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售价还是93.5元的药品,如今价格提高至170元;去年售价1082元,如今售价1580元……就在各地纷纷开始新一轮的药品招标采购期间,记者发现,一些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开始悄然涨价。从记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已经有30多个品种的药,价格出现了幅度不一的上涨。而从这些药品的涨价时机来看,大多数集中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6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说实话,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药价集体全线“飘红”,虽然令人愤慨,却并不怎么让人吃惊。因为新医改实施一年有余,全国各级财政已为医改一年支出3902亿元,但收效却难言乐观,我们还是会经常听到“药品降价政策屡遭空降”、“芦笋片利润1300%”等让人伤心的坏消息。有这些“前车之鉴”垫底儿,心理承受力似乎增强了很多。
但是,难过叹息之余,并不意味着公众眼巴巴期待的减少。众所周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我们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而从中央到地方不遗余力地将财政大蛋糕,投入到医改前沿阵地的魄力,也让每个人心怀期盼。如今传来药企集体违规涨价的消息,只能说,医疗体制“酱缸”着实被“积弊”浸泡得太久了,是趟不见底的医改“江湖”使然。
从报道中我们可见医改“江湖”之深:在每次增补医保品种讨论的时候,药企都会派出大量人手四处“公关”。获知自己的产品进入目录后,便开始“价格操作”:填表——向所在地的物价部门备案——获批——当地物价部门上报国家发改委,再由国家发改委定出政府价格。最终结果是“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院都能从提高的药价中获得好处”。其实,不光他们三家,掌握涨价拍板权的当地物价部门、靠药企纳税大户养活的当地政府估计也会分得“一杯羹”。
这便是“江湖”中最令人痛心的地方——药企不是在用“原料、人工成本、能源、制造费用”等市场因素衡量涨价与否,而是用“打点”和“公关”这样的“人为”操作方式,铺就“飙涨“之路,并且可以天马行空,想填多少就填多少,只要想涨价就能涨价成功。见不到制约药企随意涨价的机制,瞅不着物价部门的深入调查核实,甚至还能隐约见到“层层把关”部门“权力自肥,乐见其成”的影子。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药企对药价“一言九鼎”的机制,以及行政权力被收买的事实,比药价畸高本身更令人感到恐惧。因为如此各路“诸侯”的利益杂糅,相互分肥,会变着法子上演出“药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戏码,把整个医改的“江湖”越搅越混,其前行的道路愈加艰难,随之而生的,是更多、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和民生福祉被蚕食、被破坏。
或许,已进入“深水区”的医疗改革,的确该到“刮骨疗毒”的时候了——要“挤掉”药价突涨的“人为”水分,要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不仅需要领导层将改革账的秤砣坚定不移地放在公共利益上,用严厉的问责机制惩戒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更需要广泛地吸纳民智,用诸如引入第三方对药品成本调查、鼓励群众举报恶意加价等方法,来避免药企乱报价、瞎涨价。同时,向“医改迈出胜利一步”的“神木模式”取经也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