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做功与形体

标签:
京剧文化星座 |
分类: 京剧资料 |
(一)做功基础形体语汇之一——手的功法练习
说到手必然连带上“指、掌、腕、肘、臂”的应用。注重手指、手掌、手腕、拳、膀臂的练习。
A、手指的动作与造型有:单指、双指、剑指、兰花指、气指、怒指、心指、弹指、赞指、贬意指、朝天指、托月指等。老人常用曲指,文人常用单指,武将、武生常用双指、并指,小生多用半指,青衣用兰花指,花旦用折腕指,花脸用张指。各种指都要有特色并随着人物性格、身份、剧情需要而灵活运用。
B、手指与手式的语汇有:用以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情节的有,指天、地;指你、我、他;用指示意来呀、去吧、害羞、唱茶、饮酒、吃饭、哭、笑、怒、这儿疼、那儿酸等等。这种指代表一定的语汇功能,要求形象逼真,不可似是而非。
C、手掌的动作与造型有:瓦楞掌、虎爪掌、兰花掌、荷叶掌、撩掌、按掌、端掌、立掌、砍掌、缓掌、撒掌等等。各个行当的要求各有不同。男性角色掌形的一般要领是:虎口要张大,四指略分家,五指均绷紧,掌心要见洼。女性角色要领略有不同,其规范要求是一样的。
D、拳的动作与造型有:方拳、翘指拳、佛手拳、提拳、握拳、举拳、架拳等等。拳形的一般要领是:四指如卷饼,外大里头空,拇指压食指,筋骨向外绷。拳和掌的虎口都要绷上劲才好。
E、手指与手掌的姿式有:(仅举几例)搓手:示意焦急、急切、怒不可遏。摊手:示意无可奈何。抖手:示意气急败坏。推手:摸、推、向前。拍手:召唤、高兴等。
F、手膀活动与造型有:翻手、穿手、倒手、劈手、盘手、云手、小五花、风火轮等等。手臂活动的一般要领是:六方圆满,三节自然,手眼相随,大方舒展。
G、手、拳、膀造型有:单、双山膀式、提甲单山膀式、顺风旗式、抱拳拱手式、栽锤撑掌式、冲拳式、山膀推掌式、斜托掌式、提拳探掌式、撑掌托掌式、握枪式。
H、有关手的规范和要领:前人根据行当和人物性格把手膀概括为:“花脸撑、老生弓、武生在当中、小生身上紧、旦角身上松”从而区分不同人物的动作特征。
“上台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从一伸手即可看出演员身段功夫如何和看他是否经过规范训练,及艺术修养的深浅。
“上肢力度全在手”:手为上肢的延伸,手的作用是控制腕子,牵动膀子;
“两手分虚实”:动作都有虚实,掌为实,拳为虚;高为实、低为虚;提甲时,丁字步一方为实,另一方为虚。
“腕行指随”:腕动指跟随,这是做动作的基本规范。例:正冠理鬓、云手、拱手,使动作有柔和、圆润的美感。
“藏腕”:除荀派特色和虎爪型外,一般都藏腕、顺腕,不折腕、露腕。
J、有关膀子的规范和要领:
“文听嗓子,武看膀子”;
“膀如弓”:肩平、肘撑、腕扣形成弯弓的圆曲线。
膀在舞姿中要分清“形圆”和“线圆”。横向为型圆,竖向为线圆。型圆接线圆,线圆落型圆。如:云手、盘手为平圆;三蹈手也称三缓手,为拱圆;胯虎手、劈手为竖圆。
膀子容易出现的毛病和最忌讳的是:
“直”——挺直,显得僵、傻;
“塌”——肘下沉给人松懈、没骨头感觉;
“夹”——夹膀子,小气,发死,失去平衡感;
“翻”——翻肘(肘部翻起)、架肩或扣胸,显得不协调;
“蜷”——蜷缩,动作没拉开,显得萎缩不舒展。 “撇”——动作外撇、侉气,舍肩俗称“舍趔着”等等。恕不一一列举。
总之,手的功法非常重要,更需要深入研究和继承发扬。
(二)做功基础形体语汇之二——眼的功法练习
眼——是指眼睛和眼神的表演。
关于眼的功法,前辈艺术家有许多精辟的口诀流传于世。简单收集就有:
★“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
★“上台凭双眼,喜怒哀乐全”。
★“眼为一身之日月、五内之精华”。
★“眼为心灵之窗”。
★“天凭日月人凭眼”。
★“眼大无神,庙中泥人”。比喻得非常形象。
程砚秋先生说:“上台全凭眼,一切用法要在心中生”;“任何好的表演,如果没有眼神,那是无法把感情传达出来的”;“有神无神在于眼”。说到眼神与肢体的关系:如果说神情为“帅”,肢体为“将”的话,眼睛应该是“先行官”。
程砚秋先生还说:眼神与步法、手法、身法也不能彼此分开的,坐在椅子上要是眼神、手、身、步不给你配合一致,谁也看不出你在干什么,也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
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先生说:“眼风、眼神、川剧叫‘毛翳子’,使用它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表演交流,要有分寸,用则丢得开,不用则收得回,眼要有劲,才能抓住观众。”
荀慧生先生说:“用眼睛要照顾到生活,也要照顾到美,照顾到人物,也要照顾到观众。而在运用眼神过程中,是要周身上下各方面配合,单转眼珠子是不行的。”他还说:“没有内心,没有‘事’眼睛里面是空的,瞪的再大也没用。要叫它不空,就得把演的人物都做个细致的分析。”
说到眼,要做到“手要能语,目要能言”必然联系到“眉攒怎样凝神、眼怎样聚神、眼皮怎样睁、眉尾怎样挑、眼要灵活、活而不散”等技巧问题。
这种论述还有很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研究,因为这也是做功重要的一环。
第一个问题——眼神的分类。在表演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眼神有:
转眼、笑眼、媚眼、怒眼、呆眼、泪眼、惊眼、对眼、倦眼、斜视、鄙视、醉眼、凶眼等等。这些各具特色的眼神表演,对于揭示各种人物的内心感情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阳友鹤先生把旦角眼神的样式概括为下面几条要领:
定眼:气往上贯,眼珠不动;
笑眼:眼睑微垂,含有羞意;
情眼:目光一瞬,回视胸窝;
留眼:回瞬凝睇,目中含情;
回思:上下翻动,回忆往事;
呆眼:目光下沉,寻思就里;
媚眼:嫣然一笑,回首凝眸;
狠眼:瞪眼斜视,阴脸冷面;
怒眼:瞪眼提气,气从鼻出
沉吟:眼看鼻尖,抚手沉吟。
要做到这些,首先眼珠子能够上下、左右转动,心到眼到。演员眼珠子练活了,还要结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对镜揣摩,使用眼神时才能做到随心所欲。
第二个问题——眼睛的技术性基础训练。
☆先介绍几位艺术家的方法与见解。
侯喜瑞先生把架子花脸的眼神分为五种:
远看是“瞧”(远望之意)。近观是“看”(如:对眼光,看信)。一扫而过是“视”(打量一下,不怎么重视)。斜眼看是“
”(看过之后马上避开对方。)骄傲地看人是“眇”(眼睛微睁,从眼睛空隙中看人)。侯先生在饰演窦尔敦、曹操时,运用“眇”视加深了人物刻画。
梅兰芳先生为了练眼睛,养鸽子在天上放飞,使眼睛能集中在一个点上,用此方法锻炼眼睛曲线移动的灵活性,很有成效。
筱翠花(于连泉先生)从小就在老师指导下,用香头、手绢等移动物件,练眼睛上下左右转动。还有用眼看鱼在水中游动,加强锻炼,使眼珠灵活起来。
☆眼睛技术性基础训练的方法提供如下几种:
A、训练视线的灵活性:
——上下眼睛灵活练习:把眼睛当刷子,从上而下,再由下而上,锻炼人物判断、思索等处境时的眼神。
——左右方向眼睛灵活练习:眼睛像穿梭一样,左右横扫,先慢,后快,锻炼思考、搜索、机警的眼神。
——旋转眼睛灵活练习:右、上、左、下,四个方向反正依次旋转。先慢,后快,掌握转眼珠技巧。
——曲线活动眼睛练习:视线S形活动,比直线、横线更难一些,使之灵活。
B、训练目光的变化:
——虚。眼睛放松,略眯缝,找准蔑视或茫然、思索的神情
——实。目光聚合集中,瓷实则不散。训练时可用目光盯着一件实物,把目光凝聚一个点上,按此方法练习凝神。
——明。眼皮猛然抬起,眼珠仍需凝神用力,目光从迷茫到明朗清爽,在人物思考后有一种猛然想起、猛醒等的感觉。
——暗。目光深沉,眼皮略下压,眼珠由明到暗。人物被逼无奈或心中有鬼、想主意或机警防御时常用此目光。
——惊。眼瞪大,眼皮不动,黑眼珠向下压,露出眼白。显示吃惊的神情。以上只是基础练习,由此为起点,锻炼各种剧情所需要的情感眼神。
C、在舞蹈身段运动中的眼神。必须记住眼睛的“先行官”的作用。
从《梨园原》概括总结经验的“身段八要”第三要的要求是“眼先引——做各种状态用眼睛先做引导”。“眼先引”可以这样理解:
眼先引,指眼领着、引着动作起动;
眼先引,和观众交流,指引着观众走;
眼先引,是指能聚光凝神,眼睛会说话,传神,给人以自信和美感。
眼先引,这是很要功夫的,必须加强练习,灵活运用,创出自己的风格来。
(三)做功的基础形体语汇之三——身的功法练习
身——是指表现人物的各种身段姿态。“身”的主要类别是:头、肩、背、胯、腰。让我们从做功的角度一一分解。
头的姿态与要求。——头是人体司令部,其位置在最高点,头掌握不好,直接破坏人物造型。在做功中,头的练习基本要领是“中正挺拔、含腭挺颈、神贯于顶”。在做身体训练之前,应先做头、颈部训练,即双手叉腰,颈部带动头向前、后、左、右转动练习,使其灵活自如。头部姿态要求的“头顶虚空”正是挺拔之意,舞蹈、戏曲训练常用的口诀是“头上像有根线牵着一样自然挺拔”;“头顶泰山”和太极拳讲的“虚灵顶功”,则讲的是头的中正和厚重感。轻飘飘或僵硬都不符合规范。
《梨园原》“身段八要”中第四要的要求:“头微晃——举止动作头须微晃方显得活泼”,就是指头要和唱念节奏、情感动作协调表演,加强活泼协调的艺术感染力。端正而不滞板,自然而不松懈,给人以堂堂正正、落落大方、威严矫健、精明强干的美感。
头部动作忌讳的是:懈、梗、僵、缩、歪、探脖和乱晃。
肩的姿态与要求。肩,在做功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肩与头相对应,直接关系人体的造型。肩在身段、舞姿中“三要素”是平、开、松。
平——即是端平舒展。沉气中平、垂中展平、两腋要空,牵动着胸部和两膀。
开——即是开膀环。依照夸张的表演特性,男演员穿着胖袄,外着虎头,女演员的青衣、袄子,肩都有着造型美。戏曲、舞蹈训练都有“压肩、摆肩、开肩”的项目。肩若掰不开,扣胸,会使膀子向里畏缩,造型不美。
松——即轻松自如、随和而有力度。“拧靠旗”,“揉靠运蟒”,既轻柔自如也要有力度。两肩柔中寓刚,不能僵化,应有一种和谐之美。
肩部忌讳是:溜、架、扣、撇、歪。
靠肩部造型的特殊人物是《打瓜园》中的陶洪,你看他罗锅、扣胸、颠肩,丑中寓美,别有风味。
背的姿态与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有许多动作是背对着观众的,有的演员正面比较讲究,一转过身容易松懈,这不好,破坏了人物造型的完整性。尤其一些戏就是靠背部造型来完成的。比如《赤桑镇》中,包拯背对观众思考,王朝报道:“吴氏夫人来到赤桑。”包拯吸气、耸肩,从背后就看到他吃了一惊。还有《空城计》诸葛亮思考着背对观众走下场,观众仍可看到他的焦虑、悔恨的情感。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老先生说“背后也要有戏”正是这个道理。
背部忌讳的是:驼背和松懈。
胯的姿态与要求。胯,为下身总管。胯的运用,关系到下身及上下身的协调美。演员在基础训练中,撕横叉、竖叉及胯部肌肉收紧都是非常重要的。收胯、开胯并不矛盾,胯部肌肉要收紧,胯部骨骼、筋络是要打开。
(四)做功的基础形体语汇之四——步的功法练习
步,指舞台上的各种步法。
步,俗称“脚底下”。指腰部以下,包括“腰、腿、膝、髁、脚脖子、脚掌子、足脚尖、脚后跟”等部位。老先生说:“脚底下利索,身上好看,身上不顺脚下乱”,正是因为“步法”在“起、落、进、退、侧、反、收;窜、蹉、跃、闪、展、腾、挪”各种动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京剧对步法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俗话说“先看一步走,再听一张口”。要走好步法,又要“要在台上走,先得心里有”,步法也是应好好研究、琢磨的。
1)我们先从站立说起。
练功从一戳一站开始,军队训练叫“站军姿”,和戏曲要求是相同的。从站就开始琢磨哪儿紧、哪儿松、哪儿弛、哪儿绷以及角色的气质、年纪、身份。
站立的基本要领是:站立如劲松,双肩勿僵耸,立脚收臀腹,气沉丹田中,脚下有根基,瞪眼神勿松。
2)脚位:两脚构成的位置,称脚位。
脚位种类有:正步式、八字式、丁字式、戳腿式、踏步式、存腿式、弓箭式、骑马式、盘卧式、大掖步,前蹲后踮丁式。
3)脚的姿态种类:勾脚式、绷脚式、脚式,撇脚式。
4)基本步法。
“身段八要”中第一要,即要“辨八形”:贵者、富者、贫者、贱者、痴者、疯者、醉者的脚步、身段特征,严格区分,从人物出发,因人而异,要好好琢磨,仔细练习,才能走出特色,走出风格。
演员动一动,应当有规范,有章法,有神韵,练步同时应注意全身协调性。
基本步法有——前步、盖步、拧步、上步、撤步、超步、单碾步、双碾步、云步、扑步、矮子步、分水步、别腿搓步、踮步、趋步等等。
5)男生步法:
单慢步、连步、圆场步、搓步、跨步、趟步、矮子步、滑步、栽步、绊步、醉步、跪步、老头步等等。每种步伐都有各自的规范要求,还要根据角色、情节的需要,练好各种步伐。
6)女生步法还有:
云步、寸步、压步、碎步、跪步、旗鞋步、老旦步等等。不同行当对各自的脚步都有不同要求,花旦和青衣的快步慢步相差很大,不讲究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