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情怀--送别老编辑彭先初
2023-08-01 15:26:35
当接到彭家报丧时,窗外正夏雨淅沥….
在我诸多的老朋友中,彭先初这位老编辑,可是位老寿星,我们尊称他为彭公。但是悠悠岁月,老者也有终时。上月听说他住院了,原想有机会去探望。结果前天就接到噩耗,老人于2023年7月25日晚仙逝,安详地走了。享年九十五岁。
彭先初1928年8月出生,湖南省双峰县人。他毕生从业于新闻出版,为副总编辑、编审。从1936年起,他先后在湖南武冈县云山小学和洞庭中学念书。在校时就喜爱写作。他高中毕业后,北上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解放不久即参军南下,他先后在新华社解放军四野总分社,开始新闻生涯。1958年转业到长沙《湖南日报》社,任文艺副刊编辑。1965年调到北京,在宋庆龄创办的国家对外多语种综合性刊物《中国建设》-后易名《今日中国》杂志社,任编辑、记者、编辑组长。
我们共事十多年,同在一个办公室,都是承担经济报道,编辑业务上常切磋互助,结为至交好友。早先他曾主持中国地理专栏,对外系统而通俗地介绍中国地理知识。这栏目开设近两年间(1971至1972年),很受外国读者欢迎,所以杂志社领导决定集中汇编成中国地理小册子(英文版)对外发行。在杂志社期间,他奔走于大江南北,采写了大量城乡变迁的新闻通讯。
1972年,我们都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我和彭公成了“同窗”,同住同吃同劳动,度过难忘的岁月。
回北京后,我们又在编辑组都忙于笔耕。我们经常出差,每年几乎好几个月不见面,却在杂志上时有新作见面。特别是国家开始改革开放,杂志要宏扬真实报道的传统,善用事实说话,向国外读者通俗介绍各地新变化。彭公全心投入对外传播业务,以极大热情奔赴农村及沿海地区,采写了一批介绍改革开放进程的新闻通讯报道,以助外国读者具体了解中国的新发展。为介绍中国农村改革起步,作为老编辑,他带领年轻编辑到农村采写安徽农村改革报告之一、之二(1981年10月)。他回湖南农村采写生产责任制改革之一、之二(1982年8月)。1984年10月写《从河南的变迁看新中国35年》、1985年6月写《改革试点武汉市》。他还采写过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报道,如出差新疆、云南、宁夏等地采访。他还采写其他题材的文稿,如小麦专家金善宝、吉林林区见闻、支援宁夏建设、葛洲坝工程建设等等。这些报道,有鲜明的主题,有现场鲜活的亲历见闻,使读者得以具体了解改革开放在中国各方面正在引起的可喜变化。其中河南特稿,是为配合新中国成立35周年,他采访河南35年变迁,以侧面反映新中国的发展。其中结合笔者1949随军南下,经河南所见满目战争创伤,一片荒凉,在路边见到一位从黄泛区流落来的拣煤渣老汉,哭诉在旧社会家破人亡的苦难。35年后河南发生了历史巨变,笔者又采访一位黄泛区来的老农的今天新生活。笔者以深情笔墨,在文末写下“过去的哭泣,今天的欢乐,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就是河南的一部简史”。
1990年初,他调入教育部为中国留学生创办的杂志《神州学人》,任副总编辑,职称编审。他主持这份很有特色的刊物,是我国留学生的重要园地,成为中国在世界各地留学生中外交流的纽带。他多有机会出国访问,1986年赴韩国采访第十届亚运会。1988年率团访问在加拿大和美国的中国留学生。
在编务外,他还积极参加有关社会活动。曾兼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及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他毕生热爱新闻文化事业,勤奋敬业,在职以至离休后仍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出版诸多图书。先后在全国6家出版社出版著作15部,共约150多万字。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出版过通俗的语言著作《王老师话说汉语》。特别是1991年12月离休后,致力于编纂《诗韵字典》。此项编务工程浩大,当时还没能用电脑,靠手工抄录,整理五千多诗词条目,130多万字。他以惊人的毅力,八年磨一剑,终于2005年8月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大受好评。直至晚年,他依然勤于笔耕,出版了个人回忆录《似水年华》和《诗词曲自选集》。为親友为社会留下老编辑的可贵足迹。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在送别的哀思中,老编辑埋头案前的笔耕身影,依然铭刻在我们心中。祝他一路走好,安息天国。也许他依然笔耕不辍,又在书写天国之旅的新篇章吧!
榕叶写于彭公一七忌日祭
2023.8.1
笔耕情怀--送别老编辑彭先初
当接到彭家报丧时,窗外正夏雨淅沥….
在我诸多的老朋友中,彭先初这位老编辑,可是位老寿星,我们尊称他为彭公。但是悠悠岁月,老者也有终时。上月听说他住院了,原想有机会去探望。结果前天就接到噩耗,老人于2023年7月25日晚仙逝,安详地走了。享年九十五岁。
彭先初1928年8月出生,湖南省双峰县人。他毕生从业于新闻出版,为副总编辑、编审。从1936年起,他先后在湖南武冈县云山小学和洞庭中学念书。在校时就喜爱写作。他高中毕业后,北上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解放不久即参军南下,他先后在新华社解放军四野总分社,开始新闻生涯。1958年转业到长沙《湖南日报》社,任文艺副刊编辑。1965年调到北京,在宋庆龄创办的国家对外多语种综合性刊物《中国建设》-后易名《今日中国》杂志社,任编辑、记者、编辑组长。
我们共事十多年,同在一个办公室,都是承担经济报道,编辑业务上常切磋互助,结为至交好友。早先他曾主持中国地理专栏,对外系统而通俗地介绍中国地理知识。这栏目开设近两年间(1971至1972年),很受外国读者欢迎,所以杂志社领导决定集中汇编成中国地理小册子(英文版)对外发行。在杂志社期间,他奔走于大江南北,采写了大量城乡变迁的新闻通讯。
1972年,我们都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我和彭公成了“同窗”,同住同吃同劳动,度过难忘的岁月。
回北京后,我们又在编辑组都忙于笔耕。我们经常出差,每年几乎好几个月不见面,却在杂志上时有新作见面。特别是国家开始改革开放,杂志要宏扬真实报道的传统,善用事实说话,向国外读者通俗介绍各地新变化。彭公全心投入对外传播业务,以极大热情奔赴农村及沿海地区,采写了一批介绍改革开放进程的新闻通讯报道,以助外国读者具体了解中国的新发展。为介绍中国农村改革起步,作为老编辑,他带领年轻编辑到农村采写安徽农村改革报告之一、之二(1981年10月)。他回湖南农村采写生产责任制改革之一、之二(1982年8月)。1984年10月写《从河南的变迁看新中国35年》、1985年6月写《改革试点武汉市》。他还采写过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报道,如出差新疆、云南、宁夏等地采访。他还采写其他题材的文稿,如小麦专家金善宝、吉林林区见闻、支援宁夏建设、葛洲坝工程建设等等。这些报道,有鲜明的主题,有现场鲜活的亲历见闻,使读者得以具体了解改革开放在中国各方面正在引起的可喜变化。其中河南特稿,是为配合新中国成立35周年,他采访河南35年变迁,以侧面反映新中国的发展。其中结合笔者1949随军南下,经河南所见满目战争创伤,一片荒凉,在路边见到一位从黄泛区流落来的拣煤渣老汉,哭诉在旧社会家破人亡的苦难。35年后河南发生了历史巨变,笔者又采访一位黄泛区来的老农的今天新生活。笔者以深情笔墨,在文末写下“过去的哭泣,今天的欢乐,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就是河南的一部简史”。
1990年初,他调入教育部为中国留学生创办的杂志《神州学人》,任副总编辑,职称编审。他主持这份很有特色的刊物,是我国留学生的重要园地,成为中国在世界各地留学生中外交流的纽带。他多有机会出国访问,1986年赴韩国采访第十届亚运会。1988年率团访问在加拿大和美国的中国留学生。
在编务外,他还积极参加有关社会活动。曾兼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及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他毕生热爱新闻文化事业,勤奋敬业,在职以至离休后仍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出版诸多图书。先后在全国6家出版社出版著作15部,共约150多万字。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出版过通俗的语言著作《王老师话说汉语》。特别是1991年12月离休后,致力于编纂《诗韵字典》。此项编务工程浩大,当时还没能用电脑,靠手工抄录,整理五千多诗词条目,130多万字。他以惊人的毅力,八年磨一剑,终于2005年8月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大受好评。直至晚年,他依然勤于笔耕,出版了个人回忆录《似水年华》和《诗词曲自选集》。为親友为社会留下老编辑的可贵足迹。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在送别的哀思中,老编辑埋头案前的笔耕身影,依然铭刻在我们心中。祝他一路走好,安息天国。也许他依然笔耕不辍,又在书写天国之旅的新篇章吧!
榕叶写于彭公一七忌日祭 20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