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辛弃疾词作中的用典

(2007-07-02 17:22:39)

          论辛弃疾词作中的用典

                 

                 前言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一位领军人物,他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延伸了李白、苏轼的豪放诗风,同时也将“文人爱国”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就思想内容而言,他以文入词,大河高山、衰柳斜阳、剪红刻翠自不缺乏,上古英辈、前代豪士也频频出现,成为他寄发情感的符号;就艺术特色而言,他以雄浑豪壮为主,清新雅致为辅,主题多样,各体兼善,不是一味纵横不羁、漫无边际,而是善于组合意象,并赋予其人的感情态度,委婉摇曳,想象丰富,刘克庄谓辛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尽管不无夸张,也道出了辛词的内容之广与风格之奇。

    用典是中国古代诗人惯用的手法,如果用得恰当,可以借古讽今,得出言外之意,如若不当,或过于冷僻繁多,则成了累赘,有碍主题的发挥。用典又可称为引用。根据用典的方式可分为用明典——直接用典和用暗典——隐晦曲折地运用或变换运用;根据用典的内容可分为引言、引事、引文。所谓“言”,指的是古代或现代流行的话语,所谓“文”,指的是古人经典式的文章,所谓“事”,指的是古书、史迹中留下的事情。

    在辛弃疾的词中,用典不可谓不多,而且颇具特色,与他的爱国热情与郁郁不得志结合紧密,体现一代词坛泰斗的壮丽风采。

             (一)直接用典

《水龙吟  登建康商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谣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鬓。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拭英雄泪。

    这首词是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年)作者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所作。上阕写自己登高远眺,触景生情。作者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表达自己的“愁”和“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落日数语,不减王粲《登楼赋》。”下阕抒情言志,连用三个典故。第一个典故说自己不愿像张翰一样弃官还乡,即便想还乡,家乡也已经被金兵所占了。第二个典故是说许汜在国家大乱时求田问舍,被刘备等人看不起,自己不能像他那样只顾自己的安乐窝,否则无颜见天下英雄。第三个典故是东晋大司马桓温见到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皆十围”,感叹时光流逝,慨然曰:“树尤如此,人何以堪!”三个典故一气连用,气势夺人,手法巧妙,而且用得凝练巧妙,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得不到赏识、报国无门的抑郁和自叹年华虚度、功业未就的感慨。

《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国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这篇是作者送别友人之作。词中立足于国家兴亡这一思想高度,采用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抒发了自己追求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抨击了南宋王朝妥协投降政策,对友人张仲国寄予很大的希望。

    他巧妙地把咏史、感今和惜别三者结合起来。同时还借“兴元”这一地名来大做文章,明褒暗贬,一箭三雕,肯定刘邦,讽刺南宋的无所作为;赞美萧何追韩信,在于揭露南宋镇压和打击人才;写张良,又巧妙联系张仲国,寄托作者统一祖国的希望。

 

             (二)化用旧典

 

《丑奴儿 书博山道壁中》: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他虽常闲游于博山道中,却念念不忘国家大事,因此心中十分愁闷。古人爱登楼远眺,写下忧国忧民、壮志难酬之作。辛弃疾少年时无忧无虑,却感染上古人赋中含愁的习惯,但偏偏心中无愁,但又想作诗,只能“强说愁”。等到自己宦海沉浮,目睹国土难收,使得壮志难酬,心中对于“愁”字才有了深刻的体会。但这份愁却又是那样的沉重、深远,以至于到了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地步,值得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聊以谴怀而已。词中“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是明引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使李清照“欲说还休”的闲愁暗恨只不过是一己之愁之恨,而辛弃疾的愁与恨却代表着与之志向相投的爱国志士的愁与恨,气魄貌似狭窄,实则广阔。从这一点看来,辛弃疾擅长将狭窄的、个人化的小愁小恨点化为更深更广的大愁大恨,境界为之一变。而支撑他这种风格的就是一腔爱国热情和为国献身终不得成的怅恨。

 

              (三)总结

    总的看来,辛弃疾词作中的用典,无论是用明典还是化用旧典,都围绕着“爱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这三大主题。他的词中有伟丈夫气,有英雄气,也有书生气,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剑指西风、神情忧愤的文士形象。他的这一类词中莫不笼罩着一层浩燃正气,但这种浩然之气却又是受压抑的。想他空负才华,无奈何朝廷昏庸,亲佞远贤,偏安南方,整个政治策略与他的思想恰好相反。他的苦闷是不可消解的,落于笔尖才会千汇万状、感情真挚,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精神是相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之子于归
后一篇:万点飞红(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