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餐馆将餐具封上塑料膜后自称“消毒餐具”提供给消费者。按理说,专业消毒公司清洗加上真空收缩膜包装,这些餐具应提升用餐卫生指数,但记者在河南、云南调查发现,在一些餐具消毒企业,污水横流、苍蝇乱飞,脏水循环使用,用抹布擦擦就封口,所谓的消毒餐具并不干净。(8月2日《京华时报》)
放心餐具不“放心”,已经连公开的秘密都算不上了。譬如很久很久以前,公众就接触到了饭店餐具“冲个澡”就上桌的奇闻,听说了脏桌布擦出“白”餐具、用洗衣粉给碗筷消毒的怪招,形成了餐具使用前拿开水涮一涮的习惯。只不过,“脏水循环使用、抹布擦擦就封口”消毒“新剧本”的出炉,又在人们不放心的基础上增加了恶心感,禁不住感慨餐具消毒“没有最恶心,只有更恶心”而已。
可以说,在消毒餐具的问题上,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手艺抱歉、若隐若现”的无证无照的黑餐具消毒厂始终在以低成本、低价格争抢消毒餐饮具市场;二是全国统一性的“消毒餐具”生产行业标准,一直都是“羞答答的规范慢吞吞地来”,使得餐饮消毒行业门槛低、监管成空白的现象始终存在;三是受利益的驱使、降低成本的需要,许多无良餐饮经营者无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明目张胆地使用不合格消毒餐具。
于是,呼吁生产者加强良知和自律的声音喷涌而出,强调弥补国家“消毒餐具”生产标准空白的声音源源不断——当然,从混乱的消毒餐具市场看开去,这些建议和提法既正常又合乎时宜,生产者的“道德至上”,行业标准的约束使然,还真有可能为消毒餐具市场刮来一阵清新的凉风,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提法和建议真的“很理想、很天真”。所谓“有利益就有投机”,这是市场的逻辑,也是社会的逻辑。逐利是商家的天性,你不可能靠“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就能说服生产者放弃利益,放弃利润丰厚的消毒餐具市场,成为高尚的“道德追求者”。而一纸“生产标准”的出台,也甭指望解决所有问题。想想看,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条律清晰、规范明确的具体标准,不也没管住餐桌的安全么?快餐里还是吃出了苏丹红、腐竹里掺杂“掉白块”、多宝鱼检出违禁药物……
所以,放心餐具令人不“放心”问题的关键,并不单是源头的消毒餐具企业、还没“出世”的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更主要的在于“餐饮经营者”。因为从餐饮服务合同的义务和责任看,提供给消费者餐具的是餐饮商家,而不是消毒餐具生产者。何况,就算没有消毒餐具生产者,餐饮商家也有义务将消毒达标、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餐具提供给消费者,这本就是它分内的事情。
由此而言,靠餐饮经营者来把关消毒环节才是解决不放心餐具的“七寸”。而采用方法很多,比如曝光消毒不合格的餐饮商家,靠“倒逼”促使其把关;比如监管部门明察暗访、及时督促……可以肯定的是,靠消费者多寡来养活的餐馆,消毒餐具事关餐馆名誉好坏甚至生死存亡,餐饮商家当然会“高度重视”。我想,这样的举措于解除消毒餐具市场的混乱而言,总比喋喋不休地呼唤消毒餐具企业加强道德自律、遥遥无期地等待国内“消毒餐具”生产行业标准出台,来得有效、及时得多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