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交变异致癌说”早在1988年已被作为国内首创成果发布

(2011-10-16 08:54:54)
标签:

杂交变异致癌说

国内首创

杂谈

分类: 杂交致癌杂交致病

    

     对于我的《杂交变异致癌说》也就是当年的《盲目推行远亲遗传的潜在危害》一文,最早给予书面正面评价和鼓励支持的是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李保荣先生。我记得当年在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办公室,李保荣先生说要对我的文章进行文献备案;李保荣先生当时有想确立我的首创的意思。李保荣先生当时要我写了一个文章摘要给他。去年我在网上搜索“杂交变异致癌说”,发现我的研究的完成单位是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内容摘要就是我当年写给李先生的摘要。见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753200100lnj9.html

 

    昨日我的弟弟刘先利通过“读秀”查阅发现,早在1988年,我的研究已见诸铅字,被《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作为国内首创成果发布。发布的成果名称为:人类远亲遗传与癌症的关系的研究。(读秀:http://www.duxiu.com/

 

 

人类远亲遗传与癌症的关系的研究

序号:17—80

中图法分类号:R730.239

技术水平:国内首创

成果持有者: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左安门外

成果简介:

该研究建立了一个人类遗传发病率数学模型,揭示了人类癌症与人类远亲遗传规模及杂合度之间的正相关的宏观现象,提出了杂交变异致癌说,其中包括混杂基因失调癌因说、杂交组合癌基固说、杂交缺失抗癌基因说等,并推导出了一个杂交缺失抗癌基因的配子的发生率的数学式该研究分析了近亲遗传的癌症与远亲遗传的癌症及癌因的异同及联系,综合描述了人类癌发率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指出了人类盲目推行远亲遗传的潜在危害和弊病:1.将隐性致病基因的危害推卸给未来的世代2.增多人类遗传病的种类,增高人类遗传发病率3.违反了生物进化的规律4.破坏了自然的人类遗传生态一该研究将为人类认识癌症等一系列的病症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来自  《中国技术成果大全  1987-1988  第17册》  -中国技术成果大全编辑部 

 

下面的《人类远亲遗传与癌症的关系的研究》的截图,源自http://www.duxiu.com/http://s1/bmiddle/4b375320xaf605d6fc3e0&690

 

 

 

------------------------------------------------------------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李保荣先生的来信

刘先志同志:
寄来的三篇手稿,收到了许久,因为我极忙,且又出差频仍,故而稽延时日,颇劳悬念,深为抱歉。
关于稿子,我仔细地读了,很有见地,提出点想法,供参考。另附上。
         即颂
        冬安
                 李保荣
           1987.12.7.


关于《盲目推行远亲遗传的潜在危害》一文的粗见

首先,我不是搞遗传学专业的,所以,我还不能很好地作出对本文的正确评价。但是,我觉得从肿瘤病因学的角度来读它,确是既饶有趣味,又颇有意义。我想,就我个人的意见,有这样几点认为是应当注意的:

第一:癌的病因极为复杂,人们普遍承认,无法用单一原因解释癌的原因,所以,提出综合病因的理论。当然,人们也进一步指出,在诸多因素中,有“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之分,人们正是在设法区分它们。人们已经认识到,仅有致癌因子,尚无“促癌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仍不能罹癌。客观上,确实生活在共同环境中的人们,无论癌的发病率多么高,仍是少数或极少数的。

第二:目前人们普遍重视环境因素在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80%以上的癌症系由于外界因子引起,所以目前所倡导之一级预防即着眼于此。


第三:但是,癌的机制研究已深入分子生物学水平,遗传基因已为研究者所注意,但是家族、种族、移民的研究均在初步阶段。限于条件,人们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大量的探索,所有认识亦多限于宏观;微观所见亦未能与宏观现象联系分析。
至少目前从遗传学角度我尚未见到这样的研究报道。

第四:所以,
我认为您的文章有独特见解,细细读来,有一定见地。只是总的来说,还需要进行实际的验证,来支持您的意见。我建议您与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合作,做一下回顾性的探索和比较研究,以掌握资料和数据,再创造条件做实验室的工作,进行微观的验证,冀以立足。

第五:您的文章,我仔细读后,感到虽然逻辑性推理依据,都能成立,但缺乏实际研究资料,所引文献亦多非专业论著,仅吴旻“人类遗传学原理”一书,恐亦跟不上今天的发展。

第六:这是个关系重大的、传统观念与政策性强的问题,故而您在文未提出的建议自然无法具体,且不够有力,这是很自然的。
我建议:

⒈ 您将《盲目推行远亲遗传的潜在危害》一文压缩到1/3左右,投《潜科学》杂志发表,以引起注意,也听听反映。

⒉ 就您的见解向上海市肿瘤研究所顾建人教授及北京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吴旻教授请教。
        

                 即祝
      顺遂。
              李保荣
          1987.12.10.


先志同志:

6月27日函悉。你志于癌研究的心愿,我作为癌症工作者当然是支持的。关于苗族鼻咽癌的发病流行病学探索,我想思路很好,但具体困难很多,特别是在没有专门的防治研究机构协助下,无法去做。我倒是想,你不妨将你的设想向“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李连弟)提出,看他们如何考虑。另外,再向广东省、湖南省、福建省,以及苗族聚居地的地方的肿瘤防治机构联系,提出合作建议。但是,据我看来,以全国防办(在我们所内)的态度最重要,如果他们感兴趣,即可以作为任务下达安排。你业余从事此项研究,太缺乏条件了,因为这不是实验室工作。

你想写文章,可试投《医学与哲学》(辽宁省大连市天津街),也许可以有发表的机会,这个刊物是学术刊物。我看你那篇大文章的缩写稿就可以投去试试。因工作太忙,简复希谅。

    即祝
   成功
     李保荣
   1988.7.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