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在“丙肝疫情”上的可疑情绪
(2012-02-24 18:46:53)
标签:
广东省
河源市
紫金县
感染
丙肝
一次性针筒
重复使用
杂谈
|
分类:
时事内参
|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的叶女士一家四口,除了丈夫以外,其余三人都被检验出感染了“丙肝”病毒。当地居民反映,家住该县响水路一带的近200名居民感染丙肝,原因不明。紫金县居民反映,感染丙肝的居民都曾到过镇上卫生所打针,卫生所未采用一次性针筒,怀疑是针筒重复使用引起的感染。(2月23日《人民日报》)
继安徽、河南离奇丙肝暴发后,怪事再次在紫金县上演——好好的一家四口,一下子冒出三个丙肝患者,仅仅一条响水路,冷不丁查出近200名居民感染丙肝。于情于理,有些追问是必须的:为什么感染者如此集中?传染源在哪里?传染途径是什么?这样的病人当地还有多少?……不过,与此同时需要进行的,是拨开附着在丙肝事件上的、相关部门的可疑情绪。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0年有医院来扶贫义诊,便发现前来就诊的丙肝感染者集中在响水路一带,且组织专家团来此调查。但当地有关部门却不愿配合,还放话“你们要管就管到底,我们不管了”。当地居民邀请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前来调查,也被警告“不要多管闲事”。撂狠话的“相关部门”到底是谁?又为何一而再地“出面阻挠”?
同样诡异的是,疫情异常,丙肝昭然若揭,一边是痛苦的居民言之凿凿地表示“小诊所医生重复使用针管给多个病人静脉推注”,一边是县卫生局官员带着强韧的脸色和底气地告诉众人“多次明察暗访,都没有发现其使用非一次性医疗用品”。这里面究竟谁在说谎?亦或另有什么隐情?
更奇怪的还在于,即便在一个简单的疫情暴发数据统计上,竟出现了“神仙打架”的异景——紫金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铿锵表示“2010年以来,诊断出大量丙肝感染者,具体为2010年40名,2011年21名,而之前的2008、2009年分别仅为6例和8例。其将情况第一时间上报给了县疾控中心”。但广东省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却肯定地说“眼下这些病例都是2010年以前的。”到底是县疾控瞒而未报?还是省疾控有意遮掩?
类似的疑问还有很多,比如虽然从2010年当地就开始出现大量居民感染丙肝的情况,但当地政府却一直没有组织对当地居民进行筛查,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原因何在?再比如,自去年12月底媒体曝光后,省疾控中心多次派专家到紫金进行调查,但为何到现在也没有给出个具体的患病人数?……
其实,对于各类公共事件,民众真正纠结的也许不一定是那些“未解之惑”,而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关部门的“可疑情绪”:事情发生时不管不问,媒体曝光后又欲盖弥彰,不待舆情呼啸到“上级知情、领导发火”,便我自岿然或抵死赖账,自始至终影影绰绰地闪现着“失职、脱责”的鬼魅,这才是令公众最为无奈和痛恨的地方。譬如绵绵无绝期的食品安全事件、周而复始的医保骗保顽疾等。具体到此次离奇的丙肝事件,道理依然。
目前,对于广东省卫生厅和紫金采取的调查行动,公众当然要有理有力有节地追问:如何阻断传播,防止疫情扩散?怎样妥善安置患者,解除其后顾之忧?但除此外,拨开附着在“丙肝”上的可疑情绪,及时、准确披露疫情信息,厘清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亦是当务之急。并且,超越个案,深度探寻,其他地方是否存在类似的“大感染源”?为什么丙肝疫情接二连三地暴发?如何保证医疗安全的防线不沉沦到对利润追求的狂热里?怎样实现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打补丁、堵漏洞?■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