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陵园近年来价格一再飙高,10年涨了15倍,目前已经没有低于2万元的墓地。北京市民纷纷前往河北、天津等地买墓,北京与河北的界河潮白河两岸,相同的墓地价格相差3倍。网友感叹北京“居不易,死也难;活在北京,葬在河北”。(4月3日《中国青年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如今“欲断魂”的原因已不止于怀念逝者,更多鲜活温热的城镇居民开始为“身后事”发愁了。寿衣暴利、骨灰盒天价、墓地价坐上了火箭……“死有立锥之地”、葬得有尊严都成了件奢侈的事儿。对此,网友煽情演绎“殡葬暴利遮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活着一辈子当房奴,死了还得继续做墓奴”——任谁对“死不起”都郁闷难当。
郁闷之下,种种非法甚至乖戾的“自救”行为应运而生,有人不惜山高路远跑到闭塞的乡下买非法的“小产权墓”,有人不顾舟车劳顿到异地城市购公墓……从内心深处讲,我们并不崇尚这种剑走偏锋式的自救,而是希望更为文明和环保的新型丧葬方式能拯救自己,比如树葬、花葬、海葬等,既简便、省钱,又绿化、生态。但问题是,“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观念一时半会儿难以祛除,纠结之下,相关部门有必要对众人伸手“援助一把”。
这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使然。殡葬行业是政府创建的行业,时至今日,绝大部分殡仪馆是国家事业单位,由民政部门独家经营。其有责任建立合理的殡葬服务收费标准和殡葬用品价格体系,保证产品成本的透明性,维护它的公益性,且应切实尽到监管责任,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来维护老百姓的殡葬消费权益。
不仅如此,这也是对以往欠账的弥补。不能不说,殡葬业之所以乱象如今日之斯,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到行政监督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比如,“阴宅”的单价已然贵过“阳宅”,政府却依然牢牢垄断公墓的市场供给,且坐视经营性涨价一浪高过一浪,不愿、不想、不肯推出公益性公墓。再比如,殡葬管理部门想方设法利用部门优势进行权力寻租,力图从垄断利润中分一杯羹,从接尸费、穿衣费到洗身费、香烛费、休息室费、化妆整容、骨灰寄存费……名目繁多、莫名其妙的收费层不出穷而别无选择。
如果以上说理还仅仅是一种可行性分析的话,那么大量的现实也佐证着“他救”的重要。譬如,江苏省今年推出惠民殡葬政策,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保障,对城乡低收入群众乃至所有居民身故后提供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存放骨灰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的制度性安排。再比如,辽宁省施行了辽宁户籍人口海葬一律免费的政策……不仅引导了殡葬新风,还矫正了当前殡葬服务非公共化,于民众、于政府都善莫大焉。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雨果有言,“死亡是伟大的平等”。而要实现生命个体享有的唯一一次死亡的平等、有尊严,需要每个个体的自救:引入理性消费,改变殡葬观念。只是群体意念的革新固然令人心潮澎湃,但殡葬业的纠偏、制度性的进步,当更倾心于相关部门的“他救”,毕竟,人们究竟“死得起”还是“死不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部门的“诚意”,特别是纾解民困、与利益绝缘的“诚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