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全民招商搞得如火如荼,连公检法司、教育、妇联等单位都参与到全民招商大潮中去了。“高压政策”不仅带来了良田闲置、厂房空置等“假大空”问题,也引发了频频闹剧。另外,据知情人透露,完成了招商任务有奖金有官位,完不成招商任务其他工作搞得再好都没用。不少乡镇党委书记不再是名正言顺的“一把手”,只是“代理”负责。(8月16日《经济参考报》)
神奇的“全民招商”,如实反映了当下一些地方的社会生态:很多投资招商事宜,不是本地需求说了算,也不是法律法规说了算,而是跟着政府的形象和政绩转。只要能集聚眼球并赚来面子,只要能见到政绩并赢得来白花花的银子,那么再坚实、铿锵的法律都会被“噤声”,再严格、地道的监管都会化成绕指柔,譬如响彻天际的“围墙内的事企业管,围墙外的事我们办”,再譬如屡见不鲜、层出不穷的污染事件。
在“舍得孩子才能套到狼”的意念支撑下,在诸如代理制等举措频仍的高压政策下,沭阳县又是下任务又是搞投入,忙得一塌糊涂,上至各机关一把手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像等待“开奖”一样心惊胆战。只是,这“招商引资,经济唱戏”的背后,似乎没有人关心这“商”引到了何种程度,这“戏”唱到了哪一段落。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看似喧嚣的投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之时,也正是不和谐的音符“蹦”发频繁之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招商,缺乏严谨质量把关的引资,使得良田荒芜、工厂停产,“假大空”的项目充斥,土地、人力、物力等资源大量浪费……“招商”屡屡沦为了“招伤”,“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当地政府到底露出了“只要商招来,今后能不能在其属地发展,与己关系不大”的尾巴。
放眼四周,这种急功近利、以招商引资论英雄似乎已成了许多地方的通病。譬如2001年起,涿州欲打造京津砂石供应基地,大力招商,诸多采砂企业涌入,“先上车后买票”,在政府部门默许下无证开采,给拒马河和当地百姓带来了满目疮痍;再譬如,江苏滨海因封网获评“应对舆情最差”的局长,只因“招商有功”差点就被加官进爵……
而更令人痛心的则是背后平添几多怨愤的悲戚民生——为官者不能在其位谋其政地“执政为民”,满脑子全是政绩和形象;公检法司、教育、妇联等公职人员放着本职业务不做,不得已去争当招商“业务员”,以小心翼翼地保全头上的“红顶子”……如此一来,那谁还会全意为民做事?有谁还会顾及民众的感受?而被摊派到了高得吓人的招商任务的村民,又有何幸福感可言?
可以说,从本质上看,沭阳县招商引资“高压政策”的根子是错误的政绩观和不正确的发展观,是一种大搞GDP崇拜的短视行为。而要为不顾民生的“招商引资”退烧止热,其实并不是什么制度或体制难题,关键恰恰是沭阳方对公权力扭曲行为的“深以为然”。既然要政绩很正常且不必担责,自然就可以不择手段、全民招商——而只有对这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的表现进行纠正,对大搞政绩、不顾民生的行为进行问责,才能避免留下“满城烂摊”的荒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