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变异致癌说”早在1988年已被作为国内首创成果发布

标签:
杂交变异致癌说国内首创杂谈 |
分类: 杂交致癌杂交致病 |
人类远亲遗传与癌症的关系的研究
序号:17—80
中图法分类号:R730.239
技术水平:国内首创
成果持有者: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左安门外
成果简介:
下面的《人类远亲遗传与癌症的关系的研究》的截图,源自http://www.duxiu.com/http://s1/bmiddle/4b375320xaf605d6fc3e0&690
------------------------------------------------------------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李保荣先生的来信
刘先志同志:
寄来的三篇手稿,收到了许久,因为我极忙,且又出差频仍,故而稽延时日,颇劳悬念,深为抱歉。
关于稿子,我仔细地读了,很有见地,提出点想法,供参考。另附上。
即颂
冬安
关于《盲目推行远亲遗传的潜在危害》一文的粗见
首先,我不是搞遗传学专业的,所以,我还不能很好地作出对本文的正确评价。但是,我觉得从肿瘤病因学的角度来读它,确是既饶有趣味,又颇有意义。我想,就我个人的意见,有这样几点认为是应当注意的:
第一:癌的病因极为复杂,人们普遍承认,无法用单一原因解释癌的原因,所以,提出综合病因的理论。当然,人们也进一步指出,在诸多因素中,有“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之分,人们正是在设法区分它们。人们已经认识到,仅有致癌因子,尚无“促癌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仍不能罹癌。客观上,确实生活在共同环境中的人们,无论癌的发病率多么高,仍是少数或极少数的。
第二:目前人们普遍重视环境因素在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80%以上的癌症系由于外界因子引起,所以目前所倡导之一级预防即着眼于此。
第三:但是,癌的机制研究已深入分子生物学水平,遗传基因已为研究者所注意,但是家族、种族、移民的研究均在初步阶段。限于条件,人们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大量的探索,所有认识亦多限于宏观;微观所见亦未能与宏观现象联系分析。至少目前从遗传学角度我尚未见到这样的研究报道。
第四:所以,我认为您的文章有独特见解,细细读来,有一定见地。只是总的来说,还需要进行实际的验证,来支持您的意见。我建议您与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合作,做一下回顾性的探索和比较研究,以掌握资料和数据,再创造条件做实验室的工作,进行微观的验证,冀以立足。
第五:您的文章,我仔细读后,感到虽然逻辑性推理依据,都能成立,但缺乏实际研究资料,所引文献亦多非专业论著,仅吴旻“人类遗传学原理”一书,恐亦跟不上今天的发展。
第六:这是个关系重大的、传统观念与政策性强的问题,故而您在文未提出的建议自然无法具体,且不够有力,这是很自然的。
我建议:
⒈ 您将《盲目推行远亲遗传的潜在危害》一文压缩到1/3左右,投《潜科学》杂志发表,以引起注意,也听听反映。
⒉ 就您的见解向上海市肿瘤研究所顾建人教授及北京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吴旻教授请教。
顺遂。
先志同志:
6月27日函悉。你志于癌研究的心愿,我作为癌症工作者当然是支持的。关于苗族鼻咽癌的发病流行病学探索,我想思路很好,但具体困难很多,特别是在没有专门的防治研究机构协助下,无法去做。我倒是想,你不妨将你的设想向“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李连弟)提出,看他们如何考虑。另外,再向广东省、湖南省、福建省,以及苗族聚居地的地方的肿瘤防治机构联系,提出合作建议。但是,据我看来,以全国防办(在我们所内)的态度最重要,如果他们感兴趣,即可以作为任务下达安排。你业余从事此项研究,太缺乏条件了,因为这不是实验室工作。
你想写文章,可试投《医学与哲学》(辽宁省大连市天津街),也许可以有发表的机会,这个刊物是学术刊物。我看你那篇大文章的缩写稿就可以投去试试。因工作太忙,简复希谅。
即祝
成功
李保荣
198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