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舞台水袖介绍

标签:
京剧文化 |
分类: 京剧资料 |
【抖袖】在练抖袖之前,先要掌握叠袖与管袖之法儿。因为水袖平时均须折叠于手腕之上,让人看上去整齐美观。男式水袖长约尺余,为两折;女士水袖较长,可作三折或四折。为出场时,当然有充分的时间把它整理完美,而在台上演出时,就不能为叠水袖去占时间了,那样台下也不允许,看着你叠起来没结没完的就会喝倒彩。一般说,男式水袖比较容易掌握,但折叠时也得有法儿才行。折时以拇指往上一挑,借弹劲儿用腕子配合一颠,水袖便叠于腕上了。颠时腕力要活,不能拙劲儿晃胳臂,那样既颠不到位也不好看。女式水袖较长,不能像男式水袖那样练习折叠,只能是练习在急促情况下,手如何从水袖岔口伸出,以活腕子法儿将水袖搭于腕臂上。当然这只能要求动作迅速,而不能要求像折叠那样整齐了。除此之外,旦角还有个“半折袖”的运用方法,即:抓住水袖头的直缝(折叠线),将袖垂下,随即成为双幅之半段长的水袖(使水袖短了一半),接着做”撩袖“|或”捧袖“等动作,之后,在抖袖出去时,将折半之袖头放掉即可。练习抓水袖头要快而干净,抓的准确,乱抓则不美。
当水袖折叠于腕臂上时,还要掌握管住水袖的法儿,不致使它滑落下来。管住水袖主要靠大拇指翘起来挡住水袖下滑,同时无名字在拳曲扣压水袖于手腕子处,以保万全。
【小抖袖】此动作又叫掉袖,或称脱落袖。用于表现角色的身份稳重或配合角色申请状态时为之。如《失街亭》诸葛亮出场,右手执羽扇至九龙口处,左手脱落袖,然后提(弹)袖折于腕上,理髯,到台口打引子,显示出一派沉着稳重,深谋远虑的汉大丞相气度。如果用一般之抖袖,就会显得轻飘没有分量。又如:《二进宫》杨波接过太子后,心想加官进爵而“趁此机会生计巧”,便“哎呀”一声,右手便用脱落袖加倒步,配合脸上神情,装出一副“浑身上下似水浇,难以保朝”的样子。若用一般之抖袖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另外还可用其作为向场面“叫锣、叫唱”的交代。如台上角色整襟而坐时,偶有感触,略微一欠身,袖子往下一掉,随之向旁边略微一甩,便向场面交代为之开唱。因其动作不大,故称为小抖袖。
【大抖袖】此又叫后兜袖,用于表现人物气概不凡。当角色下场时,在转身的动作中顺势将袖极力向后甩(水袖甩到脊背处),继之再斜往前抖出(抖时要挺胸,显示傲慢气势)。花脸、武生用之较多。因其动作幅度大,故以“大”呼之。
【绕抖袖】顾名思义,绕抖即在抖袖之前加个绕袖的动作。绕抖时先将水袖往里一撩,涮手腕子上往下一放,绕个圈儿,再往后一带,继之抖出去。此动作一般用于表示角色对衣着之美的姿态。如《挑滑车》下书之牛皋;《甘露寺》听琴之张飞等,即有此动作。又如《贵妃醉酒》中杨贵妃身着华丽宫装光彩夺目,因而醉眼朦胧地欣赏衣着之美,绕抖时要看袖子,再配合往后闪腰,向前探身等动作,以显示其醉态美。《昭君出塞》之王龙,虽为丑角也有表现丑中之美的动作,在“人是衣裳,马是鞍辔”的自我欣赏中,配合歪头开袖,弯腰伸足,一绕一抖,充分表达了当时人物的自得心情。
【投袖】投掷水袖是反映人物情绪的一种动作。诸如对人对事表示不满,或是拒绝、恼恨、斥责、以及紧张、惊愕、气厥等等,均可用不同的投袖动作表达之。投袖动作所表现之力感有含蓄与明星两种。含蓄的一放为“投”;明星有力的横投为“打”,直投则为“摔”。角色在台上表演对人不满时,先圈臂收袖至胸部,继之横向往斜下里一投。投的较含蓄故为投袖。《群英会》鲁肃向周瑜指出蔡中蔡和是诈降时,周瑜恐泄露机密,便佯作不满之态轰鲁肃出帐,即用了个单投袖动作。一般说来,双投袖则力感强些。如到后面打黄盖时,周瑜对孔明不闻不问的态度十分恼火,但又不能过于暴露,故用了增加力感的双投袖。即下场亮相时口啣鹖翎,单腿独立,双袖往旁侧一投,疾下。另外,穿箭衣的戏中也有投马蹄袖之动作。如《连营寨》刘备扑火时,单腿蹦行,快下场时抱头往下一低,让过火彩“钓鱼儿”,再长身向火球除一看,感到“好险啊”,随即双手将马蹄袖往下一投,疾下,充分表现出刘备被大火烧得狼狈不堪状态。
【横投袖】明显有力的横向投出水袖,又叫“打袖”。如在台上念到“且慢”时,为了达到阻拦别人行动之目的,便将袖子随着话音用力朝对方胸部投去。动作明显有力,投的较高,带有粗武之气,故称为“打”。一般均为左袖向左打,右袖向右打。但也有为了表示不耐烦而向相反方向打去的。如一面说“去吧”,一面用右袖向左方(对方所在处)横向一打,同时配合向右一扭脸的动作。【直投袖】用力往下直投亦为“摔袖”。如表示埋怨对方时吗,先瞪对方一眼,随着一声“岂有此理”的话音,举袖往下直投,俗称“一摔袖子”。《甘露寺》相亲一场戏里,孙权对乔国老表示极度不满,便一面说“你忒啰嗦了”,一面用力往下一摔袖子。这一动作把孙权的情绪全表达出来了。有时为了表示着急、心虚、紧张、惊愕、害怕等状态,亦可用双手直投做“摔袖子”动作。如《四进士》之顾读,正为师爷带走赃银而徘徊时,差人来报“人犯到”,顾读顿时一惊,双手一齐往下直摔,显示出紧张气氛;《法门寺》之赵廉,被御前校尉押往大佛殿时,以双手摔袖加哆嗦的身段,表示其害怕心情;《黄鹤楼》之刘备,当听到周瑜以威逼口气催还荆州时,吓得双袖往前直摔,两只水袖桌上垂下,身往前探,显出吃惊的样子。双摔袖直投,亦可用于“气椅儿”或死前状态。如戏中角色做昏厥状(即气椅儿),双袖往下直投,随之气绝倒于椅上。又如《乌盆记》中刘世昌被药酒毒死时,唱“阴曹地府走一番”节奏“三倒步”,双手直投袖往下摔,仰身“僵尸”倒地。
【斜投袖】当手持物件怕人发觉而将水袖捂盖于上面时,便以斜投袖作为之。因其目的是捂盖遮掩,故亦称捂盖袖,如《四进士》宋世杰偷看田伦的求情书信时,万氏身后拍其肩膀,宋世杰连忙吹灯斜投袖捂盖书信;《御碑亭》王有道唱“写罢书信打手印”后,苍头来报“车辆到”,王有道忙斜投袖捂盖休书上面;《捉放曹》陈宫仗剑杀曹操,不料曹操忽然睡梦中翻身,吓得陈宫以剑柱地,斜投袖捂盖宝剑之上。以上由投袖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打、摔、捂盖”均为有目的的夸张动作。
【撩袖】撩袖动作亦变化繁多,较为复杂。有时用以表现人物情绪;有时用以表示所处环境;还有时作为装饰动作配合身段表演。其基本动作较为简单。如:抬臂以手之腕力将水袖先朝外一悠,顺着悠回来的劲儿乘势向上一撩,水袖便搭于手腕处。手要高于头部,手掌在袖内侧立,掌心斜朝上,位置于头部前方。此种姿势一般用于起“叫头”或向远处瞭望、呼唤时为之。
【双撩袖】双手同时将水袖撩起,用手表示拥抱或搀扶前之装饰动作。如《问樵闹府》中范仲禹在书房遇到煞神,因其精神恍惚便双袖撩起,两臂平伸左右,用“一挤两挤”动作扑过去;《打渔杀家》肖恩受刑回家,女儿开门见状忙去搀扶,肖恩亦作双撩袖,父女相扶进门。双撩袖也用于表示情绪激动,如“三声大笑”时,便以双撩袖配合语气神情。若左右两袖一先一后撩起,则为“两撩袖”,其作用与双撩袖同。
【单撩袖】除前面用于“叫头”、“瞭望”等撩袖外,还可以单撩袖当做扇子搧动。如《十五贯》况钟勘察尤葫芦家,感到空气污浊,时有尘土扬起,便以水袖搧之;《问樵闹府》中范仲禹和葛登云对话,见葛登云满口胡言,范便称其为“其臭而不可闻也”,一面说着一面搧动水袖,表示要赶走臭气的样子。
【小撩袖】其撩袖动作虽与前相同,但姿势低,动作较小,故以“小”呼之。如上船搭扶手;上楼扶栏杆,均以小撩袖为之。另外,旦角还有较为柔和的“小撩袖”,所撩之袖不是搭于腕处,而是使水袖垂于手掌外侧,撩起时动作较缓,好似将袖捧在手中似的,所以有人称其为“捧袖”。
【平撩袖】撩袖时,抬臂平伸袖落于腕上、圈小臂于胸前,手心朝上,水袖经掌心向外往下垂折,也叫做折袖。一般在表示惊讶、语塞时为之。
【反撩袖】水袖的撩法不是从里撩起,而是相反地从外撩。撩时将水袖先朝里一悠,再顺着往外回悠的劲儿一翻腕子举臂过顶,水袖经手背向后垂下。如遇下列情况则用此反撩袖动作:表示遮雨:《乌盆记》行路一场,刘世昌唱“狂风大雨遮满天”,即作举臂翻掌“反撩袖”动作。表示气厥:《二堂舍子》刘彦昌听说秦官保被打死时“哎呀”一声,一手反撩袖于项后,一手直垂袖哆嗦,继之投袖坐于椅上。表示惊惧:《捉放曹》陈宫唱“吓得我三魂七魄茫”,便以此动作并配以哆嗦状态;《盗宗卷》张苍欲寻自尽时唱“这明亮亮的钢刀吓煞人”,一手指刀,一手做反撩袖于脑后,配合抬腿独立浑身颤抖姿势。旦角表示惊惧时,大多为双手做反撩袖式。如《硃痕记》之赵锦堂;《法门寺》之宋巧娇;《坐楼杀惜》中阎惜娇被宋江揪住脖领时,亦有双手反撩袖之动作。
【反平撩袖】又称“反折袖”。水袖经手背折搭于腕上朝里垂下,抬臂不高,动作亦较柔和。反平撩袖之小臂可向外平伸作望远或看物姿势;亦可弯小臂圈于胸前做配合身段之装饰动作。因其举动文雅,故常见有书卷气的人物为之。
【反撩搭袖】此为左右两手先后做反撩袖,接着做绕抖袖动作,运用起来,举动圆顺连贯,表现出手舞足蹈姿态。一般用于表示无可奈何,或悔恨交加时为之。其动作为:先以右手作反撩袖(左手随之反撩袖),抬臂齐眉不过顶,使水袖不停的下滑到腰际(左袖亦随之下滑),当水袖垂于膝前时,涮腕子画圆圈,一绕一抖(此时左袖亦随之绕抖),抖袖时加上顿足动作,呈手舞足蹈之姿态。昆曲中常见此动作。
【双撩展翅袖】左右两只水袖同时往上一撩,两臂平伸分为左右,如同大鹏展翅一样,故称此撩袖动作为“展翅”。当用它阻挡别人视线,或阻拦别人行动时,称“一挡两挡”;用于被对方挤兑的无处躲藏时,称“一挤两挤”或“一扯两扯”。另外,旦角做滑跌动作或摔“屁股座子”时,亦用它起范儿,以显其姿势优美。
【抛袖】抛袖动作是将水袖向上抛起,如表现落水后的挣扎情形,便用此抛袖。《临江驿》张天觉全家赴江州途中,遇大风覆船,全家落水,都用此抛袖动作表示挣扎于水急浪奔之中。抛袖也可以作为装饰性动作。如《问樵闹府》里,范仲禹与樵夫分手,下场之前有段舞蹈动作,即:先抛起水袖往里“一盖两盖”,再抛袖往外“一盖两盖”,然后抬右腿时一抛右袖;再抬左腿抛左袖,连续重复一遍,接着耍水袖轰髯口,最后绕水袖抱拳亮势下。凡属大幅度的抛袖动作,均为表现人物心情极度紧张,动作失常之态,或神经受刺激,行动举止不正常。张天觉范仲禹俱是在此种情况下做抛袖身段的。
【小抛袖】台上挥动水袖之动作不大,故称小抛袖。《捉放曹》陈宫发觉曹操有杀吕伯奢之意,便站在曹操身后冲着吕伯奢挥动手臂,使水袖一抛一落,反复数次,示意吕伯奢逃避之。但水袖抛起的幅度不像前者那样大而明显,故亦称挥袖。
【扽袖】所谓扽袖是指用右手捏住左边之袖(水袖口、水袖角、袍袖角),捏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亦不相同。
【扽水袖口】左臂弯曲抬起,圈小臂于胸前,右手扽住左袖之水袖头儿(捏其袖口中线),左水袖的两边角垂折呈双幅,右手将其扽平,横袖于前即可。但横轴(被扽之水袖)之高低亦有其不同之作用。横袖于胸前,低头打躬表示敬畏,如传统戏中之“报门、告进”等情节处为之。若再配以哆嗦,则表示下属见上司的惶恐状态。横袖高过头顶,可做为蒙面出场的身段,到台口再放下水袖亮相。横袖齐眉,与面庞拉开距离,可作为羞愧难当时的挡脸动作,以表示无地自容。横袖呈于鼻眼之间,可作为哭啼时拭泪动作。横袖于鼻下,可做为揖让、恭请、寒暄、招呼等动作(如再往下移动则为作揖打躬)。横袖于胸前,可用于通名(自报家门),亦可作为配合唱念时之装饰动作。如昆曲《白蛇传》许仙在唱中赔情时,用手扽平水袖横于胸前,向右平行移动脚尖,目向左视;再平行向左移动,上右步翘足,目朝右视。如是反复三次,配合曲调节奏为之。又如《问樵闹府》范仲禹念到“啣在口内”四字时,用它配合白口便扽平水袖向前平行移动,做一收一送之动作(水袖送出时抬左腿,足向裆内;水袖收回时则腿往前伸,足向外。袖与腿之上下送收交错进行)
【搭袖】以两只水袖分别搭于左右肩上,两手交叉做抱肩状,表示饥寒交迫的情形。如《豆汁记》之莫稽出场时;《状元谱》之陈大官出场时,均为此动作。
【斜搭袖】此种动作可配合身段表示相互问答的姿势。如《问樵闹府》范仲禹与樵夫问答时,双手交叉抱臂,两只水袖分搭于左右肩上。面向左方问答则抱臂移向右方(前肘低后肘高),以左足尖点地,亮斜抱臂势,相反之动作亦然。又:丑角所扮演之酒保、茶房、店小二等角色,面对主顾时亦时常用此身段。
【搭臂袖】此为旦角表示体态轻盈之姿势。如以左臂做平撩袖,伸臂向左侧前方,右手水袖同时向左臂一掷,袖即搭于左臂上。两只长水袖一同于左臂上向外侧垂下,显得自然、优美。
【耍水袖】所谓耍,是指台上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且耍弄水袖,大都为表达情绪制造气氛之夸张动作。台上常见之耍水袖有下列几种:
一:抓袖子用此表示决心、意志坚定、或配合身段“吃锣“,加强节奏感。如将水袖一甩一带,顺势用手抓住水袖(或抓袍袖角),要抓的干净利索、瓷实带劲。如《追韩信》萧何唱“撩袍端带我把金殿上”一句,在“扎扎仓”锣经中右手抓袖,脚踢“下摆”,左手抓住袍角亮势。水袖(袍角)要抓的漂亮,底摆要抓的准,锣经也要吃的稳,以坚实有力的动作表示上殿保荐韩信的决心。
二:绞袍袖此动作为领台下之神,唤起观众之注目,属于造气氛的装饰性动作。如《四进士》宋世杰喊“冤枉”时,先撩右手水袖向左一望,再撩左手水袖朝右一看,接着双袖朝里一悠,趁其回势双手往外绞绕水袖(以腕子上的劲儿,绞袖如拧麻花),背手一亮势(配合甩髯抖动),大喊“冤枉——”,表达了宋世杰对顾读的反抗,亦加强了舞台气氛。
三:鼓动袖子此纯属制造气氛的夸张动作。如《问樵闹府》范仲禹辞别樵夫之下场动作。在抛袖“一番两番”之后,紧接左右兜袖轰髯(即把两袖同时往怀里一兜,用袖子带动的风把髯口蓬起来,再分开两袖,髯口飘落下去,再兜再分……)。运用手腕子画圈儿的涮动劲儿,使水袖动作越来越快,让髯口飘于面前落不下来,最后以双手绞绕水袖做抱拳式。因为两袖的时兜时分,像蝴蝶的两只翅膀那样不停的鼓动着,所以叫它鼓动袖子。
四:涮腕子使两只水袖耷拉下来,以左右两手交错地涮动腕子,带动水袖划圆圈儿,越来越快形成完美的舞蹈姿势。《失子惊疯》胡氏疯癫时,即有此涮袖动作。
五:云手袖以起云手的动作来耍水袖,耍时可用正(反)云手连续进行。要耍得圆顺越来越快。但必须掌握好长水袖的运行线,否则绕乱了就不好看了。
六:刀花儿袖它是按照耍双刀花的耍法来耍水袖的。一般用于舞蹈身段,并配合走鹞子翻身来耍它。总之,水袖动作是表现各种人物时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掌握了上三节之活动法则,运用水袖动作可以帮助演员表演各种人物之形态、气势、情绪等等,而且还关系着身段姿势是否优美的问题。因此前辈名家对于水袖的运用,都有其各自的研究,亦各占其妙。而无水袖之手势亦形状繁多,千变万化,诸如:扬鞭、抱笏、端带、撩袍、提甲、捧印、横刀、涮枪……,各种持物姿势,均由手、掌、拳、指、袖的基本动作变化而成,一时难以尽述。加之运用起来,师承法则不同,流派风格各异,非笔墨所及,故略。但,凡属台上的东西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的,各种手势(水袖动作)亦不例外。开始是练习动作技巧,有了基础再结合所学的戏来运用。虽然名目繁多、复杂多变,但艺精于勤,终能身心裕如的。按照一般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习、模仿阶段——通过时间积累,达到熟练程度;二是运用、实践阶段——掌握技艺,逐渐灵活自如,达到精湛水准;三是身与技艺融为一体,进入化境阶段——即所谓“无法之法”,随心所欲,达到“自由王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