利才会增进,社会才会稳定,而完全垄断的市场,社会福利是减少的;(3)完全竞争市场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均衡状态,但其存在是不连续的,也是不易保持的,而表现为跳跃式上行;(4)完全竞争市场的水平起初都是低层次的(相当于国民收入在低一级水平),要使自由竞争的水平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必须完成完全竞争市场动态的自动跳跃,称之为”间断点跳跃”。这种跳跃是垄断自行实现的,垄断形成之后,只有通过政府的强制行为,才能稳定地回到新一级完全竞争状态,上述基本假定可用图1-1表示。
图1-1 政府市场间断点跳跃控制图模型
(1)a、b、c为三个完全不同层次的完全竞争市场状态,此市场可被认为信息是畅通的,商品的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厂商的进入与退出是自由的,厂商的产出量最大,成本最低,此状态下,竞争机制可以发挥到最大限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达到了最优化状态,可以使整个社会达到福利的最大化。但是,这种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不易保持的,而且起初的自由竟争状态都是低水平的,竞争的水平大小依次为c>b>a,并且总有一种力量驱使它跃向更高的层次,这种力量就是垄断或者叫做“私心”。
(2)A → B → C → D 的跳跃过程。AB段可认为是垄断竞争阶段,BC段是高度垄断阶段,AB段对个人的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增进还有一定的贡献,但BC段可以认为对整个社会福利已带来损害,但对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增进。这种损害大多数人及整个社会福利的经济行为,必然会在一定的时点上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如果政府不进行及时的宏观干预,打乱已形成的高度垄断或对垄断进行限制,那么,这种垄断就会自行膨胀,由C点急剧上升至C′,进而形成C′D′的垄断自行大崩溃---即经济危机,直到经济危机结束时又自行进入下一轮的完全竞争状态b′,但b′是较有政府干预形成的b的层次低一些的水平,因为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在经济危机期间都已大幅丧失。
CD段为政府经济决策的调控实施段。其调控的目的是遏止进一步膨胀的超垄断,打乱现有的已高度垄断化的市场形态,使原来垄断形成的高度有序重新变成无序的自由竟争状态,打乱有序后的无序竞争开始时可能有些混乱,但这有利于市场的结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竞争基点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增进。b是较a基点提高了的完全竞争状态,其福利水平也较a有了一定的改善,社会又将重新回到稳定发展的阶段,显然,选定C点对政府决策很重要。
3.政府的经济决策。(1)限制垄断,制定反垄断法。因为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发展是自发进行的,发展到什么时候才为垄断,不是很好界定的,对于自由竞争时期,要大力鼓励竞争。只有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市场层次进入了高度分化之后,才有可能是进入了垄断。但什么时候开始限制垄断,也需要有评判的标准,这些必须以法制的形式进行严格界定,由政府组织统一研究,指定《反垄断法》,以减少操作上的不规范,既要防范在低水平时就开始进行反垄断,又要防范经济危机已经开始,反垄断过迟。(2)解散已经形成的垄断组织,并正确引导,向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国电信市场长时期低水平垄断,使得价格居高不下,服务质量很差,电信设施老化,信息处理速度缓慢,员工无责任心,无创造性,严重损害了个人及社会福利,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政府出台打破电信行业垄断的措施,有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全面提高和竞争层次上台阶。(3)引导市场,促进公正竞争。鼓励自由竞争,简化和降低民间办企业的手续,培植大量的竞争者融入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使自由竞争更完备、充分地发挥自由竞争的优势,调动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政府有权力和义务使市场竞争朝自由平等方向发展。(4)指导市场的结构调整,缓和打破垄断初期的负面影响。在打破垄断的初期,往往会出现无序混乱加剧的局面,社会会出现一定的动荡,个人福利迅速减少。此时,若政府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并在社会保障上给予一定的福利支持,从而使市场更快、更好地回到完全竞争状态,并可以提高完全竞争水平的层次。
二、边际效用递减与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1.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福利经济学认为: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效用较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效用较高,较低的社会国民收入边际效用对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与交换的正常循环是不利的。实现国民收入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可以提高整个国民收入的边际效用,进而达到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但是,由庇古等福利经济学家提出的收入均等化主张,并以此作为国民收入最优分配原则,却不能简单地加以利用。理由有三:第一、收入均等化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发挥,扼杀了竞争者追求高收益的原动力,最终失去了竞争。第二、它不利于完全竞争向垄断的转化,使垄断停留在低级水平,也不会出现完全竞争市场的间断点跳跃。第三、收入均等化看似国民福利最优,实际上忽略了整个国民收入水平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使整个社会、个人福利停留在低一级状态,不会得到有效的增进。但是,由于完全竞争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会走向垄断,而垄断又必然会引起财富的集中,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扩大,使少数人得到巨额的垄断利润,这些人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较低,又反过来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活跃,最终影响社会福利与个人福利,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有必要对国民收入进行适度的再分配,而扮演这一角色的只能是政府。
2.政府的收入再分配决策。(1)累进税率制。政府在兼顾了竞争和垄断二者的关系的同时,采用货币收入的累进税率制提高整个社会国民收入的边际效用,增进全社会的福利,以此稳定市场,确保竞争得以实现。(2)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的巨额国有资产收益及税收,是国民收入总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一部分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外,其余部分均需为整个社会的稳定作出贡献,为CD段的调整提供自己的福利保障,即提供医疗、养老、失业、教育等福利基金及社会保险,还需要抽出一部分建设国防,提供军事、社会治安、基础研究等费用。(3)政府作用消除外部不经济。完全竞争和垄断均不能解决外部不经济的问题,如空气污染、生态失衡、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犯罪事件等。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法规,一方面,要求企业主注意外部经济效应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促进公共设施的建设,进而增进全社会福利,促进当前经济体制的改革。
综上所述,政府的决策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必不可少,与国民福利的提高密切相关,对市场的稳定意义重大。但政府的作用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泛施政策只会给市场带来灾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政府决策行为的控制区域。
笔者1999年撰此文(曾经发表于《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11月5日出版的专刊
[img][/img][img][/img]
后一篇:牛市到底拼杀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