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均工资,少数人的工资

(2009-07-31 12:49:20)
标签:

就业

经济

平均工资

gdp

工资总额

中国

财经

分类: 杂谈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09/7/17/20090717141540ba03b.jpg

7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平均工资数据。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注为1463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4元,增长12.9%。详细折算下来,平均月工资为2440元,这一数字在互联网上被大多数网友质疑,认为根本没有这么高,那么这一数字是怎么样算出来的,为什么让大家如此难以相信?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09/5/15/2009051515351316736.gif 平均工资为什么那么高

   质疑“平均工资”已经像是一种习惯,今年三月,北京市统计局公布,

2008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折合每月3726元,比2007年增长了12%。

上海市统计局则公布出2008年度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9502元,月平均工资为3292元,

比上年增长13.8%。但某网站进行在线投票,绝大多数在北京的网友其收入都远低于这一数字。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09/7/30/20090730223522f8a44.jpg
2005-2008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对比。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09/7/30/2009073023024095813.jpg
2008年12月4日,2008年河南省冬季人才交流大会在郑州举行,由于这场招聘会是2008年最后一次招聘会,数万名求职者拥向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场面极其火爆。

 

平均工资不等于实发工资

国家统计局表示,工资总额是指单位在一定时期内

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包括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论

是否计入成本,

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

均包括在工资总额内。

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

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

医疗、住房等个人帐户的基金。

职工工资总额统计的是税前工资,也就是说,

还包括了单位代扣、代缴的职工个人应交纳的社会

保险金和个人收入

所得税等。职工工资总额还包括单位以实物支付

的部分劳动报酬。

所以工资总额统计也不完全是工资单上的

"实发工资"。


计算方式是“总额除以人数”

国家统计局按年度和季度公布的"职工平均工资"和

"平均工资增长速度"

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劳动统计报表制度"

进行统计的。

职工平均工资是利用

年度(或季度)职工工资总额÷同期

(年度或季度)职工平均人数得到的。

具体收集的方式是由国家统计局和

国务院各个部门通过地方统计局

向全国城镇160万余家城镇基层

单位和企业布置统计报表,按照季度、

年度等时间的要求进行回收,

由地方统计机构进行汇总,之后在

规定时间内将汇总数据报到国家统计局,

一级一级报,县报到市、

市报到省,省报到国家统计局。


60%劳动者未进入统计

根据现行统计制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

统计范围包括国有单位、

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

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

尚未包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而后两者尤其是私营企业,正是就

业的主要方向。

平均工资调查范围中的这些企业所雇佣的

人数是1.2亿人,

而在2007年年底全国城镇就业实际人数

是2.9亿,

2008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就业实际人数

已经达到3.02亿,

也就是60%以上的人没有包括在统计范围之内。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09/5/15/2009051515351316736.gif 被平均工资遗忘的大多数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09/7/30/2009073023074533c91.jpg
昆明某大学学生因毕业找不到工作在闹市上演“木乃伊”,不到10分钟该学生就被警察带走调查。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09/7/30/20090730232648e8b7b.jpg
有些人常年忍受着极低的工资,但他们对“平均工资”统计结果毫无影响。

 

大学毕业生追不上平均工资

讨论平均工资,不妨拿大学生就业薪资作一对比。

即便中国大学毕业生已经“民工化”,

按照一般规律来看,

大学生平均工资仍不可能低于全

社会平均水平。

关于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的统计不一而足,

根据麦可思公司于5月底发布的《2009届大

学毕业生就业跟踪月度报告》,

北京应届毕业生

以2472元的薪资水平位列全国之首,

上海以2415元紧随其后,

甚至低于全国平均工资,

而这是全国工资水平最高地区。

并且是从学历层次来说最高的群体,

该报告显示,

全国大学生本科生平均签约薪资为2007元。

另一报告显示,

2008届211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549元,

非211本科院校为2030元,高职高专为1647元,

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075元。

据《2007年度广东省薪酬福利调查报告》显示,

企业提供给大专、本科学历层次的职位集中在

1000~1500元至3500~5000元和5000~8000元

至12000~20000元两个薪酬阶段。而目前,能够提供

3500~5000元阶段岗位主要集中在国有、三资企业,

因此对本科生吸引力强大;而私营、民营企业多

数能够提供的薪酬在1000~1500元之间的岗位,而专

科生就业期望值较本科生低,因此成为专科生企业

主要流向。

在中国的平均工资统计中,这一部分人

的工资收入不进入统计。

详细


低工资存在于统计之外

中国人均GDP约3500美元,美国平均45000美元,

中国约为美国的十三分之一;按照统计局数据,

中国平均(月)工资2440人民币,合370美元左右,

而美国平均工资约3500美元(福布斯杂志统计),

如果再扣除中国工资中的各种代缴保险,

中国与美国的工资水平比仍不低于一比十,高

于人均GDP比例,似乎中国人如果创造同样价值,

获得回报比美国人更多,那么我们没有理由

抱怨工资不高。

但从GDP数据上看,中国工资总额加上各类福利

与物质奖励,也只占GDP的16%左右,其比例约

为美国的三到四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劳动者

付出同样的劳动,所得

只有美国劳动者的三到四分之一,

究竟原因何在?

秘密仍然在于平均工资的统计范围。诺贝尔经

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指出

“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

进行汇率计算之后,工资水平仍为美国的三至

四分之一,与GDP的数据符合。

但我们的平均工资只统计

“铁饭碗”,不统计他们,

所以他们长年忍受的低工资

对“平均工资”统计结果毫无影响,

金融危机

来了,他们失业或降薪,

都改变不了平均工资

的上涨数据。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09/5/15/2009051515351316736.gif 寻找“真实工资”其实没那么难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2009/7/30/200907302339077a9b5.jpg
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大部分人并不相信所谓的“平均工资统计”。

 

今年年初,针对网友对平均工资统计为何排斥

大多数劳动者的疑问,统计局表示,

私营单位新增、

倒闭、转产等变化频繁,

每年约变动30%以上的私营

企业往往管理不规范,统计基础薄弱,

特别是较小

的私营单位,会计制度不健全,

很难得到真实准确

的统计数据。详细

2002年,广州经济开发区就

已经试点实行个税全

员申报。此后,国家税务总局在

2005年底颁布

《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暂行办法》,

在个别地区试点实施。全员全额报税意味着

所有人无论

是工资、津贴、补贴,还是奖金、稿费、股息红利

等等收入,全部都要进行明细申报。

今年五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通知,力争在2009年

底前将全国所有扣缴单位纳入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

报管理。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在工资统计上就

将有全员申报的税务数据,如果再拿一个“尚未包

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平均工资数据

出来,那就接近于玩笑了。


 

 

  实际上,如果搓澡工,保姆和泥水

匠的工资在上涨,那才说明全社会工资

水平在提高,

因为他们的收入随行就市,最能反映平

均水平的变动。说是“平均”,却不包

含60%的劳动者,

这正是“平均工资统计”的吊诡之处,

当“平均工资涨幅”就变成了公务员

和事业单位的涨薪幅度,

改名叫“铁饭碗指数”也许更合适。

 

  (本文转自网易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