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太随译译自俄语网站“对不快抱怨会使它加倍.我该怎么办?孔子的建议”

(2021-07-19 10:22:21)

老太随译 译自俄语网站 “对不快抱怨会使它加倍.我该怎么办?孔子的建议

老太译前话:我很喜欢俄国朋友经常会写出别国的谚语或智者的话,以及自己的理解和领会,本来各国自己留传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财富。自从我注意zen站以来,已看到过好多次他们提到孔子、老子等智者的话。惭愧的是我不曾学习过那些话,也可能是学习过又忘记了。在本篇文中作者提到的“孔子几乎一生都致力于研究社会和谐的道德和秘密。他的哲学首先建立在人与自己和周围世界保持和谐的基础上。”的看法,我在自己的博文中也提到过:

 我喜欢孔子,尊敬孔子,愿意在有生之年继续学习有关孔子的知识。因为,据我有限的知识,知道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创立了儒家学说。下面我就想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看法。因为人类是群居的(动物),你看动物群里都是通过打架,强者把弱者赶跑或咬死来解决问题的,人类历史上却也是充满了打打杀杀,也流行着强者胜,但实际上人类不能同一般动物一样,人类要发展,需要文明的发展,光是像其他群居动物一样压服别人是不能取得进步的。你看古代有一些国家曾兴盛一时,把别国征服,自己大修宫殿或预修坟墓,结果虽然宫殿或坟墓留了下来,国家却没有了。而孔子却能在别人光注意打打杀杀之时,提出了以为核心的一套道德体系,他和他的学生提出一系列学说,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道德准则,人与国家之间也要有道德规范,这样平时大家能和谐相处,好好完成自己的事业。而他自己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些规范,他教育好多学生,他首先让这些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接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掌握这些规范,并身体力行;他还带着学生们游走各处宣传讲学。正因为如此,他的学说很能为中华民族的人民所接受并传递下来。

(摘自老太随谈:关于对孔子的看法)

译文.

 对不快抱怨会使它加倍.我该怎么办?孔子的建议

我们周围不断发生一些事件,我们习惯于把它们分为好的和坏的,就像白的和黑的。因此,当我们有一个定义时,我们更容易与之互动和理解。然而,贴上某种标签可能会影响我们认清现实,甚至会造成扭曲。

 

然而,标签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同时又简单的生活中找到方向。对我们来说,它们是识别事物本质的定义和航灯,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它们经常是什么样子,以及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重要的是要明白,善与恶的绝对标准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谁也说不清。但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在某种情况下的感受和情感,对自己生活中的某事件,某事物,某人或某人对自己的行为得出自己的看法。

 

这些看法最终使我们确立某种行为、情绪或反应,从而使我们每天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表达,即使是在小事上。在这里,就只取决于他个人,取决于情势将如何继续影响他,以及如何影响他的生活。

 

是的,当然,生活中有一些时刻和情况,我们不能对这些时刻和情况施加影响,它已经发生了,是由其他人决定的,或者根本没有人决定,例如,自然现象,但没有人能取消。

假设在公共汽车上有人踩了我们的脚,弄脏了我们的鞋子,压疼了脚趾,推搡了我们一把,原则上我们已经很不舒服了。他可能还没想向我们道歉,继续乘车前行。你的反应是什么?你会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意外,那人不是故意的;或者你可能会和他吵架,指明情况,要求道歉;或者只是说你不舒服,因为他弄脏了你最喜欢的运动鞋,你刚洗干净的

 

情况是一样的,但行动的选择,情感的表现可有很多种。你可以感受到怨恨,愤怒,嘲笑等情绪,体验对一个人的仇恨和蔑视。也许你会想报复他同样的事情,踩他的脚。或者,一般来说,就更多注意小心些,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忘记冒犯者。总之,有很多可选。

 

既然有多种对策,我们就可以选择、控制和监督我们的行为,甚至情绪。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这样的情况,即使是轻微的,都可能会影响或破坏你的整个的一天,给你一天的情绪定调。

 

我们的反应可能会影响世界上善恶的进一步表现。孔子认为一切都有联系,正是我们的行为和表现出来的情感决定了我们个人生活中善恶的表现和出现的数量,也属于整个世界。

 

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要太依赖任何情况和事情,要学会控制你的反应。这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孔子的一句名言:“抱怨一件不快的事,就是把邪恶加倍;而对它笑就可以消灭它.

 

孔子几乎一生都致力于研究社会和谐的道德和秘密。他的哲学首先建立在人与自己和周围世界保持和谐的基础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