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与半拉工程”背后的欠账
(2011-07-20 00:08:15)
标签:
内涝
南京
暴雨
交通瘫痪
景德镇
防洪堤
资金挪用
杂谈
|
分类:
时事内参
|
同一天,各大网站的显眼位置上出现两则刺眼的新闻:一则是,18日一场暴雨突如其来,把南京城从头到脚浇了个透,主要路段积水严重,汽车成了潜水艇,隧道淹成了下水道,交通一度瘫痪(7月19日《扬子晚报》)。另一则是,江西景德镇防洪堤2002年立项建设,总投资3.58亿元,目前完工不到一半,资金被挪用建景观,已花费逾7成资金,群众频遭“被淹之苦”(7月19日《新京报》)。
暴雨来袭、积水成涝,有钱建景观、没钱固堤坝,已然不是新闻,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上海、北京、成都等14个城市,暴雨过后都出现了“候车似看海”的景象。“半拉子工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曾“你方唱罢我登场”过。只是城市内涝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则有些叫人大失所望。而江西景德镇市,在经历1998年的一片“泽国”,痛定思痛“人祸猛于天灾”之后,还在继续着花钱建景观却不建堤坝的老路,则更加令人唏嘘。
事实上,对此类叫人大跌眼镜的行为,公众的追问一直没有停止过,各方解释起来也是道貌岸然、语气铿锵,比如有愁眉苦脸的“城市规划落后论”,温情脉脉的“摸底调查未终结论”……总之,媒体有意的“提起”,往往获得各方无意的“回答”后,便不了了之。大多时候,让他们抽出资金,改建一下地下排水管线、加固一下防洪工程,只有“千呼万唤”才能“始出来”。
究其原因,自然与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有关,在许多地方官员看来,只有高楼林立、道路宽阔、广场气派、商业繁荣、景观优美才是政绩,而花费不菲的地下排水系统在暗处,是看不见的良心活儿。那些只有洪水来袭才能检验出的“沙堤”、“土堤”也是“中彩”几率不高的。与其耗力耗财改造下水道、加固防洪堤坝,倒不如搞些光鲜亮丽的形象工程出来。
不过,在笔者看来,更大的原因在于,国内各地由历史积累的水利欠账太多。一则是先天投入不足,必须承认,在现行的财税体制安排下,地方政府“财权”匮乏,事权又多如牛毛,使得“财政”蛋糕更多地向道路、医院等有利可图的方面倾斜,摊到水利建设上的资金少之又少。二则是“后天管理失调”,对于中央及地方拨下来的专款“用”得如何,工程修得怎么样,是否挪作他用,管理部门关心甚少。
如是,一方面,水利投入的长期亏欠成了“惯例”,各地方见怪不怪,比着劲地“你不干我也不干”;另一方面,极少的跟踪问效,增大了“专项资金”支配的随意性,挪作他用也好,造些半拉子、豆腐渣工程也罢,都很难被发觉。何况,真的暴雨来袭“内涝”了,洪水冲刷“决堤”了,也不用担心丢了乌纱帽,反而还能借此谱写出一串可歌可泣的“抗洪救灾”感人事迹来,当做政绩大肆宣传一番呢。
反反复复的的城市内涝,与绵绵延延的半拉子工程再揭“水利欠账”疮疤。要挽救“城市的良心”,要修复防灾减灾工程,固然需要地方政府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但更重要的是弥补水利欠账,一方面深化税制改革,理顺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自筹资金”模式,变“间歇性投入”为“常态性投入”。另一方面,规范转移支付,切实加强财政财务监管,并用定期“晒账本”的方式接受全社会监督,不惜以严厉问责明晰各方义务。■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