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巍环生前给妈妈发的短信“还好,就是有点对生活没激情”
本该洋溢着同学少年蓬勃生气的大一女生,如秋后落叶般,随风飘然而逝:4月27日上午7点08分,长沙某高校树达学院张公岭校区一名刚满18岁的大一女学生朱巍环,从宿舍5楼楼梯间窗口跳下,当场身亡。其原因疑是不堪忍受同寝室的排挤与欺负。(4月30日《湖南在线》)
痛不欲生的母亲,极近昏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绝望,让她泪流满面,悲痛难当。而其对女儿自杀原因的解释语出惊人:“她说,对生活没有了信心。”
对生活没有信心?这话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她女儿才上大一,鲜活、亮丽的大学生涯才刚刚开始,象牙塔的美好生活才仅仅是个序幕,怎么就让“没信心”压制住自己,让所有美丽的愿望都随着纵身一跃而灰飞烟灭?当故事展开后,我们终于明白,她的“没信心”与学业无关、与经济无关,而是那紧张的人际关系——同寝室的排挤和欺负让她无力解脱,绝然走上了不归路。
应该说,为改善与同寝室的关系她是做过努力的,不断地为自己加油打气,她在日记中写着:“要学会原谅和宽恕!”“优秀是一种习惯,当别人看不起你时,要自信一点,要相信自己是优秀的或发奋变成优秀的。”另外,她还买了零食去和同学沟通,甚至不惜以伤自尊的下跪方式请求同学宽待自己。这些都足见她的自省。但最后,她的心理疙瘩还是没有解开,她的人际关系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在伤心欲绝中完成了“惊险一跳”。
这自杀女生带给我们的,有痛惜、有伤心、有难过,但更多的是沉重的思索,泣血的拷问,
天之骄子、花季少女在痛苦的海洋中苦苦挣扎,像溺水般一样无助,为什么没有人去帮帮她?为什么没有人对她及同寝室同学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她们协调关系?这一切的谜团,一切的罪过,直指学校。而这“惊险一跳”,则直接刺中了学校教育的软肋——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说,各高校对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表面上看是下了工夫的。首先,对新生都要进行为期几天的入学教育。然后,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平时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帮助她们及早地适应大学生活,为她们答疑解惑,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但问题在于,这些流于表层的形式,并不能够真正地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入学教育是有了,但也只是泛泛的、蜻蜓点水般的点到为止,没有后续跟踪调查,一切努力都成惘然。《心理健康》课程也开了,但也仅限于枯燥乏味的说教,极少有哪个老师能够真正地融入学生生活,去听听他们心理的声音。更多的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已。而平时开办的“心理咨询室”呢,则形同虚设,且不说那里的老师是否具备“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单就学生有没有勇气走进那间房屋就是个大问题。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心理不健康,把自己划入“问题学生”之列。何况,还要冒着秘密被泄露、被人取笑的危险,更多的学生也就只好“望而却步”了。
要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后,加强后续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总体心理动向,必要时候开设专项心理讲座。其次,对讲授《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在授课上讲究案例教学、增强互动环节外,还要下课外的工夫,课余时间真正地深入学生宿舍、教室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融入学生生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当然,这需要学校配套的鼓励措施。再有,要提高“心理咨询室”人员的职业操守,严保学生的秘密。可借鉴类似于电台“心理热线”的方式,将热线电话公布于众,24小时接受学生的各类心理咨询。亦可辅以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QQ聊天或E-mail发邮件的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就是,辅导员、班主任要切实地履行自身的责任,对所带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有个清楚的认识。通过班干部等渠道及时掌握班内学生动向,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我们可以想见,假如学校的工作真的如上述所言做得扎实到位,那大一女生就不会跳楼自杀,同寝室的同学也不会苦苦相逼,没有丝毫怜悯宽容之心了。但现实没有假如,时间不能逆转,生命也不可以重来。我们所期冀的只能是该生以鲜血的代价给所有高校以警醒,快点行动起来,赶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让类似悲剧不再上演!
加载中,请稍候......