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南大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今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对此,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理学院院长,香港数学会理事长汤涛提醒说,数学上这种水平的猜想很多,媒体不要捧杀他。(3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我不是数学家,对专业的“西塔潘猜想”也是一知半解,但对汤涛教授的“捧杀论”却不敢苟同。一则,只要不是空穴来风,从心理学角度讲,某个人因“业绩”受到舆论宠爱,不会就此偃旗息鼓,撤担撂挑,反而会增进动力,更创佳绩。二则,捧杀的前提是“主体”的飘飘然,但此案中,刘路一番“很多褒奖,自觉不配”言辞足以看出其清醒之神、谦逊之风,外界对其不思进取的担心似乎有点杞人忧天。
事实上,无论是中南大学授予其正教授级研究员的职称、百万元奖金的鼓励,亦或媒体的赞誉、同行的肯定。这些形式多样的“捧”与“赞”都不是什么问题,真正令人忧心的是这些鼓励举动、溢美之词背后的汹涌如水的质疑、乃至措辞激烈的批判。比如,有网友就说“这无非是中南大学和刘路的炒作,想出名想疯了”,有业界老专家讲“领导、院士、舆论还是不要掺和得太多。顺其自然,给点鼓励和物质奖励就可以了”。
平时口口声声、摇旗呐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众人,一旦遇到个横空出世的“破格提拔”、“典型升迁”,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先做“无赖假定”,假定你弄虚作假,假定你心怀鬼胎。而经常将“能者上、庸者下”挂在口头的“体制中人”,一旦看到打破论资排辈的“大锅饭”,也会心里不爽,尤其看到嘴上没毛的“年轻一代”和老胡子一把的自己“平起平坐”更会“酸葡萄心理”作祟,急红眼地嚷嚷。完全顾不得专业知识的“17年悬而未决”,外国学者“发现了新大陆”的惊叹。
这便是我们人才改革陷入的困境,重用提拔人才,总是有“板砖飞舞”;来个创新之举,又会“麻烦不断”,畏畏缩缩,停滞不前,甚至于事到临头息事宁人。于是,我们看到三峡大学对“最牛作文”考生周海洋从高调“破格录取”到无奈的选择放弃,当年29岁最年轻市长周森峰不得不转任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林区人民政府区长……宽容的舆论环境还未建起,熬年头、混资历式的论资排辈提拔,按部就班地走上升通道仍是社会的主流。
反观国外许多国家,不仅有一套公平、公开、公正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还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创造宽松环境,无论是福利待遇、职称晋级都给予倾斜,努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比如,美国纽约长岛艾莉娅·萨布尔被聘为韩国建国大学全职教授时,才年仅18岁。相比之下,我们对人才的重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好环境造就好人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于刘路这样的数学奇才,假如是真正的人才,从来就不会、更不可能被“捧杀”,相反,倒是有可能被“棒杀”于僵死不化的制度、多疑窒息的环境。所以,还是让我们对中南大学的胆识和气魄多一些掌声,因为它提供的受尊重、得实惠之举,不仅为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人才提拔提供了难得的改革思路。这正是我们应该乐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