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对古代刺客的态度及感情
——读《刺客列传》有感
赤峰学院汉文系05级专科班
宋雪冰
前言
太史公司马迁是千古以来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他的伟大之处一方面表现在录述历史的详尽生动,《史记》独特的体式表现出可贵的开拓精神,另一方面表现在建立了一种恢弘大气的历史观。《史记》是男人的世界,勇武有力之人和聪明多智之士是本书的主人公,他们各自播洒出自己独特的人生光彩,张扬出自强不息的人生风格,肩负着书写历史的神圣的重担。但除了刘邦项羽秦皇汉武、张良子胥晁错贾谊和孔丘韩非孙武老庄,司马迁还破天荒地收录了一大批古代的刺客人物,他们大多属于当时社会的边缘人物,有的效命于君王,有的栖身于市井;他们精勇猛锐,誓死如归,受人之托,终人之事,重义轻身,知恩图报、慷慨行侠,行为常常出人意表,思想往往特立独行,树立起一种罕见罕闻而又荡气回肠的生命坐标。
[关键词]:勇武 重义
悲壮 苍凉
(一)曹沫——三战败北英风在
匕首寒光慑桓公(1)
曹沫,即是《左传》中那个毛遂自荐、一鼓作气击败敌军的曹刿。在那里,曹沫是一个自信、镇定、善于把握时机的主帅,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一定的彰显。而《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曹沫却换了一个人,或者说,本文体现出曹沫的另一种优秀的素质。
开篇写道由于曹沫勇武有力,因而得到尚武的鲁庄公的青睐和重用。但他日后在与齐国的作战中却三战败北,被迫割地求和,可谓颜面无存,不过鲁庄公还算宽厚,依旧重用他。庄公此举虽然照顾了曹沫的脸面,可曹沫本人却一定十分不安,正所谓“食君之禄,终君之事”,曹沫在心中默默积蓄着愤怒和惭愧,他决定迟早要为庄公夺回失地,同时挽回自己的面子,重新树立在军中、国家的威信。
机会说来就来。一次齐桓公与鲁庄公举行一个订立盟约的仪式,国家首脑会盟,全场戒备森严。这时曹沫突然抢到齐桓公面前,拔出匕首劫持了他,周围齐国的文武百官顿时间手足无措——“桓公左右莫敢动”(2),足见曹沫此举的突兀与震慑之威。但桓公身经百战,当下强作镇定,淡淡冷笑道:“子将何欲?”曹沫说,你们齐国实在欺人太甚,一再侵占我们鲁国的国土,而今已经到了鲁城一旦崩塌就会压倒在你们齐国境内的地步,哼,君侯你还是好好想想吧,说什么也得给我们一个交代!(转译原文)这番话既理直气壮又咄咄逼人。齐桓公好汉不吃眼前亏,他深知曹沫既然胆敢于众目睽睽之下白刃相加,一定已抱必死之心,如若不允归还鲁国失地,后果定然是玉石俱焚,周围护卫又投鼠忌器,上前营救已是无望。齐桓公当下只得长叹一声,被迫答应。曹沫见他已经允诺,立即丢掉匕首,昂然下坛,重新归坐——“背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司马迁对曹沫过人胆识的溢美之情一展无余。齐桓公堂堂一代霸主,当众受挟,自然惊怒不已,曹沫刚下坛就想毁约,但政治智商相当了得的管仲却知道如果当众毁约,天下人定然齿冷,嘲笑齐国言而无信,因此力劝齐桓公暂且忍耐一二。而曹沫本人也一定明白这个游戏规则,知道齐桓公不会自取其辱,所以他在要挟成功之后毫无顾忌地飘然下坛,真可谓智勇兼备。然而即便如此,倘若中途有变,那便是功败垂成、血溅盟坛,包括鲁庄公本人都很有可能受到伤害,令人思之后怕,而这一节我想曹沫本人也不会没有料到,但时机难逢,纵使不成,有死而已,猛烈之风,令人景仰。经此一役,“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披坚执锐,斩将夺城,自然是将帅风范、军中翘楚,但受辱拼死、铤而走险、剑慑敌枭、重夺失地,也是于无可奈何之下的壮士所为,他的孤注一掷虽然有些莽撞,但毕竟做到了保家为国、不辱君命。他的执着,他的果敢,他的决绝,他的从容,得到了司马迁的由衷夸赞和后世读者的感叹。
(二)豫让——壮士此身非无用
残容只为报君恩
春秋战国,概括起来无非“乱世”二字。乱世出英雄,这已是世人皆知并且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情。像晋文公重耳,虽曾流亡异域、潦倒不堪,但终究有一个显赫的身世,并且有一大批志士谋臣从旁辅弼,久经历练之后得成霸业便顺理成章了;像白起,可以统领三军,驰骋沙场;像孙武,可以操演宫女,取信于王,他们这些人都是时代的弄潮儿、佼佼者。他们的成功,除了依赖自身卓越的才干,“时运”二字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即使才怀随和、德握瑾瑜,倘若生不逢时,或未能为明主、知音所发现、所赏识,则只能如屈原贾生一般抱恨终生了。对于司马迁笔下的大多数刺客而言,他们原本籍籍无名,离历史的主流较远,若不是司马迁独具慧眼,浓墨重彩地大笔特书,彰显他们的英风伟志,我们后人又怎能目睹他们的风范?而他们在当时不受世人重视的情形也便可想而知了。
正因如此,许多小人物为了报答主人的知遇之恩,甘心变成舍生忘死的刺客,豫让便是如此。
豫让是晋国人,先后臣事过范氏和中行氏,都没有理想的作为。后来他投奔了智伯。智伯不久为赵、韩、魏联军所败,身死人手,头颅被恨己入骨的赵襄子制成了酒器。由于智伯生前以国士之礼对待豫让,于是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雪耻:“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说明了以抱必死之心,但他的行刺过程终究令人闻之胆寒。
为了接近赵襄子,他首先化装成服役囚徒,企图在厕所里进行伏击,不料事败。但赵襄子却因赏识他的侠义情怀,并没有多作为难,随即释放。但豫让是一个“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以诺必诚,不爱其躯”
的好汉,不会就此罢手。他后来竟然自毁面容发肤,连自己妻子都不认得了,只有一个好朋友在街上认出他来,痛惜不已。但很不走运,第二次行刺又失败了,赵襄子面对这样一具顽强执着的生命只能表现出无可奈何,他对豫让的行为十分不解: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为一个死去的人报仇呢?与其这样,岂不空自糟蹋了有为之身?然而在豫让心里,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是他生命全部的意义。他已不抱成功的希望了,在得到宽厚的赵襄子的同意后完成了一个象征性的仪式——“(赵襄子)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击罢,伏剑而死。他的死,使得赵国的志士潸然泪下。在叙述豫让蓄意行刺、终于失败的整个过程中,司马迁表现出了支持重义轻生的态度;对于豫让的死,他特意强调了义士身死的悲壮性。豫让那惊世骇俗的复仇仪式赢得了司马迁无比的赞赏。
(三)
荆轲——易水寒风冲冠发 千载念之有余情
古代刺客中名声最响的莫过于刺秦的荆轲。
刺客大多是一勇之夫,所持守的是一种另类的道义,受正统的诗书礼乐的影响则较弱,而荆轲则是“好读书击剑”的,并且曾经“以术说卫元君”,可惜“卫元君不用”,甚至与孔孟韩非这些社会活动家有几分相似。司马迁之所以特意突出这一点是为了突显荆轲的文武兼备、与众不同。
日后荆轲游历天下,先后遇到两位名叫盖聂和鲁句践的剑客。这二人心胸狭窄,盛气凌人,只因一些小事就瞪视、怒斥荆轲。若换作一般的江湖草莽,定然不甘受辱、怒不可遏,以至于大打出手,乃至于性命相搏,不过是怕人讥笑自己懦弱,爱面子而已。但荆轲则一笑忍之,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优秀的风范被后世的大文豪苏东坡称道,他在《留侯论》里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夫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3)这段精彩至极的文章用来形容荆轲真可谓恰如其分。荆轲不同于一般的为国君效命的勇士,他爱好读书,所以有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会因为一时的愤怒而与人做无聊的争斗,倘若就此与人结怨或失手杀了人,那便难逃刑法的制裁和仇人的纠缠,这样一来,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就无从谈起了。
荆轲后来到了燕国,结识了好多朋友,其中最要好的是高渐离和田光。高渐离是一个市井之徒,爱好击筑,经常与荆轲在大街上狂歌痛饮,击筑为乐,哭笑无常,旁若无人。这二人肝胆相照,豪气相侔,豁达豪放,颇有后世魏晋名士之风。魏晋人物身处乱世,为了避祸而口不臧否人物,佯狂违礼,放浪形骸,借酒浇愁,其实内心是无比痛苦的,因为自己空具昂藏之身而不能有所作为,岂不悲哉!荆轲和高渐离同样如此,他们都是堂堂丈夫,但生逢乱世,并且未遇青眼,终日郁郁,只能通过击筑狂歌来一抒胸中的不平之气。他们的不幸为世人所忽略,幸好得到了司马迁的同情,他们的豪迈气概也赢得了司马迁的青睐,赞美之情力透纸背。田光是燕地的知名人士,属于“贤豪长者”,他颇具慧眼,看出荆轲非寻常之辈,为日后引荐太子丹埋下伏笔。
此时的燕国正慑于强秦之威,旦夕之间便有亡国灭种之虞。基于这种累卵之危,燕太子丹求访天下勇士,意图刺秦。他的老师鞠武推荐了田光,太子对其执礼甚恭,感动了田光,但田光说自己已是烈士暮年,不足以担此重任,于是向太子推荐了蓄志待发的荆轲。
为了报答太子、激励荆轲,田光伏剑自杀,此举惊世骇俗之处犹胜侯赢自刭。荆轲于是义不容辞,答应下来。刺秦一事,谈何容易,还需另一个义士献出自己的生命,他就是得罪了秦王后避难燕国的大将樊於期。秦王此时正在悬赏樊於期的人头,燕国正可借此机会摘取他的首级向秦王邀功,靠近秦王也就容易得多了。但太子仁义,不忍为此。荆轲刺秦之志已坚,暗中找到樊於期,说之以利害,答应会手刃秦王,为他报屠戮父母宗室之仇。樊於期大喜,倾心相投,拔剑自刎,果敢英烈之气令人神为之夺。
太子见荆轲迟迟不动身,以为他已生退却之意,便考虑让副使秦舞阳先行一步,荆轲大怒,说道:“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于是匆匆上路。由于他所等待的帮手没能来,准备得有些仓促,这个不详的信号预示了最后的功败垂成,这一点荆轲本人一定有所预料,所以才会在临行之时唱起那震荡千古的“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当时在易水岸边,秋风萧瑟,为荆轲送行的人白衣白冠,更有高渐离击筑和歌,乐声由悲伤变作雄浑,众人闻之,怒发冲冠。荆轲歌罢蹬车,终不回顾…
…这一段“易水送行”是司马迁平生的得意之作,千载之下,悲壮慷慨之气未减分毫。
秦王的一个亲信受了荆轲的贿赂,在秦王面前说了好话,秦王大喜,以隆重的仪式接见燕国使者。到了大殿,一向飞扬跋扈的秦舞阳见到秦国之盛不禁胆战心惊,正好反衬出荆轲的镇定勇敢。司马迁着重写出这二人鲜明的差异,为的就是呼应前文表现荆轲心怀大勇的文字,心思巧妙,结构合理,已经很有小说的味道了。
秦王于是接见荆轲,荆轲呈上地图,“图穷而匕首见”,秦王大惊,挣脱而逃,左右大臣手无寸铁,空手阻挡刺客荆轲,又恰有一宫廷医师从旁经过,以药囊掷击荆轲。秦王终于拔出长剑,斩断荆轲左腿,紧接着荆轲“身被八创”,被涌上来的秦军卫士乱刀分尸,一代豪杰就此身死。他临死之前“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完成了生命的最后宣言,这不仅是荆轲的心声,也是司马迁本人的心声,他要告诉后人,荆轲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剑术不精,而是因为有更重要的意图才“弄巧成拙”。里面蕴涵着司马迁沉痛的感情。
总结
在司马迁的人生观里,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只要活着就应当有所作为,叱咤风云,流芳百世。在他的笔下,曹抹也好,荆轲也罢,他们各自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为了完成这份责任,他们重义轻生,勇敢无畏,鼓荡起一个烈烈扬扬的人生气韵。在他们伟岸的身躯上,寄托着司马迁本人的雄心壮志,他用简劲有力、苍凉大气的笔调将这些差一点被历史所埋没的小人物塑造成为一个个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人物。另外,他的这种历史观和文风可以看作是中国武侠文学的滥觞。
注释
(1)本文每个小节的副标题均为自拟
(2)本文所有引自《史记》原文者均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世藏书系列之《史记》》为准,以下盖不注明。
(3)引自《古文观止》506页袁紫竹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2第一版
附注:《史记-刺客列传》中共收录曹沫、豫让、聂政、荆轲四位刺客,由于时间仓促,本文没有论析聂政,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